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效液相色谱在多肽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77

李文龙1 张慧1 汤琦1 高利龙1 丛海林1,2 于冰1,2 《中国仪器》 2018年1期

摘要:
多肽的高生物活性和低毒副作用使其成为近来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多肽的分离与分析也愈发的关键。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其极高的分离效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已经成为实验室和工业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HPLC以及一些新型色谱在多肽分析分离中的应用。

典型吸附模型的非线性和线性拟合对比分析 下载:53 浏览:453

拦继元 卫旭琴 杨林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验证各种典型吸附模型在非线性拟合和线性拟合的条件下,拟合结果是否相同这一问题,文章以沙粒对氨氮的吸附试验为例,对Langmuir和Freundlish吸附等温线模型以及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附热力学Van’t Hoff模型进行了相同试验数据条件下的非线性拟合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两种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小于对应的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并且两种拟合所得参数的差距也较大;但是,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Van’t Hoff模型中,情况又有所不同,表现出来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大于等于非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并且两种拟合所得参数的相对误差小于1%,因此,可将其作为判定线性拟合结果是否合理的一个参考依据。综上所述,吸附模型的拟合应尽量采用非线性拟合,如若采用线性拟合,则有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吸附模型的精度。

不同材料对磷和铁的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53 浏览:475

李晨1 徐云兰1 钟登杰1 廖新荣1 苏定江2 吕波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6期

摘要:
文章以P、Fe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4种材料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pH为7.0时,P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14 mg/g)>沸石(0.09 mg/g)>陶粒(0.08 mg/g)>石英砂(0.06 mg/g),Fe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79 mg/g)>陶粒(0.76 mg/g)>沸石(0.51 mg/g)>石英砂(0.26 mg/g);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各材料对P、Fe的吸附分为表面扩散和内扩散2个阶段,且内扩散为速率控制步骤,吸附饱和时间为240 min;(3)P和Fe的有利吸附条件分别为酸性和碱性,结合实际水体的pH和实验结果,pH为7.0最为合适;随材料投加量增加,P和Fe的单位吸附量减少,但去除率增大;吸附材料的最佳投加量为100 g/L。

百部生物碱的全合成 下载:33 浏览:342

吴晓晓1,2 马开庆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11期

摘要:
百部生物碱是从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和其近缘植物的根部分离得到一类生物碱。在分子结构上,这类生物碱通常具有[1,2-b]吡咯并[1,2-a]氮杂卓的母核结构,并且由于在母核的多个位置有不同的取代基,从而表现出结构及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因而百部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引起国内外化学家的关注。但是由于百部生物碱结构中具有复杂的多环结构及多个手性中心,此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具有较大的挑战。近年来,化学家们相继开发并应用高对映选择性的反应及串联反应等高效的策略,完成了多个百部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为百部生物碱进行深入生物活性研究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内容,综述了各种类型百部生物碱近年来的全合成研究进展。

纳米孔生物分子检测研究 下载:28 浏览:319

林子涵1,2 陈煌1 董嘉伟1 赵道辉3 李理波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无需标记等优点的传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基因测序和标志物检测等领域。基因测序的费用、灵敏度和精度是该检测技术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开发新型的纳米孔材料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从纳米孔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角度出发,综述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孔,即蛋白质等生物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新型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比较了生物纳米孔与固态纳米孔的差别。本文也重点阐述了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实验和模拟研究进展。最后,对纳米孔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生物素的荧光有机小分子及其应用 下载:31 浏览:314

张继东1 刘阿晨1 陈娇2 袁光辉1 金华峰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羧酸酶辅酶起作用,近年来受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青睐。此外,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表现出低毒性,可以被设计成具有靶向选择性的药物载体,能将抗癌药物有效地传递给肿瘤细胞。如今含生物素的小分子已发展成一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合成简便、易功能化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素及其衍生物在生物传感、药物释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纳米孔生物分子检测研究 下载:26 浏览:313

林子涵1,2 陈煌1 董嘉伟1 赵道辉3 李理波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无需标记等优点的传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基因测序和标志物检测等领域。基因测序的费用、灵敏度和精度是该检测技术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开发新型的纳米孔材料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手段。本文从纳米孔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角度出发,综述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孔,即蛋白质等生物纳米孔、固态纳米孔和新型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比较了生物纳米孔与固态纳米孔的差别。本文也重点阐述了二维材料纳米孔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实验和模拟研究进展。最后,对纳米孔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生物素的荧光有机小分子及其应用 下载:30 浏览:316

张继东1 刘阿晨1 陈娇2 袁光辉1 金华峰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羧酸酶辅酶起作用,近年来受到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广泛青睐。此外,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表现出低毒性,可以被设计成具有靶向选择性的药物载体,能将抗癌药物有效地传递给肿瘤细胞。如今含生物素的小分子已发展成一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分子。该类化合物具有合成简便、易功能化和特异性强等优点。本文综述了生物素及其衍生物在生物传感、药物释放和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分子筛改性对噻吩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313

王倩 张君涛 申志兵 《中国石油工业》 2019年11期

摘要:
介绍了催化裂化(FCC)汽油中噻吩烷基化脱硫及其反应机理,综述了分子筛经水热处理、碱处理、酸处理、负载金属离子等不同改性方法改性后,对分子筛孔道结构、表面酸性以及催化FCC汽油中噻吩烷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比较总结了上述各类改性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对FCC汽油噻吩烷基化脱硫催化剂的研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SSZ-13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气体分离 下载:26 浏览:312

王贺礼1,2 朱美华1 梁丽1 吴婷1 张飞1 陈祥树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SSZ-13分子筛具有CHA构型和3维八元环孔道结构,窗口尺寸约0.38 nm×0.38 nm。相比CH4和N2,SSZ-13分子筛对CO2具有优先吸附选择性,适用于CO2/CH4、CO2/N2等体系的气体分离。SSZ-13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原位晶化法、二次生长法、微波合成和分子筛转晶法等。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疏水性随着硅铝比的增加而增加,膜层变得更加致密,缺陷减少,气体分离选择性增加。本文梳理了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和气体分离的机理,分析了支撑体、合成条件、Si/Al比、测试条件和分离体系等因素对高硅SSZ-13分子筛膜气体分离的影响,展望了高硅SSZ-13分子筛膜今后的发展方向。

开关型Pickering乳液体系 下载:34 浏览:304

田诗伟 毛国梁 张珈瑜 历娜 姜梦圆 吴韦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Pickering乳液以胶体尺寸的固体粒子代替传统表面活性剂作为稳定剂,具有超稳定,生物相容性好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开关型Pickering乳液可随pH值、CO2/N2浓度、温度、磁场强度及光强度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固体乳化剂的表面润湿性,实现在"乳化"与"破乳"之间的快速转换,在非均相催化、乳液聚合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开关型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界面催化系统、液膜处理有机废水、药物的包封与释放等方面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有机硅功能电解液 下载:28 浏览:310

汪靖伦1 冉琴1 韩冲宇1 唐子龙1 陈启多2 秦雪英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高安全高电压电解液的开发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发展的重要方向。有机硅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能,使其成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有机硅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重点从功能分子设计的角度介绍含碳酸酯基、氨基甲酸酯基、腈基、离子液体、含氟类的有机硅功能电解液溶剂制备及电池性能表现;详细阐述具有结构多样性的有机硅化合物用作高电压添加剂、高安全添加剂、高/低温添加剂、储存/耐自放电添加剂、吸酸吸水添加剂及其在不同电池材料体系中的应用。最后,对有机硅电解液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的析氢效率研究 下载:29 浏览:311

郭丽君1,2 李瑞1 刘建新1 席庆1 樊彩梅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光催化水制氢是太阳能向氢能转化的有效途径,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光催化产氢过程主要包括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产生、迁移以及在表面活性位点的氧化还原反应,在此过程中由于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以及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的局限,导致电子和空穴不能完全迁移到催化剂表面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降低了析氢效率。因此本文以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及增加表面活性位点为目的,从调控催化剂微观特性和外在属性两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了目前常见的半导体催化剂粒径、形貌、晶面、表面活性位点调控手段以及异质结构建和助催化剂负载的方法,探究了上述因素对催化剂析氢效率的影响途径和方式,从中归纳出提升析氢效率的办法。最后对光催化制氢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以此为光催化产氢效率的提高提供借鉴。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固定化氯过氧化物酶的制备和性能评价 下载:65 浏览:398

赵睿南1 胡满成1,2 李淑妮1,2 翟全国1,2 蒋育澄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30℃水相体系中"一锅法"快速制备固定化氯过氧化物酶(CPO@ZIF-8),在构筑金属有机沸石咪唑骨架结构(ZIF-8)的同时将氯过氧化物酶(CPO)固定在其三维纳米孔道中.温和的条件为固定化酶制备过程中酶活性的保持提供了前提.结构和性能表征说明酶分子的引入并不改变ZIF-8材料的孔道结构,同时酶分子在CPO@ZIF-8中呈现出在整体骨架材料中的嵌入式均匀分布.与先构筑ZIF-8骨架材料,然后通过表面吸附来固定酶分子的方法相比,通过将酶分子引入整体骨架材料中不仅提高了酶的固载量,更主要的是利用ZIF-8材料的高比表面积提高了固定化CPO的催化效率,同时基于三维孔道提供的刚性屏蔽环境有效改善了CPO在极端反应条件下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基于核酸探针的光学传感方法和细胞成像研究 下载:56 浏览:411

张聪1 岳巧丽1 陶丽霞1 胡莹莹1 李晨钟1,2 唐波3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许多疾病的特征在于各种生物分子表现出的异常活性,这些物质通常在细胞内外显示过表达现象,因此对其灵敏靶向识别可以提供诊断和治疗效用。由于基因诊疗和化学传感技术的发展,用于灵敏检测细胞内外生物化学物质的核酸探针突显优势。核酸探针可以在稳定进入细胞的同时,特异性地结合目标物质,通过光学方法检测或通过成像技术标识出来。本文综述了采用光学传感方法和成像技术,基于核酸探针检测生物分子的新进展。根据检测对象进行分类,概括分析了几个代表性体系:核酸序列、蛋白质和酶、化学物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并详细阐述其关键设计原理、灵敏度及样品检测等结果,同时指出了各类核酸探针的优缺点。

锡基钙钛矿太阳电池光吸收材料 下载:64 浏览:413

李晓茵 周传聪 王英华 丁菲菲 周华伟 张宪玺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钙钛矿太阳电池以其优异的光吸收特性、载流子传输能力以及简单的制备工艺,成为太阳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高效、无污染、低成本一直是太阳电池领域追求的目标。然而,传统钙钛矿太阳电池由于其光吸收材料中含重金属元素铅,对环境有较大影响,从而限制了此类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进一步商业化应用。基于此,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新的无铅钙钛矿材料。在众多无铅钙钛矿材料中,锡基钙钛矿材料由于其相对较小的毒性、合适的带隙以及相应器件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等优点,成为最有希望应用于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替代材料。然而,锡基钙钛矿太阳电池也存在一些弱点,其能量转换效率和器件稳定性相较于铅基钙钛矿太阳电池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器件制备过程中对空气十分敏感。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锡基钙钛矿材料及器件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势在必行。文章分类介绍了各类锡基钙钛矿材料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包括有机-无机杂化锡基钙钛矿材料,锡铅混合钙钛矿材料和全无机锡基钙钛矿材料,综述了锡基钙钛矿材料及其相应器件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讨论了影响器件性能的各项因素,最后对锡基钙钛矿太阳电池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的自组装 下载:56 浏览:394

赵剑曦 顾攀攀 曾慧 邓生禄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总结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复杂反相聚集的研究进展。首先突破了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油)中溶解的难题,通过设计合成大头基的新表面活性剂,或引入合适添加剂使之与表面活性剂头基相互作用,由此增大头基有效尺寸,这些均能有效促进表面活性剂形成核-壳完整的聚集体,进而带动表面活性剂分散(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基于聚集体带动溶解的思路,建立了制备表面活性剂/油均相溶液的直接溶解方法,讨论了制备方法的关键要素,它比文献常用的甲醇预溶解法方便且有效。列举了若干典型的表面活性剂/环己烷均相体系,以此评述了聚集体带动溶解的方法,也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反相聚集形貌,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头基尺寸对聚集结构的影响。

锰基催化剂在催化柴油炭烟燃烧中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412

陈茂重1 王斓懿1,2 于学华1 赵震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柴油机排放的炭烟颗粒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催化净化技术是控制柴油机尾气炭烟颗粒排放最有效和研究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其中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是催化净化技术应用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锰基催化剂材料在催化柴油机炭烟燃烧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单组分锰基催化剂、复合结构锰基氧化物催化剂、固定结构锰基氧化物催化剂(钙钛矿型、尖晶石型、水滑石型)等的研究进展,并简述了锰基催化剂材料在同时消除炭烟颗粒和氮氧化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锰基催化剂在催化柴油机炭烟燃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碳团簇的结构及其演进 下载:61 浏览:404

姚阳榕 谢素原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碳团簇是一种新型的碳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性能而在科学界掀起了研究狂潮。碳团簇的范畴非常广泛,小到气相中的单个碳原子,大到富勒烯、碳纳米管、碳纳米锥、石墨烯等都可以看作是碳团簇的存在形式。研究碳团簇的结构及其演进,解开碳团簇形成机理之谜,对开拓新型碳团簇材料的结构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碳团簇的结构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回顾,并概述了目前碳团簇的合成方法、碳团簇结构的表征手段以及碳团簇演进的研究现状。

金属-有机骨架及其功能材料在食品和水有害物质预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59 浏览:411

白蕾1,2 王艳凤1,2 霍淑慧1,2 卢小泉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食品类样品残存的痕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需要高效的吸附材料用于食品类样品预处理及检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是一类新型的多孔功能材料,具有高孔隙度、高比表面积、结构可设计与调控、孔径可调及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等优点。MOFs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及功能化设计方面,近年来MOFs及其功能材料在各领域的潜在应用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MOFs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易通过功能化改变材料表面性质,不同的金属元素和配体种类,以及配位方式的多样化特性,极大地丰富固相萃取的固定相材料种类。尤其是在复杂基质样品预处理中,MOFs及其功能材料表现出强富集能力、强抗基质干扰能力、优异的选择性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几年MOFs及其功能材料在食品和水样品中有害物质预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这类材料应用在食品安全分析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