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温度效应对隧道围岩影响的试验研究 下载:81 浏览:442

毕全超1,2 詹亮3 朱守芹1,2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探讨火灾事故对隧道围岩的损害程度,对20℃、100℃、200℃、400℃、600℃和800℃6种不同温度处理的红砂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岩样破坏后,岩石脱落碎块总表面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从能量耗散与释放的角度阐释温度效应对岩石损伤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温度在200℃之前,岩石碎块总表面积与温度之间成负线性关系;温度在200℃~800℃范围内,岩石碎块总表面积与温度之间成正线性关系。(2)岩样破坏阶段耗散的能量与碎块总表面积之间成线性关系,耗散的能量越多,碎块总表面积越大。

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梁抗剪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97 浏览:517

曹传海 翁维素 马晨洋 孙晓涵 郭洪礼 潘宏宾 杨宁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运用ABAQUS软件来控制混凝土等级、剪跨比以及配箍率的不同来模拟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剪跨比的减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配箍率的增大可以使得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得到提高.

连续荷载作用下单排桩隔振效果研究 下载:96 浏览:482

刘杰1,2 刘晶磊1,2 温孟瑶1,2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研究连续型荷载作用下的单排桩隔振效果,分别研究了桩长,桩径,桩间距与振源距等因素对其隔振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室外试验,以连续型荷载作为振源,对单排桩在以地表振幅降低比作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结果表明:增加桩长和增大桩径对增加隔振效果有益。减小桩间距和振源距离对隔振效果较好。

方钢管柱-H型钢梁顶底T型钢单向螺栓连接节点性能研究 下载:88 浏览:493

董新元1 刘仲洋1,2 毛会1 王安安1 张明普1 陈杰1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对方钢管柱-H型钢梁顶底T型钢单向螺栓连接节点在单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得到了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对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构件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荷载施加,节点受拉区T型件被拉离柱翼缘一定距离,节点最终的失效模式为受拉区T型件翼缘腹板相交处被拉断破坏,T型件是方钢管柱-H型钢梁单向螺栓连接节点的薄弱部位,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可考虑加强柱壁与T型钢翼缘的连接。

泡沫轻质混凝土作为铁路路基填料的动静力特性研究 下载:91 浏览:484

王涛1,2 毕全超1,2 唐家旗1,2 于东超1,2 徐志强1,2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将室内静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动力分析相结合,研究了新型路基填料泡沫轻质混凝土的动静力特性,静力学分析中研究了其组成材料发泡剂的泌水量和沉降距随稀释倍数的变化情况,得出沉降距与泌水量随稀释倍数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同时研究了在最佳稀释倍数下的泡沫轻质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抗劈裂强度随泡沫掺量、粉煤灰的变化规律,从中确定最优配合比。在数值模拟的动力分析中,分别将最优配合比的泡沫轻质混凝土与传统A、B组填料作为路基填料,通过记录对应位置的动应力,得出泡沫轻质混凝土对动应力的衰减与A、B组填料相似,但相比于A、B组填料在基床表层中衰减慢,在基床底层中衰减快。

粉煤灰对污泥焚烧灰活性影响的研究 下载:95 浏览:474

翁维素1,2 潘宏宾1,2 陈海洋1 陈晓丹3 于枫珍1 丁兵兵4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使城市污泥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以城市污泥和粉煤灰为原料,按粉煤灰的质量分别占样品总质量的0%、10%、20%、30%和40%进行混合、搅拌.自然风干之后,将其放在800℃下进行烧结,并对其快速冷却后的试样的物相、胶砂试块强度和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的碾磨中没有粉煤灰的污泥焚烧灰不具有高活性.然而,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污泥焚烧灰的活性呈现先增加然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可以确定粉煤灰的掺量为20%时,污泥焚烧灰的活性达到最佳,即其力学性能最优.

砂土中空沟、排桩隔振效果对比试验研究 下载:76 浏览:435

刘航 刘晶磊 薛晓峰 李凯 温孟瑶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研究砂性土中相同条件下设置空沟、排桩时隔振效果的优劣对比,以室外试验的方法对设置屏障时相同振源距、深度下两种隔振措施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设置空沟时的隔振效果要明显优于排桩的隔振效果,当屏障深度、激振频率一定时,随着振源距离的增加,设置空沟时振幅降低比降低了0.069左右,排桩时振幅降低比降低了0.032左右.当屏障振源距、频率一定时,随着屏障深度增加,设置空沟时振幅降低比Ar值降低了0.069左右,排桩时,Ar值约降低了0.032.当振源距、屏障深度一定时,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两种隔振措施的隔振效果都有所增强.

高速公路隧道口液态防风栅流场数值分析研究 下载:82 浏览:478

张治1,2 王海龙1,2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液态防风栅对某高速公路隧道口的防侧风作用.首先建立气液耦合模型,给出了对其相互作用进行高效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侧风与液态防风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流场做了分析解释,研究了不同液态防风栅喷口在相同水流初速下的挡风性能.结论如下:液态防风栅以消耗风能为主要方法,产生的加速区风速小,液态防风栅后流场气流流动较为有序,挡风耗能保证行车安全的作用明显;40mm喷口的液态防风栅能起到较好的防侧风效能,宜布设在距高速公路11m处.该研究成果为侧风灾害防治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对安装结构气动影响小、挡风墙后气流稳定的技术,对高速公路隧道口、跨海大桥的侧风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压实度对植被土基质吸力维持能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下载:71 浏览:445

王皓宇1,2 蒋希雁1,2 于海1,2 黄前龙1,2 杨尚青1,2 冯峰1,2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土体压实度不仅影响着土体水力特征,也影响着土体中基质吸力的变化.这对增强浅层边坡稳定、控制地表水力侵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模型实验模拟在持续降雨条件下,采用70%,80%,95%不同的土体压实度,探究了土体压实度对植被土基质吸力维持能力的影响.实验证明压实度为95%的土体不仅能确保植被高羊茅的生长,且有着最大的基质吸力维持能力,可增强浅层边坡的稳定性.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配合比正交设计及性能研究 下载:89 浏览:502

蒋希雁1,2 黄前龙1,2 于海1,2 王皓宇1,2 冯峰1,2 杨尚青1,2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骨料粒径、设计空隙率、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对植生型生态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及规律,进而得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中最小的抗压强度为8.83MPa,能够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四因素中,设计空隙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粉煤灰掺量,水胶比、骨料粒径虽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效果不显著,抗压强度随骨料粒径、设计空隙率、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减小,而随水胶比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强度指标下,通过性能分析得出由骨料粒径为13.2~16mm,设计空隙率为22%,水胶比为0.30,粉煤灰掺量为10%配合比制备的生态混凝土性能最优.

生态护坡中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481

蒋希雁1,2 何春晓1,2 周占学1,2 郭阳阳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在护坡工程中,植被发达的根系能对边坡土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加筋作用,从而可提高边坡的浅层稳定性。为探究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采用常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定不同含根量、含水率对重塑粉质黏土抗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根土复合体与素土的应力-应变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同样适用于根土复合体,其不同主要体现在黏聚力大小上;素土和根土复合体均大约在轴向应变2%处出现主应力差峰值,然后逐渐趋于破坏。②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素土,并且在含水率为9%时黏聚力增加显著,说明根能起到加筋作用,能够用来约束土体变形、增加抗剪强度。③在一定条件下,黏聚力和含根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黏聚力和含水率对数成反比关系,即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含水率增大,黏聚力降低。通过拟合得到根系加筋效应公式τ_f=c+σtan φ=c0+a+bx+σtan φ,只要给定含水率和含根量,就能初步计算出抗剪强度。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结构变形特征研究 下载:76 浏览:485

王志岗1,2 董捷1,2 杨云1,2 仲帅1,2 徐鹏飞1,2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新建隧道近接穿越高速公路过程中开挖进尺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论文依托新建京张铁路祁家庄隧道台阶法开挖穿越既有G6高速公路工程,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重点分析不同开挖进尺时新建隧道以及既有高速公路结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循环进尺大,开挖对地层的扰动越大,增加了围岩失稳情况的发生几率;在隧道下穿交叉段一定范围内对既有公路路基沉降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建立相应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工程的实际环境,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和路基的变形和稳定性加以研究.可以为新修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影响的仿真计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碳纳米管改性压电薄膜极化工艺的研究 下载:12 浏览:413

张玉栋1 韩燕1 毕全超1 石阳2 周小龙1 《传感器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合理的极化工艺是保证0-3型压电复合薄膜良好压电性的重要条件,而影响压电薄膜极化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是极化电场E、极化温度T和极化时间t。为了改进压电薄膜的电学性能,制备了碳纳米管改性的压电复合薄膜,并采用自制的极化夹具,在硅油中对压电薄膜进行极化,通过分析极化电压、极化温度、极化时间对压电复合薄膜压电应变常数的影响及不同极化条件下压电应变常数随时间的退化状况,进一步优化了压电复合薄膜的极化工艺,提高了压电复合薄膜的压电性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