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抗战时期中共民族政策演变的历史考察 下载:23 浏览:200

肖光文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现实考虑,开始强调少数民族自治权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时期,中共没有完全放弃民族自决政治话语,继续倡导民族自决的联邦制,并没有完全实现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转变。在实践探索中,中共民族政策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向。一种发展趋向是统一国家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另一种发展趋向是主张联邦制下的民族自决。这两种民族政策的发展趋向相互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并存的状态,直至新中国成立才最终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成了历史转变。

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 下载:68 浏览:259

张倩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唐代,"镇"的功能主要在于军事驻防,"市"则为商品交易之所。到宋代,"镇"逐渐卸去军事驻防功能,在县域权能整合中确立起低于县司的行政地位,还在商品经济推动下成为仅次于县城的商品交易次中心,具有了"市"的功能。宋代,"镇""市"结合因商品经济发展而成为普遍现象,赋予我国早期城镇化以商业化动力,还推动了后世乡镇行政建制的发展。

民国时期水利经济开发的历史考察——以李书田与黄河水利开发为例 下载:469 浏览:498

杨娟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民国水利专家李书田主张合理开发黄河航运、引黄灌溉、利用黄河水力发电,以利于民生、国防和经济发展。李书田的具体建议包括:采用特别设计不同船只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解决黄河长期以来航运不畅的问题,从而发挥黄河航运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以利于西北运输;黄河中上游流域,应大规模引水灌田,用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以增加农产,利于民生;利用山陕交界之黄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来发电,以缓解西北动力燃料缺乏的状况,利于西北经济建设需要。

波兰民族性的历史考察 下载:35 浏览:259

王弘毅 姬文刚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身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波兰,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残存在东西强邻的夹缝之中,始终无法摆脱大国博弈和被瓜分的命运,形成了一种极强的不安全感。长久以来,波兰国家经历了数次沦亡,但波兰民族却始终没有泯灭,历史的悲情锻造了波兰人不屈的独立抗争意志,残暴的外国统治促使波兰人在天主教的信仰里寻求民族认同与慰藉以及波兰-立陶宛联邦鼎盛时期的大国荣光与尊严并一直激发着波兰大国雄心的复苏。因此,要理解当前波兰的政治取向和社会生态,其民族性不可忽视。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探究并揭示出久经风雨吹打之后波兰民族性的精神内核。

试论苏联对外蒙古封建主的政策演变(1921—1932)——基于俄国解密档案的历史考察 下载:61 浏览:278

谷继坤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在蒙古人民党夺取政权过程中及执政后一段时期内,苏联对外蒙古封建主采取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政策。随着政权稳固,莫斯科开始采取"清党"等措施,从政治上大力削弱外蒙古封建主阶层。之后,又在外蒙古发起"没收封建主财产运动",从经济上进一步削弱封建主阶层。苏联的高压政策引起了外蒙古封建主的反抗,但反抗很快被武力镇压。此后,封建主作为外蒙古传统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复存在。从深层次上讲,如此有步骤地"消灭"外蒙古封建主阶层,不仅扩大了苏联在外蒙古的控制力,而且打破了外蒙古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了其原有的社会阶级成分和生产关系,提高了农牧民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进而为莫斯科在外蒙古全面推行集体化,并建立类似于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模式,打下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唐代“和亲”的历史考察 下载:67 浏览:423

苏争艳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和亲"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规模之大,涉及民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的"和亲"中都是罕见的。本文在对唐代的"和亲"事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认为唐代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开发,不仅对唐王朝有利,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延川《山花》的历史考察(1972—1976) 下载:58 浏览:356

马佳娜1,2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陕北延安市延川县《山花》文艺小报创刊于1972年,其"前史"却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创作组编选的工农兵业余作者诗选《工农兵定弦我唱歌》。作为"文革"后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山花》无疑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所刊发之作品,应和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诉求的占据主导地位,但因历史和地域文化原因,这些作品也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较之单纯口号、标语式写作,多一层民间的鲜活气息。也因此,作为工农兵写作在"文革"后期实践的重要代表,《山花》具有沟通"十七年"文学及民间传统,并表征意识形态的文学实践及其可能的文学史意义。

对戏曲“政府奖”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下载:63 浏览:379

管尔东 《当代艺术》 2018年3期

摘要:
政府奖是中国戏曲评价机制的组成部分,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国有专业院团的体制密切相关。当前,大多数地方戏的演出市场不景气,部分剧种甚至濒临消亡,专业院团基本是在主流评价维度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生产。其从业人员的职称晋升、收入多少也与评奖活动紧密关联。因此,政府奖及其运作机制固然是导致如今戏曲评价维度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削减奖项也可以防止腐败因素滋生,促进剧目创作多样化,但在评价机制尚不健全、戏曲市场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策的推进必须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否则矫枉过正的改革将加剧艺术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保护和振兴。

1960年代写作班子“马文兵”的历史考察 下载:63 浏览:247

杨伟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6期

摘要:
"马文兵"是1960年代首届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学员集体写作的笔名,这个写作班子写过很多"大批判"文章,对当时文艺潮流的走向有过不小的影响。本文发掘梳理相关史料,回顾"马文兵"写作班子的背景、组织、写作模式等,希望将此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来分析,从一个侧面考察"文革"前夕文坛的状况,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的曲折给予历史的理解。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部的历史考察 下载:57 浏览:6450

郑刚 徐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高等教育部是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部承担领导全国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高等教育部推动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起条块分明的管理体制和校、系、教研室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领导了两次院系调整的实施,扭转了高校区域分布不均、系科设置错乱的状况;推进了高校教学改革开展,建立起社会主义教学制度;将中等职业纳入管理体系,弥补了工业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等教育部的改革经验与兴废曲折,折射出政治经济因素与教育规律的联动关系,反映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

规约与自主: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的历史考察(1938-1946年) 下载:47 浏览:272

喻永庆1 周洪宇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6期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部为了矫正教育偏于知识传授而忽于德育指导的弊端,在全国大学普遍施行导师制。但因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训育的加入以及对导师指导的干涉,导师制实施之初就受到抵制。后随着国民党"一党专政"与"党化教育"的加强,国民政府开始对导师制实施监管,导师制政治化意蕴与训育化倾向愈加明显,诸多大学迫于行政上的压力,逐渐改变先前导师制的探索方向。随后大学内部矛盾重重,学潮频发,导师制最终难以为继。民国时期大学导师制虽不是一个成功案例,但仍为我们当前本科导师制留下了诸多启迪。

对大众语言艺术主题与形式的历史考察 下载:116 浏览:1416

​马艳梅 《历史研究进展》 2023年10期

摘要:
语言——文化的载体。近代军事文化建设中,大众语言艺术曾被广泛运用。尤其在主题、形式上多方开发挖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文艺形式。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对于当时宣传发动群众、鼓舞激励官兵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其进行系统的考察,对总结军事文化建设,对加强新时代军事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