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无意之罪” 何以归责?——哲学与精神分析论域下的“无意识意愿”及其伦理意蕴 下载:66 浏览:439

卢毅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从古希腊以来,行为的自愿性或有意性便被视为道德归责的依据,而经过基督教哲学对意志及其自由决断的探讨,人的道德主体性开始被明确奠基于自由意志之上。在此过程中,作为相关理论学说的试金石,并非出于自觉的意愿而导致的罪过即"无意之罪"的问题一再以不同形式被提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不能自制"问题的分析,还是奥古斯丁对于情感最初波动之罪的考察,实际上都对意愿或意志活动的无意识维度及其伦理意蕴进行了揭示。时至现代,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通过对"无意识"的系统探究,深化了对于意志问题及其复杂性的理解,并正面勾勒出了某种"无意识意愿"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拉康在驳斥对欲望的自然主义解读并赋予欲望以特定伦理内涵的同时,也通过重新界定欲望、意志与理性的关系,并构想一种自愿为他者揽责而实现的自由,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的哲学心理学与伦理观的创造性重构。

道德信息对面孔吸引力判断的无意识调节 下载:67 浏览:332

罗秋铃1 侯庆辉1 陆春雷1 莫雷2,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论教师的无意识离间及其教育影响 下载:60 浏览:419

张楚然1 蔡辰梅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师生关系的紧张往往源自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时常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现代教育场域中,鲜有教师以热暴力手段规训学生,规训手段基本转型为软暴力。有一种方式通常不被察觉,且被认为是正常的教学手段,即教师的无意识离间。按照教师在离间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行为表现方式,教师无意识离间的形式可分为:孤立式离间、控诉式离间和比较式离间。教师的这种行为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别心,破坏班级团结;让偏见心遮蔽了教师公正;让学生在从众心理和教师权威的驱使下变得盲从,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