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要素流动与引导——基于苏南农村地区的近期调研 下载:63 浏览:421

徐素1 朱金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二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多个阶段的变化。土地作为要素流动的核心,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苏南地区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其土地要素流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瓶颈,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值得重视。本文基于苏南地区的乡村调研,首先,通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各主体逐利行为造成的土地要素流动的非均衡趋势,即"城镇化偏向"。其次,分析了非均衡的土地要素流动造成的"集中化"空间趋势,包括城镇化、半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地区的空间增长。再次,运用公共经济学中外部性理论,基于对社会总成本的讨论,指出目前这种土地要素流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并结合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这种非均衡流动趋势必须得以扭转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新的政策导向,提出应该从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市场,引导城乡土地要素可持续、均衡化流动。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 下载:359 浏览:383

朱牧文1 陈晨2,3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塑造了高密度的半城市化建成环境。本文以其典型代表晋江市陈埭镇为例,从产业、村社、空间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了"晋江模式"下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成因机制。改革开放之初,陈埭镇本土的社会资本促成了自下而上的作坊工业兴起,奠定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村企合一、家户开发的空间格局;1990年代至2010年,村社基层治理克服外部管制压力,确保了村庄继续作为工业发展的平台,低成本空间得以存续,产业集群由此形成并不断自我强化;2010年至今,陈埭镇步入了产业转型期,在规划缺位与土地产权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自治开发方式致使人居环境品质下降且再开发难以推进,产业结构由此被锁定,空间对村社和产业构成了负向反馈。本文最后探讨了发达地区小城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精明的规划干预来实现包容性的增长。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林盘智慧——林盘文化景观韧性研究 下载:56 浏览:364

吴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引发了各个行业对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的思考,而城乡规划与建设也必须重新审视已有的惯性思维。四川省成都平原的林盘作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以其离散型分布模式维持了千百年来在遭受外界压力和冲击时的韧性,支撑了"天府之国"的长期繁荣。本文基于对林盘空间格局和场镇作为农村传统社会服务空间节点的分析,提出了保持乡村聚落空间间隔与发挥农村基层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旨在推动传统知识和生态智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文化景观抵御外界冲击或灾害的能力,以筑牢成都平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量化研究 下载:85 浏览:504

任雪婷1 高杰2 张育南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便捷性、舒适性的关键性要素——分别为绕路程度和底层商业设施,针对其开展量化研究。选取13个典型站点,计算站点地区500m圈现状与假设社区开放后的绕路系数,并将现状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作对比;调研站点周边500m圈街道底商分布情况,并对回龙观站进行详细研究。得出北京居住型站点周边绕路情况较为严重,封闭社区、路网形态等因素对绕路系数均有较大影响;超过半数的站点周边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底商,部分站点周边底商极少;回龙观站500m圈每百米街道底商个数仅2.42,远小于适宜步行的标准。

东莞传统村落建成环境评价研究 下载:95 浏览:512

罗瑜斌 王频 黄志鹏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保护规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东莞南社古村和塘尾古村的保护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距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两村均只实施保护规划的近期部分内容,中期、远期目标均未能实施。通过实地踏勘及问卷访谈对比两村的建成环境及使用状况,分别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道路修缮与使用、绿化景观建成环境以及基础环卫设施建设状况四方面进行评价。大部分居民对南社古村在这四方面的建设情况均表示满意,而对塘尾古村除了绿化环境以外,其余三方面满意度均为一般。针对实施情况及现实满意度评价,提出两村未来发展的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