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美国伊利诺州库克县乡镇总体规划经验与启示 下载:52 浏览:342

杨秀1 张立2,3 王兰1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美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梳理,以伊利诺州库克县乡镇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分析县级空间规划体系、乡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编制运行机制,提出可供中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借鉴的要点: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改善乡镇人居环境;把握乡镇特点,按需编制针对性的空间规划;增强规划的法定性,形成可操作的技术指导文件;加强乡镇空间规划的信息化管理,推进信息共享和互动。

我国牧区乡村人居环境的特征、困境与提升策略——基于内蒙古和青海的案例 下载:61 浏览:371

林楚阳1张立2,3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牧区乡村是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密切联系。但是,我国牧区乡村建设发展滞后、受关注度低,特别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牧区乡村为例,从牧民定居方式(生活)、畜牧业经营模式(生产)、草原环境本底(生态)三个方面展示我国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与现实困境,并从自然环境、游牧文化、政府决策和牧民选择四方面解析成因机理,提出了牧区乡村人居环境的若干提升策略,包括尊重牧民意愿分阶段稳步实现现代化、创新机制逐步引导传统畜牧产业的转型发展、持续提高精准投入基本设施建设、优化政策设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403个国家(培育)特色小城镇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讨论 下载:60 浏览:258

张立1,2 白郁欣1 《中国城镇》 2018年7期

摘要:
自2014年浙江省开始培育特色小镇,不到4年的时间,全国掀起一波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住建部联合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组织评选两批共403个小城镇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对象,这些小镇类型丰富、覆盖范围广,基本能够代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本文梳理了403个特色小镇发展的分布特征、功能类型、经济特征、产业特征、规模特征和建设特征等,并进一步结合当下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小城镇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

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初探——以烟台市为例 下载:67 浏览:394

何熠琳1 张立1,2 李仁熙3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凯文·林奇开创的城市空间意象分析体系应用广泛,但乡镇层面的空间意象研究尚需拓展。本文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以烟台市7个镇为例,采集了105份认知地图,尝试探析小城镇空间意象的构成要素和认知特征。研究表明:(1)小城镇空间的认知构成要素以道路和地标为主,区域、边界、节点不显著,道路、地标的频次差异与路网密度、地标功能相关;(2)城镇居民认知范围在村庄—镇区—镇域内混合,且受到镇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3)认知类型中"以路径为主导的序列型感知"的比例高,同时低等级认知类型占比更高;(4)居民认知"正向"以南北向为主,与方格路网和主街朝向有关。集体认知的分析显示,开发项目、新区建设等对小城镇居民的空间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并归纳得到小城镇空间意象的三种类型:镇村融合型、镇村独立型和飞地开发型。希冀本文对小城镇空间意象的阐释,能为我国的小城镇风貌建设、空间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系统与弹性相结合的城镇色彩规划管控研究——以江城县为例 下载:57 浏览:359

俞屹东1 蒋希冀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前城市色彩规划管控在色彩挖掘、管控的系统性与弹性,以及与既有规划衔接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现状分析,本文构建了一套色彩规划编制与实践模型,以期为城镇色彩规划管控提供科学工作方法。该模型具备与风貌规划有机结合、内在系统性及色彩选择的灵活性特征,体现出系统和弹性相结合的管控理念。最后,本文详细论述该模型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色彩规划编制实践,初步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未来相关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乡村振兴视角下村庄规划工作的若干思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再读 下载:63 浏览:377

杨贵庆1,2,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文章针对新近国家五部门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提出了9个思考问题并讨论,包括:村庄规划内涵、村庄类型划分、"搬迁撤并类村庄"的诠释、规划村内道路的标准、村庄绿化的具体内涵、组织村民充分发表意见和参与集体决策的基础条件、引导投资乡村建设的企业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工作如何协调并保证公平性等内容,以期给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进一步的编制规程和标准等提供参考。

大都市半城镇化地区村庄发展的差异及趋势——以佛山市高明区为例 下载:63 浏览:385

林楚阳1 张立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广佛大都市区的空间拓展,但也使得其外围村庄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位于广佛都市区外围的高明区,下辖3镇48个行政村,村庄发展类型多样,具有典型性。课题组通过村干部座谈和村民访谈并结合村民问卷的形式,对高明区的村庄经济、社会、人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将村庄划分为平原地区的近郊村、远郊村、城边村和山区的近郊村、远郊村五大类,分析其发展差异的同时,从空间区位、地形特征、工业发展及资源条件的角度解释了佛山市村庄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认为,佛山市的村庄发展总体滞后,缺乏特色,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于土地生产方式,继而引发各村庄的发展差异,但依托于征地和土地出租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其可持续性较差;继而分析了村民的未来城镇化意愿,指出镇区建设的滞后影响广佛都市区外围村庄的整体发展。最后,在分析高明区不同类型村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策略建议。

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思想演进与日本的乡村规划建设——兼本期导读 下载:62 浏览:372

张立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主要从全球视角审视乡村思想的演进历程,提出乡村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相对欧美而言,我们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经验更要加强研究和借鉴。本文首先以全球视野简述乡村思想的演进,然后从行政管理体系、财税制度、法律法规和规划编制四个方面概述日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特点,最后对本期刊发的若干日本乡村发展和规划文章做简要评述。

日本农村规划的历史、方法、制度、课题及展望——居民参与、景观、生态村 下载:57 浏览:312

系长浩司1 宋贝君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介绍了日本农村空间的特征、历史变迁和农村规划的演进,并结合笔者实际参与的多个农村规划案例,阐述了农村规划的方法。笔者认为,农村规划想要对农村有所贡献,在规划方法上要促进居民参与、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日本战后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启示——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 下载:69 浏览:388

丁奇1 刘玲2 张立3,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乡村规划建设政策通常是基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本文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将战后日本的乡村建设政策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时期,二是初建乡村规划建设体系的时期,三是明晰城乡定位、重塑乡村魅力的时期。进而讨论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的若干启示,包括注重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撑、注重综合性和公众参与等。

生态旅游与生态博物馆:日本的经验 下载:68 浏览:386

井原满明1 田乃鲁2 李京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日本为应对东京一极化和乡村人口持续外流而引起的乡村地区过疏化问题,开展了各种社会活动和建设事业。在此进程中,乡村地区的区域资源特性日益被重视,生态旅游则被视为城乡沟通的桥梁而不断被推进。生态博物馆因能够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作用而从法国引入了日本,旨在守护原生态、培育特色农作物和传承"生活生产"技能与文化。文章介绍了生态博物馆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发展,指出生态博物馆要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以达到"地方创生"的目的。

日本的市民农园 下载:65 浏览:363

东正则1 李京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是为了探讨在中国建设市民农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作。文章解析了日本为什么要在快速城市化的城市中保留农地的理由,进而探讨市民农园建设的必要性。希望能为中国的市民农园建设提供参考。

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下载:67 浏览:339

赵民1 李仁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摘要:
文章首先探讨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论证了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城乡关系的特征和内涵会很不同。然后以同处东亚地区和具有相同农耕文化的韩国和日本为考察对象,分别介绍其农村现状和振兴策略。最后是笔者的若干感悟,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人口大幅减少的大趋势下,要使农村社会结构保持相对均衡、使乡村功能及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