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30 浏览:140

李梅珍 《诊断医学》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率(67.92%)高于对照组(49.06%),且对房性/室性早搏二联律和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效果更好,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的关系分析 下载:39 浏览:261

陈莹 《诊断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均在入院后48h内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结果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出心电图异常84例,异常率为71.19%。梗死部位为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11%、81.25%,均高于脑叶梗死者的41.18%(P<0.05);病情程度为重度及中度者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6.67%、84.62%,均高于轻度者的51.0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多伴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改变与梗死部位、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将心电图检查作为疾病诊断及病情评价的重要辅助方法。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查价值分析 下载:68 浏览:263

吴钰珊 韩伟华 温梦微 《诊断医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有效提高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电信号采集及心电图分类识别的方法研究 下载:57 浏览:346

肖月桐1 吉银生2 张森2 《电路系统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提出一种心电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法,完成了软硬件开发并采集到心电信号。同时提出了一种心电图分类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在心电信号数据采集和传输方面,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硬件心电采集系统。在心电节拍自动分类方面,直接对预处理后的心电信号进行深度神经网络训练,逐层提取心电图特征,最终拟合出心电图自动分类的模型,用该分类模型进行测试,得到了良好的分类效果。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下载:84 浏览:482

吴奇志 《医学研究前沿》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w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关系。方法:对32例PAF患者(A组)和同期30例健康老人(B组)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wd、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进行测量分析。以Pmax≥110 ms和Pwd≥40 ms为阳性标准,评估Pmax、Pwd和Pmax+Pwd对PAF的预测价值。结果:A组和B组比较,Pmax、Pw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max≥11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7.1%;Pwd≥4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3.1%;Pmax+Pwd时,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0.3%。结论:Pwd及Pmax是预测PAF体表心电图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下载:14 浏览:278

李伟春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HHD)采取心电图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HHD患者80例进行研究,于2019年1月~2023年1月入组。采取双色球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用心脏B超检查,而观察组则采取心脏B超联合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在左室肥厚、左室增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心律失常各项单一阳性检出率上,两组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ST-T段改变阳性检出率与总检出阳性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HHD诊断中心脏超声是比较准确的方式,在心脏B超诊断基础上联合心电图诊断HHD,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价值,特别是在ST-T段改变检出率上,要比单一心脏B超诊断检出率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价值分析 下载:27 浏览:657

王俊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究在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诊断中给予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患者(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者)开展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对照组则使用常规心电图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检出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检出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通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录,在疾病类型分布情况中检出率较高,在临床中诊断价值更高。

CRT起搏器的全自动阈值管理动态心电图表现 下载:63 浏览:384

叶苗 江茜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了解CRT起搏器全自动阈值管理的功能设计原理,运作时的心电图特点以及相关的参数设置,有助于提高相关起搏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尽量避免误诊或漏诊。本文详细介绍了CRT起搏器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设计原理、相关参数,并从该功能的心电图表现来详细解析其运作方式。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AVB的诊断价值 下载:74 浏览:485

邵燕1 张磊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方法记录198例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动态心电图(DCG),根据术后DCG将患者分为两组:无Ⅱ°AVB组(A组),Ⅱ°AVB组(B组),分析R-R间期>2.0s、逸搏心律的分布规律及两组间的平均心率、长R-R间期及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结果 198例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A组中R-R间期>2.0s及逸搏心律的分布与睡眠或休息明显相关,而B组中则日夜均可见;且B组中长R-R间期、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 R-R间期>2.0s超过25次/24h并出现R-R间期>3.0s及心室率小于35次/分的逸搏心律,且与睡眠休息无关,或出现R-R长间期及逸搏心律时伴有头晕、黑甚至晕厥现象,需考虑心房颤动伴Ⅱ°AVB。

心电图仪改良装置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86 浏览:509

周军 徐峰 陈佳娣 韩佳 赵扬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价新型实用专利-心电图仪改良装置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60周岁以上的患者23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16例和对照组119例,对照组为常规吸球装置;实验组为V1、V2、V3(心电图胸前第1~3导联)使用常规吸球装置,V4、V5、V6(心电图胸前第4~6导联)使用新型心电图仪改良装置;观察记录心电图所需时间、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心电图检查后有无皮下瘀血、皮肤红斑及红斑消失时间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心电图记录时间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8.022,P <0.01),两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按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划分统计后发现:在年龄≥75岁和BMI <18.5 kg/m2的老年患者中,在记录心电图所需时间、异常心电图检出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t=8.458、10.966,P <0.05),年龄60~74岁或BMI≥18.5 kg/m2的老年患者中实验组未能体现其明显优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检查后有无皮下瘀血、皮肤红斑及红斑消失时间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F=23.093、62.233、9.602,P <0.05)。结论使用新型心电图仪改良装置在心电图记录时间有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后,对皮肤损伤小,红斑消失时间短,在75周岁以上或BMI <18.50 kg/m2的患者中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高,更能体现其优势。

APE与NSTEMI应用心电图鉴别的价值分析 下载:79 浏览:482

吴红 陈英花 马海英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探讨心电图在鉴别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首发APE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首发急性N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1V3导联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的发生率显著较高,而V4V6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的发生率则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V1V3导联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可有效预测急性APE的发生,而V4V6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可有效预测急性NSTEMI的发生(OR=1.28,3.47,1.09,P<0.05),且APE患者心电图异常表现中仅SIQIIITIII症对高、中、低风险预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提高早期对APE和NSTEMI的鉴别能力,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39 浏览:1554

汪春庆 《中国医学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电散点图心律失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22年2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28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心电散点图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在心律失常诊断准确率方面,常规心电图小于心电散点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对应的心电散点图斜率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心电散点图斜率最大,而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散点图斜率最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快速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实际诊断中可结合常规心电图共同使用,便于提高心律失常诊断准确率,及时指导患者开展治疗。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分析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 下载:30 浏览:327

马永娴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对分析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方法纳入在我院治疗并行冠脉造影的AIMI患者90例,分为A组(右冠状动脉近段梗死)、B组(右冠状动脉远段梗死)、C组(左回旋支梗死),各30例。分析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结果 A、B、C三组导联STV3↓值依次升高,STⅢ↑值依次降低,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STV3/STⅢ<0.5占比最大,为70.00%;B组0.5≤STV3/STⅢ≤1.2占比最大,为63.33%;C组STV3/STⅢ>1.2占比最大,为63.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STV3/STⅢ<0.5、0.5≤STV3/STⅢ≤1.2及STV3/STⅢ>1.2时,组间比较,A、B、C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最高(P<0.05)。结论心电图STV3/STⅢ是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有效指标。

冠状病毒感染后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改变 下载:131 浏览:1846

胡婷婷 樊利强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分析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心脏超声和心电图表现。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3月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就诊的60例冠状病毒阳性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表现,总结冠状病毒感染后检查出现的情况,为以后临床工作做基础。结果:心脏超声检查可检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运动不协调,收缩功能减退等;心电图检查可检出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等。提示:感染冠状病毒后出现心前区不适,首选做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中医住培学员心电图带教方法的探索 下载:208 浏览:2234

罗璧如 《中医研究杂志》 2021年8期

摘要:
心电图操作和诊断是中医住培学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科在心电图带教中采用一对一带教,充分利用大量实践机会、多媒体教学及心电网络平台丰富的图片资源,重视操作技能和理论学习的同时,以心电图诊断为重点,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144 浏览:1352

吴晓霞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对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98例在2021年7月—2022年11月间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无症状组患者53例,有症状组患者45例,所有患者都接受心电图与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的检测,对比组间的诊断结果。结果:针对53例无症状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45例,占比84.91%,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心肌缺血50例,占比94.34%;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明显要高于心电图检测,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有症状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32例,占比71.11%,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心肌缺血44例,占比97.78%;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明显要优于心电图检测,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实施心电图及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对比发现,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测效果要明显的优于心电图,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率相对较高,能够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值得在临床治疗当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预见性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血脂的影响观察 下载:138 浏览:1892

任永兰 赵慧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探究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无痛护理化干预对术后疼痛及肢体功能的作用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纳的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法分成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定义为参照组,基于常规护理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定义为试验组,两组均纳入93例,比对两组患者心电图指标、血脂水平、心绞痛症状变化情况及遵医行为。结果:试验组患者T波倒置导联数值、T波低平导联数值及ST段下移导联数值均低于参照组,TG、TC及LDL-C均低于参照组,HDL-C高于参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参照组,发作次数少于参照组,硝酸甘油使用剂量小于参照组,在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安全用药及规律生活方面遵医行为均优于参照组,P<0.05,组间数值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改善血脂水平及心电图指标,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降低硝酸甘油使用剂量。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与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研究进展 下载:125 浏览:1553

何蓉 李丽萍 赵崇秀 黄莹莹 张祥清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可以留置较长时间且可在急救时快速建立静脉,但近年针对新生儿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许多研究发现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而导管异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可利用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脐静脉导管尖端,该技术是模仿心房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技术,该方法具有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节省导管定位时间成本,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运用于临床。为了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认识及使用此方法,就脐静脉尖端位置及其定位方法,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原理,有效性、局限性等方面,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新生儿脐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综述。

心电图室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影响 下载:281 浏览:2987

杨杰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 探究心电图室护理干预探讨对冠心病病患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位,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的病患在心电图室检查过程中不采取护理措施,对观察组采取心电图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在测量数据上的差异,对比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时间、心率波动幅度。结果 观察组的病患在心率波动幅度和心绞痛发生率上要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电图室开展护理干预有助于冠心病病患保持心率平稳,减少心绞痛的发生率,病患的住院时间也会缩短,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研究 下载:238 浏览:2495

窦会芹 纪敏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对比组患者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比组患者的基础上加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与各项临床症状的情况。结果:治疗完成后,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显著优于对比组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与对比组患者相比改善更为显著(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电图状况,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