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市住区更新业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7 浏览:377

杨晓冬1 张家玉1 孙昌苹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期

摘要:
城市住区随时间推移不可避免地出现老旧破败现象,需要经过综合整治改造以满足业主不断升级的居住需求,但在此过程中业主参与行为往往不足,导致更新受阻。针对这一问题,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托,提炼业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其对业主参与行为的作用路径。结合作用路径,建立城市住区更新业主参与结构方程模型和测量方程模型,选择哈尔滨市4个典型老旧小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各因素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加以验证。并提出了促进业主参与住区更新事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旧城居住环境的“有机更新” 下载:84 浏览:490

尹志雯 《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为当年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过程中拆建失当,或被忽视放任其衰败等现况思考行之有效的出路。通过阐述对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的涵义,结合目前旧城现状对其进行延伸,归纳出其对旧城居住环境的指导策略。得到"有机更新"理论指导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法。该方法能够为当下旧城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集装箱建筑的院落空间模式研究 下载:42 浏览:264

魏秦 纪文渊 《中国设计》 2020年5期

摘要:
在集装箱利用在公共空间的案例中,可以发现集装箱灵活组合造就了不同形态与尺度的院落空间。试图通过类型学的分析来获得集装箱建筑院落空间的设计方法。本文以集装箱围合界面的数量作为分类基础,对集装箱建筑的院落空间组合模式进行了类型学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获得集装箱建筑院落空间的设计策略。该方法为城市更新发展下工业遗存的再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以西江千户苗寨清宅更新改造设计为例 下载:53 浏览:331

贾丽媛 李瑞君 《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为了苗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苗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查阅书籍资料的方法,从苗居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发掘了苗居建筑的缺点及其自身优势条件。通过清宅这一实例,探索更新苗居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苗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旧城住区更新改造中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81

马辉1,2 黄梦娇1 王素贞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8期

摘要:
公众有效参与旧城住区更新改造有利于协调开发商、政府以及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方利益,避免冲突事件。针对旧城住区公众有效参与更新改造,从分析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系统分析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对旧城住区改造公众参与的协同影响,深入揭露参与主体与参与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先确定参与方式后确定参与主体的公众参与组织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城中村改造更新设计理念探索——以广东江门市里村咖啡厅与步行街设计为例 下载:67 浏览:391

谭金花1 刘桂玮2 刘昭君2 史金运2 付晓2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本项目的目的是在江门城中村里村的更新设计实际项目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既可以留得住乡愁和根,又能够融入城市发展的可行方案。在城市环境中,如何通过祠堂来保留传统村落文化的格局,及其文化传承是旧城更新的重中之重。乡愁和根的保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大挑战和最大压力,这不但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原来居民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问题。本项目将引入社区营造与发展的管理理念,从保存城中村记忆以及更新规划设计两方面深入探讨。

张家口市五一路片区既有住区调查与更新设计研究 下载:84 浏览:476

姜乖妮 于文重 李春聚 孙晓宇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涉及面广、改造量大,是我国城市进入存量优化阶段重要的更新改造对象,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诉求。基于对张家口市五一路片区住区分布、道路与交通、住区户外活动场地、住区边界空间和各住区开放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针对片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连接内部道路、打通交通微循环,更新边界形式、构建开放型住区,修补户外空间、提升土地利用率,创新停车方式、营造步行化住区的更新设计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祠堂适宜更新策略——以安徽省祁门县马山村祠堂为例 下载:52 浏览:353

刘仁义 吴洪 钟杰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徽州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地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民居建筑典型,是徽州社会文化、民俗风习的物质载体。现多处于闲置状态的徽州祠堂,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满足现代人生产、生活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马山村三座祠堂为例,在归纳总结祠堂功能演变历程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活、产业、生态四方面,探讨以"进"为单元的功能重组、以"堂"为核心的空间重构、以"坦"为纽带的环境整治更新策略,以期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统建筑可持续更新提供借鉴。

城中村文化价值及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下载:51 浏览:86

李景磊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深圳大量原始村落因为特殊的城市化轨迹,与深圳的城市发展相互纠缠,最终演变为城中村。这些村落自身具有历史基底,同时包含深圳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印记,并容纳大量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口,因此具有多维度的文化价值。深圳本土文化的研究长期受到忽视,本文率先系统梳理基于深圳自身特点的城中村的文化价值。根据这些文化价值,最后提出相应更新策略建议,以提升深圳本土文化内涵,改变深圳"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下载:358 浏览:369

高富丽1 王成芳2,3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西部小城市街道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兴市黄花岗路为例 下载:62 浏览:378

陈楠 边泓溱 霍韦婧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西部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在经济发展、空间品质、管理方式上的挑战,从空间设计和实施路径两个维度,重新构建一套符合西部小城市发展特征的街道培育法则,从而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黄花岗路街道改造项目进行实践研究,结合黄花岗路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地域特色,从重点区域、街道功能和空间形态三个方面构建了黄花岗路街道培育法则的顶层设计方案,并从建设管理模式和成果编制形式两个方面,为黄花岗路在实施阶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行动计划。在项目施工完成后,通过对街道培育法则的实施成效进行调查,对比了培育法则与传统街道改造模式之间的不同之处,并针对施工时长和商铺指导两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街道培育法则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

城镇更新中帝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研究 下载:58 浏览:399

尹秀梅 张凯莉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帝陵鉴于其特殊的遗产属性,在城镇更新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同时陵区保护发展与区域空间的调整更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与总结,引入共生关系,提出"城陵共生"营建策略,并以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为例,基于共生关系,从黄帝陵文化遗产的类型、现状,以及黄陵县与帝陵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复杂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以陵养城、以遗塑陵、城陵共融"的共生策略,以期为我国县镇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思路与技术参考。

基于社会视角的都市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研究——以武汉东西湖区群力大队遮湖岗组为例 下载:62 浏览:334

苏晓丽1 秦仁强1 周欣2 《中国城镇》 2018年5期

摘要:
都市乡村作为城乡过渡区域,具有社会结构复杂性及经济动力与文化压力并存的特点,但现阶段都市乡村建设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忽略了其在社会层面的特殊性。本文在对湖北省武汉市遮湖岗村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视角提出了都市乡村环境渐进式的更新理念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的营建策略,并进行项目实践,针对武汉遮湖岗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体系完善助产业融合、空间整合促邻里活力、单元营建协功能提升"的更新策略,为其他类似乡村在解决产业发展、体制完善及邻里关系和社区活力构建等社会问题上提供了可借鉴思路,期望以此实现都市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 下载:359 浏览:379

朱牧文1 陈晨2,3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塑造了高密度的半城市化建成环境。本文以其典型代表晋江市陈埭镇为例,从产业、村社、空间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了"晋江模式"下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成因机制。改革开放之初,陈埭镇本土的社会资本促成了自下而上的作坊工业兴起,奠定了以村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村企合一、家户开发的空间格局;1990年代至2010年,村社基层治理克服外部管制压力,确保了村庄继续作为工业发展的平台,低成本空间得以存续,产业集群由此形成并不断自我强化;2010年至今,陈埭镇步入了产业转型期,在规划缺位与土地产权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分散的自治开发方式致使人居环境品质下降且再开发难以推进,产业结构由此被锁定,空间对村社和产业构成了负向反馈。本文最后探讨了发达地区小城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精明的规划干预来实现包容性的增长。

基于公众参与的都市区周边小城镇旧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新郑市龙湖镇为例 下载:66 浏览:456

贾海发1 邵磊1,2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作为大城市功能外溢的重要承接地,将逐步实现从小城镇向都市区功能组团的转变。在进行此类小城镇的旧城更新规划时,需更加突出人居环境的宜居性,重视过分依赖大都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为例,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旧城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对策,以期对龙湖镇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提供有效指导,并对类似小城镇的旧城更新提供规划方法和内容上的借鉴和参考。

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的武汉市罗家岗古村落整体性风貌保护与更新利用策略研究 下载:64 浏览:386

胡祖明 耿虹 郑天铭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木兰石砌"建筑作为武汉北部丘陵山区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代表,融汇了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环境资源条件与在地建造匠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罗家岗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木兰石砌"聚落群,总结罗家岗古村落选址择地、营造技术、环境建造等方面守中致用的人居智慧,并针对罗家岗村"木兰石砌"建筑面临的衰败问题与村落发展困境,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鉴古开今,探索村落人居环境与"木兰石砌"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代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

慢生活理念下的海滨乡村景观更新——以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黄沙村为例 下载:362 浏览:427

刘彦 张静 林昊炅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湖州市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研究 下载:62 浏览:351

戴洋1 姚致祥2 孙启邦1 何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城市亟需更新,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对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更新通过更新产业空间来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则加快产业空间更新,进而加速城市更新。(2)城市更新可以作为小城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对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行更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具体的更新实践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更新模式。

南太湖水乡城镇群空间演变动力与规划策略研究 下载:67 浏览:376

魏安敏 柳巧云 尤智玉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南太湖水乡城镇群依托溇港水网,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如今"城、镇、村"等级有序、分工明确、相互依存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乡空间聚落体系。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军事、产业发展、交通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该城镇群空间体系形成的具体动力机制,判断出南太湖水乡城镇群在生态文明时代将向多中心、网络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在生态景观格局、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解决策略。

“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模式研究——以北京市水峪村为例 下载:67 浏览:394

林松 王韬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4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结合传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的基本策略:村落场地的梳理、建筑风貌的延续及聚落空间的活化。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为实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来激活村落的内在活力,从而实现山居大美的"小美再生",并希望以水峪村这个典型案例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传统乡村聚落更新思路。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