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一种基于径向扰动式涡环的水下推进装置 下载:68 浏览:465

吴佳俊 戴训 侯振民 《设计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改善低速工况下喷水推进装置效率不足的问题,促进喷水推进的应用推广。基于仿生学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扰动式涡环的水下推进装置,分析了装置的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推进装置的数学理论分析模型。并基于PIOS算法通过Fluent软件对推进装置的涡环产生进行理论验证和推力分析。得到一种能够解决喷水推进在低速工况下效率低的水下推进装置。基于径向扰动式涡环的水下推进装置可以改善低速工况时效率低的问题,可为喷水推进的应用推广提供帮助。

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下载:98 浏览:500

张立鹏 刘晓倩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针对光伏电池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及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从光伏电池的模型及其输出特性出发,分析优化数学模型、扰动自寻优、智能控制的3类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介绍各种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指出各个方法在实现时的难易程度、经济成本、跟踪速度与精度等因素,最后展望了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研究发展的方向。

软岩巷道掘进扰动机理及范围分析 下载:87 浏览:441

杨茂生 《中国能源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针对软岩巷道掘进扰动作用大、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山西煤炭运销煤集团四明山煤矿软岩巷道地质条件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软岩巷道掘进扰动机理及扰动影响范围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巷道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弱掘进所带来的扰动影响,巷道掘进的影响区域主要为以掘进头为圆心、半径40 m的圆形区域,当超出该区域后,围岩受到掘进的扰动影响基本趋于平稳。

硬化期受扰动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下载:91 浏览:472

潘慧敏 付军 赵庆新 《新材料》 2018年6期

摘要:
凝结硬化期间的施工扰动,可能使混凝土产生砂浆微裂缝与骨料位移,进而影响其强度及耐久性。为分析硬化期扰动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采用振动台模拟工程扰动,借助超声波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硬化期受扰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劣化规律,探讨了其损伤劣化机理。结果表明:临近初凝(贯入阻力值为3.5~11.5MPa)和临近终凝(贯入阻力值为19.5~28.0MPa)的扰动对混凝土影响较小,受侵蚀后试件质量和相对动弹模量的变化规律与未受扰混凝土基本一致。硬化中期(贯入阻力值为11.5~19.5 MPa)的扰动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明显,使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14%,抗折强度降低20%;硫酸盐腐蚀进程中,混凝土质量在90次循环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相对动弹模量在130次循环后出现急剧下降,经250次循环后达到0.60,此时基准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模量仍为0.90;SEM结果表明,受扰混凝土内部微裂纹增多,结构密实性变差,硬化期扰动加速了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的劣化。

声场中空化气泡的耦合振动及形状不稳定性的研究 下载:51 浏览:375

马艳1,2 林书玉1 徐洁1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计算了两个具有非球形扰动的气泡所组成系统的能量,并基于Lagrange方程得到了有声相互作用的非球形气泡的动力学方程和形状稳定性方程,研究了声场中非球形气泡间相互作用力对非球形气泡的形状不稳定性和气泡形状模态振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声场中具有非球形扰动的气泡之间的耦合方式有两种:形状耦合模式和径向耦合模式,气泡之间的耦合方式取决于气泡形状扰动模态.由形状耦合及径向耦合产生的气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改变单个气泡的形状不稳定及形状模态振幅,具体影响因素取决于声场驱动条件、气泡形状模态、相邻气泡的初始半径.

一种改进型扰动观察法MPPT算法的研究 下载:58 浏览:352

孙滋昂 郑紫微 郝骏 杨洋 《数据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温度以及光照强度的因素,其输出特性会受到影响。由此,需要使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为了更好地分析太阳能电池,本文搭建太阳能电池的仿真模型,可以对不同的温度以及光强下的光伏输出曲线特性进行分析。并在传统的扰动观察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分区变步长的改进型扰动观察法,一定程度上响应速度与稳定性上做到较好的折中,以及解决了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系统发生误判的情况。希望本文的理论和实验能够给MPPT算法的研究能提供一点参考和依据。

高寒高海拔地区水电站施工扰动区生态修复技术及植物物种选择 下载:83 浏览:496

应丰 李健 王静 林靓靓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2期

摘要:
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某在建水电站为例,通过对水电站各施工扰动区的施工特点、扰动情况及其立地条件的分析,进行扰动破坏面及其问题的归类梳理,结合项目区环境特点和国内外水电站工程施工扰动区生态修复技术,对岩质边坡、土(石)质边坡、弃土弃渣堆垫面、施工硬化地表和一般扰动面,分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和植物配置方式,并通过对项目区植被类型、物种的调查、研究,筛选出了可能适宜各施工扰动区的植物物种。最后结合项目特点探讨了高寒高海拔地区水电站施工扰动区植被生态修复的研究思路。

局部可视对抗扰动生成方法 下载:61 浏览:377

周星宇1,2 潘志松2 胡谷雨2 段晔鑫2,3 《人工智能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深度神经网络极易受到局部可视对抗扰动的攻击.文中以生成对抗网络为基础,提出局部可视对抗扰动生成方法.首先,指定被攻击的分类网络作为判别器,并在训练过程中固定参数不变.再构建生成器模型,通过优化欺骗损失、多样性损失和距离损失,使生成器产生局部可视对抗扰动,并叠加在不同输入样本的任意位置上攻击分类网络.最后,提出类别比较法,分析局部可视对抗扰动的有效性.在公开的图像分类数据集上实验表明,文中方法攻击效果较好.

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变化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源转换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212

左群杰1 张万诚2 高守亭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高原高度增加时,对流层整层东亚地区斜压发展随高原高度增高而减弱,西太平洋地区斜压发展增强。定常扰动的正压发展与斜压发展的位置相似,但是明显的要比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弱。随着高原高度升高,在对流层中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正压发展先减弱后增强,而在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随高原高度增高正压发展一直增强。在冬季对流层中定常扰动的总能量发展与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一致,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冬季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定常扰动在对流层中的能量发展主要是斜压性引起的。

基于混合改进GSO与GRNN并行集成学习模型 下载:82 浏览:403

简书强1 倪志伟2 李敬明3 朱旭辉2 倪丽萍2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针对萤火虫群优化算法(GSO)不稳定、收敛速度较慢与收敛精度较低等问题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网络结构导致预测误差的特性,提出基于混合改进萤火虫群算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并行集成学习模型,应用于雾霾预测.首先构建融合多种搜索策略的混合改进萤火虫群优化算法(HIGSO),并使用标准测试函数验证算法性能.然后结合HIGSO与引入扰动因子的GRNN模型,建立并行集成学习模型,并通过UCI标准数据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的雾霾预测,进一步验证模型在雾霾预测中的性能.

2013年12月华东地区持续性霾天气成因分析 下载:82 浏览:363

潘劲松1 李超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2013年12月华东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超过20 d连续重度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华东地区大气细颗粒浓度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持续机制和前期外强迫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华东连续重度霾天气和东亚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密切相关。2013年12月白令海到鄂霍茨克海阻塞活动加强导致东亚地区天气瞬变扰动异常偏弱,贝加尔湖东侧弱高空脊长时间维持,我国东部地区受弱偏北风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有利于华东本地大气细颗粒物积累和北方霾粒子向华东地区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2013年12月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偏强可能和前期热带印度洋暖海温异常有关。

多线路成品油管道场站控制系统无扰动搬迁的可行性分析 下载:89 浏览:481

傅天昱 《石油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长输管道运行期间,由于线路改线、规划变更等原因都会进行一定的场站改造。必要时,站控系统会进行整体物理搬迁。以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咸阳输油站站控室的搬迁为参考实例,讨论在未大幅度改变管道运行计划的前提下,物理性迁移控制系统设备的可行性。无扰动搬迁在理论上可以达成,但在实践中需慎重地考量各类条件及限制因素,且应极其慎重地实施。

对流强度对雷暴云微物理发展和电荷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 下载:0 浏览:256

仇梦扬 谭涌 波师正 杜赛 林辉 周洁晨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探讨对流强度大小对雷暴云内微物理发展和起电过程的影响,基于已有的二维积云起、放电模式,改变其扰动温度进行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强度对雷暴云内微物理过程、起电率及后续电荷结构的产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对流强度较小时,冰晶粒子极大值在高温区(高于-13.8°C)出现,对流强度较大时,上升风明显增强,将更多的水汽带入高空,气溶胶活化过程明显增强,使得云滴粒子明显增多,冰晶粒子较早产生,冰晶粒子极大值在低温区(低于-13.8°C)出现,发展过程更为剧烈;同时,较高的对流强度也使得降雨量增多,霰粒子数目也在对流发展旺盛时期显著增多。2)非感应起电率主要和冰晶—霰的碰并分离过程有关,对流强度较大时,非感应起电率较大,电荷结构持续时间较长,过程明显,感应起电率也较强。3)对流强度较大时,电荷结构更为复杂,雷暴云发展初期基本呈现为三极性,发展旺盛时期底部正电荷区域嵌入一个较小的负电荷区,呈现四极性电荷结构,雷暴云发展末期基本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强度较小时,发展初期、旺盛时期均呈现三极性电荷结构,发展末期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

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母线电压控制 下载:73 浏览:441

刘鑫蕊 高超 王智良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当光伏板输出功率突变时,直流侧母线电压波动幅度较大,若控制不当,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为提高母线电压的控制性能,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的直接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无需增加额外的传感器,利用扰动观测器,对光伏板输出功率进行实时观测,并将其作为前馈量加入到功率内环,使功率内环给定含有输入功率信息。针对功率内环,重新定义了控制输入量,省去了同步旋转坐标变换环节。详细介绍了观测器及功率内环的设计过程,并给出内外环参数整定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爆破作用下共线裂纹拉剪破坏特性研究 下载:78 浏览:382

韩雪靖1,2 王聪聪1,2 王宝1,2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岩石中不同裂纹间存在相互作用,会对裂纹起裂等产生影响。运用断裂力学原理,基于经典Kachanov方法,推导了在地应力和爆破扰动作用下两条共线不等长裂纹端部的耦合应力强度因子,得出了拉剪型裂纹起裂时临界爆破扰动荷载与裂纹基本参数间的关系。

基于自适应差分扰动的布谷鸟搜索算法 下载:16 浏览:211

刘紫阳 郑韩飞 李丛萱 《航空航天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针对布谷鸟优化算法收敛速度慢、全局寻优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自适应差分扰动的布谷鸟优化算法。该算法在布谷鸟算法框架下加入自适应差分扰动量,使目标函数适应度在当前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加速算法收敛。差分扰动量由扰动系数和适应度负差分向量决定。适应度负差分向量作为扰动方向有助于适应度降低。扰动系数与算法进化阶段相适应,使算法在迭代初期有较快收敛速度,而后期有更高的寻优精度。将该算法和标准布谷鸟算法在多个单峰和多峰标准测试函数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全局搜索能力。

一种基于功率谱密度的发电机机械功率扰动源定位方法 下载:77 浏览:469

李尚远 甘德强 栾某德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强迫振荡通常是由发电机的机械功率受到周期性扰动引起的低频振荡。解决强迫振荡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定位扰动源的位置并消除扰动源。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谱密度的发电机机械功率扰动源定位方法。该方法推导了扰动源到发电机有功功率的传递函数和发电机有功功率的功率谱密度的解析关系。利用上述解析关系可以对每一台发电机进行逐一判断,定位扰动源的位置。10机39节点算例证明了扰动源定位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基于惯性扰动与自适应调节的量子粒子群轨迹覆盖算法 下载:77 浏览:492

宋凡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20年8期

摘要:
轨迹覆盖技术在航线监测、拥塞处理、灾难预防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轨迹覆盖率和减少传感器的数目,往往是两个冲突的目标。基于概率的量子粒子群(QPSO)算法是一种用波函数表示粒子位置,通过蒙特卡罗方法求出粒子位置的全局优化算法。QPSO算法不使用粒子速度来描述粒子在解空间内的移动,而是以概率的方法来表达粒子在解空间内出现的概率以此保持群体多样性和提高全局与局部搜索的能力。然而,其中的粒子概率出现使算法的随机性大大增加,产生较多适应值差的解,降低算法收敛速度。提出一种改进的AGQPSO算法,该算法将全局粒子群算法中的惯性扰动操作引入到AGQPSO算法中,并且还引入两个评价粒子群状态的指标:迭代速度因子、收敛度因子。实验结果表明AGQPSO算法在收敛速度以及覆盖率上比QPSO的方法更优,更好地平衡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的仿真研究 下载:77 浏览:481

储海兵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19年10期

摘要: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跟踪过程中,针对传统的固定步长扰动观察法在跟踪速度与跟踪精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变步长变占空比扰动观察法。基于此,分析扰动观察法、变步长变占空比扰动观察法的跟踪原理,并建立MATLAB仿真模型。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对MATLAB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变步长变占空比扰动观察法具有更加良好的动态性能,能够较好地改善跟踪速度与跟踪精度。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历史数据建模方法研究 下载:67 浏览:464

董泽 尹二新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18年10期

摘要:
针对常规历史数据建模法无法克服扰动对建模精度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历史数据建模方法。选取历史数据中具有从动态到稳态特征的数据段作为建模数据,依据终点稳态值对数据进行零初始化处理,将该数据段分为两段,一段数据用来对预估模型的状态进行跟踪,并将最终的观测状态作为预估模型新的初始状态;另一段数据用来对预估模型参数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辅以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参数寻优,该方法具有常规历史数据建模的优点,可有效消除扰动对建模过程的影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