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中村文化价值及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下载:51 浏览:86

李景磊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深圳大量原始村落因为特殊的城市化轨迹,与深圳的城市发展相互纠缠,最终演变为城中村。这些村落自身具有历史基底,同时包含深圳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印记,并容纳大量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口,因此具有多维度的文化价值。深圳本土文化的研究长期受到忽视,本文率先系统梳理基于深圳自身特点的城中村的文化价值。根据这些文化价值,最后提出相应更新策略建议,以提升深圳本土文化内涵,改变深圳"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下载:358 浏览:369

高富丽1 王成芳2,3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基于全域调查的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体系构建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下载:54 浏览:387

卓晓岚 陶金 肖大威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客家民系的居住文化有着鲜明的民系特色,但既往研究尚缺少以整个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为视域进行的村落整体形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本文提出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和民居类型数据库,以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村落与地形的依存拓展关系等为线索,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分类体系,作为理解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特性和形态生成机制的基础;并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探索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和发展规律。

村庄规划调研阶段村民参与方法优化策略研究——来自珠海东澳岛渔村调研实践 下载:276 浏览:426

张晨1 肖大威1,2 黄翼1,2 陶金1,2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村庄规划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参与已成为普遍共识。规划调研中准确把握村民意愿是规划的根本前提,客观有效的调研数据对规划具有方向性引导,但是,现阶段调研中的参与主体、方法、过程及步骤均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村民参与"量质双低"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剖析村庄规划调研阶段村民参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珠海东澳岛渔村规划实践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参与主体协同化、调研步骤有序化、入户问卷一体化的村民参与方法优化策略,通过"上下结合"的入村入户方式,"驻村观察-入户问卷访谈-小组讨论"的调研步骤,"走家串户"式的问卷访谈方法深化村民参与,提高调研质量,增强村庄规划落地性。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对“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建设的思考 下载:14 浏览:162

肖辉 《中国城镇》 2019年7期

摘要:
文章在研究国内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背景基础上,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的建设特点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建设意义和存在问题,探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体育小镇的建筑布局、设计和运营策略,以及"体育场馆+"型体育小镇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镇级医疗设施评估——以中山市西北组团为例 下载:64 浏览:388

师浩辰1 赵渺希2 王斐1 《中国城镇》 2020年4期

摘要:
目前,现有的医疗设施评估研究多从可达性或均等性单一视角开展,所用数据的精确度、时效性均不足,评估结果容易产生偏差甚至误导。对此,本文选取时效性较高的POI和手机信令数据,以分级分类的医疗设施可达范围的综合覆盖次数表征可达性强度,以可达性强度和居民空间分布的耦合情况表征均等性水平,从可达性和均等性两个角度对广东省中山市西北组团的镇级医疗设施展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中山市西北组团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服务范围覆盖较大;总体均等性较好,但局部仍存在医疗设施服务强度和居民分布数量不相匹配的现象。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将研究单元划分了四类,并针对每一类提出对应的提升策略。

小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研究——以中山XL镇为例 下载:36 浏览:383

景涛 刘玉亭 程娟 《中国城镇》 2019年3期

摘要:
文章以新时期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结合用地条件及所承载的企业,进行空间绩效评价,探索在"产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视角下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采用熵值TOPSIS法对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进行计算,并解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案例城镇存在着"外部规模、内部规模、片区均质和滞后松散"四种不同的工业用地使用类型;透过熵权值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度、产业关联度与产业规模是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探讨工业用地有效利用的针对性措施,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下载:11 浏览:126

赵永琪 田银生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受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贵州省21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4、GeoDa等相关技术平台,采集多种数据信息,阐释了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地形起伏度、海拔高程等自然环境因素,距中心城市距离、人口密度、贫困人口发生率、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经济条件上探索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基于“缝·补”策略的岭南乡村生活空间景观营造实践——以广东省云浮市斗带村为例 下载:24 浏览:257

卢素英1,2 赵则海2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开平绿道与碉楼村落的景观整合探析 下载:58 浏览:259

刘琳婕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基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村落文化景观区散落分布的特点和交通不便利的现状,本文分别从空间实体、生态产业和社区建设三个方面切入,对绿道与碉楼村落进行景观整合研究。提出完善开平绿道网络系统,融合本土村落景观资源,结合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策略,以期促进开平碉楼村落文化景观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定量方法研究 下载:59 浏览:340

李婧1 杨定海2 肖大威3,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研究已经走向区划,整体宏观上的区划和典型文化圈层的划分已经趋于成熟,边缘文化圈层和文化交融地区的亚区细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全域调查,从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四个层次选取文化因子,构建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研究样本数据型指标的量化分析,确定了聚落形态和民居型制作为主导因子,并对主导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数据型指标的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指标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将海南岛划分为两个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和10个文化亚区。将传统的因子定性分析与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力图使分区结果更客观、更准确,这是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划方法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研究——基于广西4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 下载:71 浏览:385

卢一沙1,2 王世福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5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在国家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始终被寄予很大期望,但成效如何仍值得深入讨论。文章以广西4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数据为基础,从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五种生产"视角,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研究表明,孱弱的本地物质生产能力是影响小城镇居民择居的关键因素,异化的基于本地社会网络的精神生产过程弱化了小城镇居民的地域认同,自身、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方面也未达到可以实现可持续再生产的目标,这一不完整的社会再生产链条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民的择居行为更多的是在现实条件下的被动选择,难以成为与大中小城市并列的空间实体。应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协调本地发展,积极协调"五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基于比较优势完善本地化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促使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68 浏览:414

赵永琪1,2 田银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5期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和成因,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GIS),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截面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及地理探测器工具,综合多种影响指标,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成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不同时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且聚集核心一直保持不变。在整体空间结构上,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呈"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发现自然因素中的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地形起伏度较大、地面崎岖的中高海拔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广东省乡村地区空间管治探索 下载:72 浏览:424

龚蔚霞1,2 周剑云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4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不仅为乡村地区的复兴和城乡关系的重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发展导向造成了城乡二元的发展格局,空间资源及其管治过于集聚在城镇空间,乡村地区发展滞后,即使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其城乡差距也仍然明显。文章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提出新时代以乡村地区功能多元化发展、与城市形成互补优势为基本思路划分乡村空间,并通过在广东探索强化空间规划引领、优化乡村三生空间、构建城乡空间网络等具体措施,以期建立城乡新型关系并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基于民系差异的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比较研究 下载:68 浏览:435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民系迁徙和发展中由于对环境选择和改造利用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的不同,都会影响并改变其聚落景观的结构与特征。广东省内的三大民系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区划,不同民系间的聚落景观差异鲜明。基于民系差异视角对其聚落景观进行比较研究,更易找到其聚落景观特点并能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人类学、文化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广东三大民系农业景观、聚落群形态、单个聚落格局和聚落内部建筑形制间的主要景观差异,并通过将聚落景观差异与民系文化进行关联得出三大民系主要景观差异的成因,包括民系迁徙时序、移民对环境的选择与改造、生产技术和聚落宗族体制与家庭结构等方面,从而为该地区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乡镇治理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耦合分析——以广东省河源市林寨古村为例 下载:71 浏览:402

古倩华1 郭璞若1 赵渺希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乡镇社会是一个开放演化的具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系统,随着治理理念从"一元"向"多元"变化,乡镇治理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界域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以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古村作为研究对象,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对其乡镇治理的运作机制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方面,包括镇政府在内的行政机关在治理中占主导地位,村民委员会的村民自治职能被削弱的同时,普通村民基于土地资本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非正式制度方面,镇政府通过成立企业的方式加速资金的周转,具有公信力的乡村能人在旅游开发公司担任要职,但人情社会中不规范的交换导致的权益受损问题仍然存在。研究最后分析了乡镇治理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界域及二者的耦合机制,对乡镇治理模式进行讨论与展望。

广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解读 下载:65 浏览:345

张茹1,2 陆琦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2012年以来,住建部、自治区住建厅等公布的全部国家级、省级广西传统村落共662个。本文借助地理学、统计学相关理论,综合研究广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文章先通过GIS的技术手段,确定广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后利用SPSS软件综合相关经济、人口、自然等因素量化指标,研究确定其分区形态,并探讨各分区内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研究其内在影响机制关系。梳理地方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为村落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指导。

人居·文化·产业·治理——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下载:71 浏览:414

郭卫宏 王新宇 李闻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功能拼贴、文化缺失、动力不足、单一决策等问题,引入系统思维模式,对乡村规划多种要素进行重构,提出以人居、文化、产业、治理四个方面协同全面发展的规划模式,并以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分别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演绎了系统思维下乡村规划的全过程,为乡村规划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

初级中学教育功能室的创新设计研究 下载:86 浏览:474

贾博雅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以初级中学教育功能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得出优化设计策略,从而创新与完善初级中学教育功能室的设计.

田赋影响下珠江三角洲传统聚落聚居特点研究 下载:76 浏览:429

陈家欢1 陆琦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从田赋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谈起,概述了从周至明清以土地所有权变化为线索的田赋征收政策背景。自宋以降,经过长期的土地兼并,"民田"占田地总额已经远远超过"官田",田赋数额也从明初的民轻官重逐渐向民重官轻倾斜。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沙田"开垦的历史机遇和环境条件,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乡村聚居秩序建立的两条关键线索:以"民""沙"之别为依据的族群认同和以沙田开垦为契机的人口迁徙。基于这两条线索,从区域视角出发,分析了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聚落聚居形式的变迁特点,首先是以宗支祠宇的联合与"疍民"舟居的消弭为表现形式的乡村聚落的融合,其次是因"土客械斗"与"宗族械斗"而凸显防御性特点的乡村聚落的分野,此外还有"商业资本"介入下的乡村聚落的职能转移。田赋制度最终影响了珠江三角洲传统乡村聚落的聚居特征,使其呈现出秩序化、防御化和群体化的主要特点。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