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材料对磷和铁的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53 浏览:476

李晨1 徐云兰1 钟登杰1 廖新荣1 苏定江2 吕波2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6期

摘要:
文章以P、Fe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4种材料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pH为7.0时,P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14 mg/g)>沸石(0.09 mg/g)>陶粒(0.08 mg/g)>石英砂(0.06 mg/g),Fe的饱和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79 mg/g)>陶粒(0.76 mg/g)>沸石(0.51 mg/g)>石英砂(0.26 mg/g);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各材料对P、Fe的吸附分为表面扩散和内扩散2个阶段,且内扩散为速率控制步骤,吸附饱和时间为240 min;(3)P和Fe的有利吸附条件分别为酸性和碱性,结合实际水体的pH和实验结果,pH为7.0最为合适;随材料投加量增加,P和Fe的单位吸附量减少,但去除率增大;吸附材料的最佳投加量为100 g/L。

组合填料对氮磷的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59 浏览:377

蒋豫1 刘新2 魏永军1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9期

摘要:
以凹凸棒土、稻壳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凹凸棒土与凹凸棒土、稻壳炭与稻壳炭、凹凸棒土与稻壳炭3种不同的填料组合进行对氮磷的吸附试验,对比不同组合对氮磷的吸附效率,研究其各自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凹凸棒土对磷的吸附效率比较高,且去除率随浓度的提高逐渐增加,稻壳炭对氮的吸附效果比较好,且去除率随浓度的提高逐渐减弱,凹凸棒土与稻壳炭的组合虽然与单一吸附剂相比,N、P去除率略有下降,但是氮磷同步去除率提高。在动态吸附实验中,稻壳碳凹凸棒土组合填料在低中高3种浓度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稳步上升,对磷酸根的去除效果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且在4 h后达到吸附平衡。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对Cr(Ⅵ)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67 浏览:471

王敏 陈爱侠 陈贝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9期

摘要:
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并用于含Cr(Ⅵ)废水的吸附研究。探讨了吸附剂组成、pH、吸附时间、Cr(Ⅵ)初始浓度对吸附剂去除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Cs含量为GO质量的10%、溶液p H为2.00、Cr(Ⅵ)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平衡时间为150 min。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拟合该吸附过程;该材料经过4次吸附-解吸循环吸附试验后,仍保持一定的吸附能力。因此,Cs/GO复合材料可用于含Cr(Ⅵ)废水的处理。

碳化温度对MOFs基碳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467

张来苹 孙梦 陈帅军 余小乐 王炎 罗鹏 李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均苯三酸和二水合醋酸锌、苯并咪唑/苯并三氮唑作为反应物,在50℃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Bm/MOFs-Bt。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氮气氛围中煅烧得到纳米多孔碳材料Bm-t/Bt-t。利用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对配合物的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对煅烧后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并通过对亚甲基蓝的脱除来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越高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越好;相同煅烧温度下Bm-t比Bt-t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煅烧温度在600℃-750℃间吸附速率发生了断崖式变化,说明虽然根据热重分析,600℃时配合物的框架结构完全坍塌,但并未碳化完全。

MOFs-多孔碳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42 浏览:441

张来苹 张文帅 罗鹏 孙梦 李丽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以均苯三酸和二水合醋酸锌为原料,分别用咪唑和2-甲基苯并咪唑作为为第二配体,在50℃条件下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s-Im和MOFs-Me。氮气氛围中900℃煅烧得到多孔碳材料MOFs-Im-C和MOFs-Me-C。利用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对配合物的结构、发光性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对煅烧后样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等进行表征,并通过对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脱除来测试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煅烧后生成的MOFs-Im-C多孔碳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在120 nim时几乎达到100%,说明该多孔碳材料对亚甲基蓝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甲基丙烯酸接枝纳米纤维素水凝胶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27 浏览:290

朱俊芳1 杨嵘晟1 冯树波2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通过酸解法制备纳米纤维素(nCE),再利用自由基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MAA)接枝到纳米纤维素上,得到含有多孔结构的纤维素基水凝胶,并以制备的水凝胶作为吸附剂处理染料废水。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吸附时间、pH、染料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对染料去除率的影响,优化了吸附条件。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通过对吸附等温线的拟合,计算得到了吸附剂对亚甲基蓝(MB)的最大吸附量为1250.00 mg·g-1。

Mg/Fe类水滑石的磷酸根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 下载:25 浏览:275

程福龙 聂凡贵 刘芳 吴小群 李娟 潘杰 李廷 真付川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3期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Mg/Fe类水滑石(Mg/Fe-hlc),并研究了其对废水中磷酸根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Mg/Fe-hlc具有典型的类水滑石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156.7 m2·g-1);Mg/Fe-hlc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Tempkin方程都可以很好地拟合Mg/Fe-hlc对磷酸根的等温吸附数据,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可达47.38 mg·g-1;共存阴离子NO3-、Cl-和SO42-对磷吸附性能的影响很小;通过分析吸附磷酸根前后的Mg/Fe-hlc的结构和织构性质以及表面官能团变化,并结合溶液pH对磷酸根吸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静电相互作用、配体交换和阴离子交换是Mg/Fe-htl吸附磷酸根的三种主要机制。

ZIF-7基多孔碳材料制备与氙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42 浏览:433

龚有进 熊顺顺 唐元明 刘强 胡胜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2期

摘要:
乏燃料后处理废气中的放射性氙(Xe)和氪(Kr)的捕集和分离是核燃料循环的重要一环。固体吸附分离法在室温条件下实现氙与氪的分离更有效率,具有诸多优点,而高性能的吸附材料是该方法的关键。本文通过直接碳化ZIF-7前驱体的方法制备了MOF衍生的微孔碳材料Z7CB-1000。298 K及100 k Pa条件下Z7CB-1000对Xe的静态吸附容量为3.72 mmol·g-1,亨利系数为69.6 mmol·g-1·bar,Xe/Kr亨利选择性为19.1;穿透实验结果表明,298 K及100 k Pa条件下Z7CB-1000对Xe的动态吸附容量为17.6 mmol·kg-1,表明Z7CB-1000是一种有潜力的Xe吸附分离孔材料,可望用于核燃料循环中废气中Xe的捕集与分离。

离子液体辅助纳米纤维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下载:68 浏览:447

黄健1 林春香1 陈瑞英2 熊万永1 温小乐1 罗鑫1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以脱脂棉纤维素(Cellulose,Ce)为原料,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使用酸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4)为溶剂和水解催化剂对纤维素进行水解和改性,然后对改性纤维素进行高压均质处理制备出纳米纤维素吸附剂(AA/AM-g-NC)。对AA/AM-g-NC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为吸附质研究了对AA/AM-g-NC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离子液体辅助高压均质处理脱脂棉后得到纤丝交联网状结构的AA/AM-g-NC吸附剂。这种吸附剂的晶型保持了纤维素Ⅰ型结构,结晶度略有提高;AA/AM-g-NC吸附剂表面接有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官能团,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受pH值的影响且为自发放热过程,并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接近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由颗粒的内扩散和表面扩散共同控制。

粘土矿物改性材料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进展 下载:211 浏览:2390

张宝强*1,2,3,4,5 魏样1,2,3,4,5 《材料科学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排放出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对水体产生了严重污染,对于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可通过吸附法等进行处理。吸附法的核心在于吸附材料的研发与制备。粘土矿物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粘土矿物材料对不同体系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对不同改性方法得到的不同改性粘土矿物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方法得到的改性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影响,并展望了粘土矿材料改性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改性硫酸钙晶须/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下载:260 浏览:2705

陈永忠1 谢云涛2 刘勇3 黄新4 《材料科学研究》 2021年7期

摘要:
本文以三聚磷酸钠(STPP)改性后的硫酸钙晶须和丙烯酸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经本体聚合后得到晶须/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考察了该复合材料对Cu2+的吸附能力,吸附量最大可达到790 mg/g。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