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86 浏览:477

辛宗斐1 吕晓1,2 彭文龙1 牛善栋2 《中国土壤》 2020年6期

摘要:
为探寻近年来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基于Cite 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主要中文学术文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①早期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视角,强调投入-产出效益,内容以农业集约经营的现实意义、农业目标、实现途径等理论为主;随着实证研究逐渐深入,基于多种模型方法的结合与应用,围绕结构特征、评价体系、空间差异、驱动机制、政策调控等方面展开了进一步探索;多学科视角下的理论、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其研究内涵。②微观尺度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化的驱动力主要是农户主体的经济效益,区域尺度则表现为社会经济、耕作制度等,且各省市间驱动力差异性显著。③基于国家、省域层面的大尺度与地市、县域中尺度研究较丰富,农户、地块微观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区域间分布不均。④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传统研究受到较大冲击、近年来发表论文的数量明显下降。未来耕地利用集约化研究应积极推进多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大数据等新技术优势,探索新模型、新方法,以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集约化等社会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重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87

肖文凭 吕成文 乔天 张梦薇 李鸿芝 《中国土壤》 2019年3期

摘要:
光谱重采样是光谱预处理的基础环节之一,对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集丰乐河流域162个土样,实验室内对土样进行质地分析和光谱测量,基于不同重采样间隔下光谱反射率R和连续统去除CR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构建土壤粉粒和砂粒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R-PLS和CR-PLS),探讨不同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分析高光谱数据预测土壤质地的最佳重采样间隔。结果表明: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R曲线的形状特征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导致光谱特征吸收带的变化间接影响着土壤质地的预测精度。比较与分析不同采样间隔下R-PLS、CR-PLS模型预测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粉粒和砂粒R-PLS和CR-PLS模型的预测精度整体上逐渐减小。在相同采样间隔下,R-PLS模型的预测性能总体上高于CR-PLS模型。在R-PLS高光谱预测模型中,粉粒的最佳采样间隔为1~16 nm,砂粒为1~64 nm。该研究可为后续土壤质地的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参考。

芜湖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下载:67 浏览:483

沈非 任雅茹 黄艳萍 王甜甜 麻金继 《中国土壤》 2018年9期

摘要:
研究城市绿地土壤碳密度的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区绿地土壤碳固定与植被、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以芜湖市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多视角分析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芜湖市城区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01~8.75 kg m-2之间,并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差异显著,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地类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排序为道路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街头绿地,以0~10 cm深度层差异显著;文教、居住、工业、商业4种城市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均值依次减小,各深度层变化态势一致;在相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绿地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差异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利用方式/功能区下的人为活动干扰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变特征——以江苏通州为例 下载:76 浏览:476

陈昌玲1,2 张全景2 诸培新1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以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平台,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法、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指数评价等方法,从城乡建设用地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变化两方面分析了2001~2014年江苏通州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通州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增加,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为主,城镇用地增加相对较少,采矿用地持续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增速提升较快,城镇用地增速超过农村居民点用地。(2)88.37%的城乡建设用地新增来源是耕地,但建设占用耕地逐渐减缓;93.32%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出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且多转移为耕地。(3)城乡建设用地各密度区呈分散零星集聚分布,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强;分布密度呈现"中密周疏"的空间特征且差异显著,分布的密集程度向东、南部扩展。(4)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呈递增态势,年均利用效率不断增长,但增速减缓;城乡建设用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均不断增强,经济功能增速明显加快,社会功能增速明显下降,环境功能增速持续上升,但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一直明显低于经济功能。

紫色土和黄壤草本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87 浏览:479

王耕1 周腾禹1 韦杰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以重庆常见的紫色土和黄壤草本根土复合体为试验对象,研究含水率和含根量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试验含根量范围内,根系提高了土样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根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存在最优含根量区域,黄壤最优含根量为1%,紫色土最优含根量为0.6%;②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受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且随含水率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存在最优含水率,黄壤最优含水率为20%,紫色土最优含水率为25%;③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含根量对紫色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比黄壤大。

皖南第四纪红土锆石形态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下载:46 浏览:451

张硕1,2 杨立辉1,2 董有进1,2 赵亚军1,2 《土壤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对皖南铜陵、宣城两地典型第四纪红土剖面锆石的形态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铜陵、宣城两地:剖面自下而上,由以近距离搬运为代表的棱角、次棱角状锆石为主,向远距离搬运的次圆状、圆状锆石占比不断提高的近远源混合物源组成模式转变;锆石长宽值随深度发生变化,不同深度的锆石长宽比值离散程度差异较大,说明了红土物源发生了改变;不同深度,锆石的晶体形态组成也存在差异。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认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漫滩沉积物是红土的重要物质来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冷和冬季风加强,远源粉尘堆积对该区域的影响逐渐加大。红土剖面上部的锆石形态显示出远距离搬运特征,而剖面下部则具有近距离搬运特征。基于两剖面不同深度锆石形态特征的定量化分析结果,锆石形态特征对第四纪红土物源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航空旅游研究可视化分析 下载:31 浏览:351

牛明秀 苏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基于收录在中国知网(CNKI)的645篇航空旅游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航空旅游研究作者和机构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较为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且研究机构多以航空相关院校为主;(2)中国航空旅游研究热点与时俱进,紧随行业发展动态,主要集中于航空旅游产业融合问题、支线航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国低空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3)中国航空旅游研究成果呈现分散化特点,与地域分布有着较大的关联。

宗教名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齐云山风景区为例 下载:36 浏览:392

王阳 苏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基于ROST CM6.0及Ucinet等软件技术,以宗教型山岳安徽休宁齐云山为研究案例地,搜集马蜂窝等旅游网站上的游记作为分析文本,分析齐云山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表明:齐云山认知形象中游客对人文景观感知较强,对食宿、交通和管理服务感知较低;情感形象中游客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因素是引起游客不满的重要原因;齐云山的整体形象受道教的宗教文化影响大。

城市公益性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滁州花博园为例 下载:38 浏览:395

林嘉敏 杨钊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城市公益性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交往空间和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同时承担着重要的旅游功能,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游客。以滁州市公益性公园——花博园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和网络爬虫获取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IPA分析对滁州市花博园的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花博园景区游客总体满意度达到满意水平,其模糊评价值为4.125,游客最满意的维度依次是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景区服务的满意度在诸多维度中最低;交通便利程度、环境卫生、安全状况、厕所条件、路标指示、观景设施、内部游览线路以及景区管理是景区的优势部分,停车设施则是景区亟需改进之处。

价值共创理论下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 下载:37 浏览:398

许明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智慧旅游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服务体系成为政府、企业以及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大部分景区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单项旅游管理方式,服务质量难以达到游客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选取乌镇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文献综述提取学术界关于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因子,通过实地调研确定市场方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内涵,通过访谈法确定管理视角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内涵,结合3个视角构建价值共创理论下的乌镇景区信息化服务体系。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下载:43 浏览:404

郑义刚 杨兴柱 朱跃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遥感影像解译分类数据,在ArcGIS等软件支撑下,运用当量因子法、敏感性指数、价值变率函数,分析1995~2015年大别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大别山区林地、草地面积持续缩减,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与耕地面积的变化主导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2)1995~2015年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整体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20年间总计减少17.03亿元,减少幅度为1.59%,林地面积减少是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导因素。(3)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变化来看,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除水源涵养、废物处理、食物生产有所增加外,其他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不同幅度的缩减。(4)大别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显著。格网生态服务价值整体呈现从西北、西南及东南向中部增长的空间格局;地均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部低的分布格局。(5)大别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价值变率反映林地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最为明显。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效评估 下载:50 浏览:432

陈慧峰1 任以胜2 陆林1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构建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定量评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成效,研究发现:(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内7个城市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2)人均GDP、科学技术财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道路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城市建成区面积对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增长影响作用不显著;(3)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显著促进了一日游人次、一日游收入、过夜游人次和过夜游收入的增长。

景区管理研究回顾及新时代展望 下载:58 浏览:444

何开玲 杨钊 王群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运用客观数据分析和主观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回顾并梳理景区管理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理论与方法、年发文量、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的466篇样本文献。得出如下结论:(1)该领域研究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较少。(2)年发文量经历了增加、稳定和减少的变化阶段。(3)研究热点包括资源管理、环境管理、门票管理、安全和危机管理、利益主体管理以及智慧管理。(4)研究趋势的时代性稍较弱,与全域旅游新时代要求相比存在不足。最后针对每个研究内容,讨论景区管理新时代研究重点和展望。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在中国旅游治理中的实践 下载:55 浏览:439

刘红婷 尹寿兵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公共治理理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引。通过对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发展脉络的回顾,发现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经历了一元(政府)到二元(政府—社会)再到三元(政府—市场—社会)的发展历程。通过其发现脉络的梳理,发现其对中国旅游治理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1)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经历了一元到二元再到三元的发展历程,但是其理论的分析框架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旅游治理实践的发展,未来需要加强本土化旅游治理研究框架分析;(2)在治理主体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群体,在中国旅游治理实践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增加其有效参与路径研究,以提高在旅游治理中的话语权;(3)未来需要多探讨中国情境下旅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提高治理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安徽省城镇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58 浏览:446

袁婷1 曹卫东1,2 张宇1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期遥感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综合选用土地转移矩阵、城镇用地扩展速率和强度、扩展差异指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安徽省近20年城镇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各市城镇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地区层面占比上呈现皖中、皖南增长而皖北减少趋势,总体呈皖北>皖中>皖南的分层格局;(2)各市城镇用地转入源中耕地和林地贡献最大,其来源趋于多元化,但转出量极小;(3)1995~2005年,除合肥外各市扩展速率和扩展强度基本相当,2005~2015年各市差异显著,除省会外芜湖扩张明显,整体上皖北市从中快速转向中低速扩张,皖中、皖南城市从中低速转为中高速扩张;(4)江北城市不同程度向省会偏移,而江南城市未表现出此特征。

上海本帮菜餐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下载:61 浏览:450

韦飞群 张姗姗 徐玉梅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上海市近20年产业空间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本帮菜餐馆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本帮菜餐馆在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20年来,本帮菜餐馆分布格局由初始的"一主两副中心集聚,一轴一带梯度分布"演化为当前的"一主多点连接成环,两轴一带多向分布"。(2)本帮菜餐馆空间范围由内环线向外环线呈放射状扩散,产业密度由市中心向边界呈梯度递减,整体上呈现出多向、多边、多点的演化特征。(3)本帮菜餐馆空间集聚呈现由低集聚到高集聚的演化趋势,且扩张方向由市中心向西、东南方向发展趋势较强,向东、西南方向发展较弱。(4)政府政策与规划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而引导城市人口流动,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这些因素的交替变化共同推动本帮菜餐馆的布局与演化。

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的结构维度与模型构建 下载:67 浏览:454

胡润鸿 邢露雨 徐玉梅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在体验经济时代,为游客创造旅游体验记忆至关重要,这种体验后的记忆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未来旅游决策。以方特为例,选取网络游记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共现网络法,探索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的结构维度,尝试构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构成模型。研究发现: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按照游前——游中——游后时间轴,分别包含体验预演和成本估计——城市形象、身份重构、参与涉入、互动交往、配套支持和感知价值——行为意向总计9个维度,并进一步构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记忆构成模型。

国外第二居所研究特征、阶段与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72 浏览:457

赵重 黄薇薇 苏勤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并结合高被引文献的阅读,总结了国外第二居所研究的特征、阶段与热点;国外第二居所研究呈现出总量上波动上升、学科上呈交叉融合、区域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欧洲、北美与南非是第二居所研究的核心区域,该领域的研究已形成两个核心学术共同体;第二居所的研究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初始复兴期(1996年~2003年),研究成果较少;快速复兴期(2004年~2012年),研究成果迅速增加,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全面复兴期(2013年~2018年),研究区域不断向欠发达地区扩张,新的热点不断出现。主要研究热点包括第二居所的概念体系与理论辨析,第二居所旅游影响,第二居所业主行为特征与情感依恋。

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下载:61 浏览:458

方莉莉 苏勤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以安徽省17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程度以及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从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两个视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分布,核心分布区主要在安庆市与六安市两地区,空间分布均衡性差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影响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文、旅游景区、人口、GDP以及交通状况。

安徽省温泉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研究 下载:73 浏览:464

苏会 杨钊 杨效忠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安徽省温泉旅游区以它独有的特色和文化的魅力赢得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吸引更多的人对温泉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的研究。阐述了安徽省温泉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并分析安徽省温泉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现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安徽省温泉多数位于隆起的大别山区、长江沿岸的巢湖—和县一带以及皖南地区;(2)产品开发利用层次不一,大多处于中程度利用;(3)温泉相关的旅游区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相对滞后。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安徽省温泉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与营销策略的对策。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