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地面核磁偏共振响应特征与复包络反演方法 下载:57 浏览:374

蒋川东1,2 王琦3 杜官峰2 易晓峰1,2 田宝凤1,2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地面核磁共振(surfac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SNMR)方法在地下水探测领域具有直接、定量和解释唯一等优势,但是由于地磁场存在不均匀、随时间变化和易受噪声影响等难以确定的问题,导致偏共振激发,严重影响反演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基于地面核磁偏共振(surface nuclear magnetic off-resonance,SNMOR)模型和相应的核函数表达式,讨论了频率偏量对偏共振信号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系统相位自动搜索和信号实部与虚部同时参与的复包络反演方法.通过仿真模型和反演结果对比得到:偏共振信号相位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仿真模型中的信号幅度最大提高了65.9%;当频率偏量大于2 Hz时,利用SNMOR核函数的反演结果的准确度明显优于SNMR核函数的结果;当噪声较大时,复包络方法充分利用测量数据的有用信息,比常规幅度反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通过野外实测数据和反演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SNMOR模型和复包络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地下水探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在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响应特征研究 下载:63 浏览:413

李鹏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砂泥岩薄互层、缝洞型地层以及泥页岩储层等非常规油气藏中,地层普遍存在各项异性。在水平井测量环境下,仪器响应方式与直井不同,同时受到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电阻率测井响应更加复杂,增加了储层评价难度。使用数值正演方法模拟了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响应,分析了各向异性地层对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各向异性系数增大,方位相位差电阻率和方位幅度比电阻率均增大,而方位幅度电阻率随各向异性系数增大分离程度比方位相位差电阻率分离程度小。最后,对电磁波电阻率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各向异性地层往往会导致水平井电阻率与直井电阻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泥岩层会出现曲线分离现象。

地震敏感属性在GY凹陷泥页岩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下载:85 浏览:496

王筱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8期

摘要:
国内外大量泥页岩裂缝油气藏的不断发现表明,泥页岩裂缝的研究尤为重要,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地震属性可用来描述储层特征和探测地下异常体。为了确定苏北盆地高邮凹陷LWS次凹页岩储层的有利分布区,总结了高邮凹陷泥页岩裂缝地震响应特征,并利用地震敏感属性对泥页岩裂缝进行识别。首先通过分析过井地震剖面地震响应特征,建立泥页岩正演模拟,对正演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时频分析手段开展对比验证,井震结合,优选古近系阜宁组E1f2页1+页2裂缝敏感的地震属性。利用该方法,对古近系阜宁组E1f2页1+页2选择了低频能量属性进行裂缝预测,应用效果与实钻井吻合程度较好,该方法能在平面上较好地预测泥页岩的发育范围。

佘山地震台DZW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下载:38 浏览:361

叶青 倪友 忠方韬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利用2016~2018年3年佘山台DZW重力仪观测数据,对观测到的地震进行相关分析,从同震响应时间、最大响应幅度与震中距的关系、最大振幅和震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测震CTS-1宽频带地震计进行波形对比,得到佘山台重力仪的同震响应特征。

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林木对气象参数的响应特征 下载:99 浏览:399

王延仓1,2 赵姝雅1,2 金永涛1,2 赵起超1,2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以廊坊市安次区为研究区,依据人工林种植实际情况,以地块为基本单元,利用2013-2016年Landsat8遥感影像,结合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平原林木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通过分析植被生长状况指示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与气象因子的定量关系,分析气象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构建林木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用以分析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1)植被指数对气象因子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该敏感性随着树龄增加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3)一类树和二类树的植被指数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较高,五类树的植被指数值与前期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最差;(4)2013-2016年间平均温度波动不大,平均降水量出现较大波动,其中2014年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2014-2015年间植物生长量明显偏低。通过该文研究表明采用Landsat8多光谱数据开展对林木长势监测具有科学、可靠性。

内孤立波浅化破碎过程斜坡沉积物孔压响应特征实验分析 下载:79 浏览:429

乔路正1 郭秀军2 田壮才1 余乐1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观测资料显示内孤立波沿斜坡浅化过程对海底沉积物的作用犹如一台水中吸尘器,在破碎转换阶段达到最强,甚至会触发一系列地质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为界定此过程中沉积物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大型重力式分层流水槽中模拟不同振幅内孤立波和不同类型沉积物斜坡连续作用过程,利用孔隙水压力采集系统实时记录孔隙水压力变化,对比分析不同水动力、坡度、沉积物类型情况下沉积物中超孔压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内孤立波破碎过程,破波位置海床表层波压力和不同深度超孔隙水压力都存在相似的"U"型负压力变化过程;破碎波经过位置沉积物表现为和表面波压力正相关的孔压响应特征。破碎点沉积物中超孔压幅值随深度减小,约在6%波长深度位置减少到坡面压力的50%。超孔压幅值和内孤立波振幅、沉积物类型和斜坡度密切相关,坡度由0.071变化到0.160时,波压力幅值可增大至1.6倍。内孤立波振幅变化不影响不同类型海床土动力响应规律,只与超孔隙水压力值大小有关,内孤立波对海床的动力作用可认为弹性作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