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某燃煤电站取水工程泥沙淤积分析及防治措施 下载:77 浏览:466

徐海奔1 李颖茹1 林志坚2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3期

摘要:
取水工程泥沙淤积严重影响火电厂的安全运行。本文以印尼某燃煤电站河水取水工程为实例,采用实测资料和理论计算对雨季和旱季引水渠道和泵房进水间泥沙淤积情况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沙和清淤措施。分析结果表明雨季河水泥沙含量高,泥沙淤积严重;旱季泥沙含量低,但水深较浅。通过采用延长引水渠道和泵房进水间设置高、低位进水孔等措施,尽量让泥沙在引水渠道上沉淀而不进入泵房进水间,并定期对引水渠道及进水间进行清淤,保证取水安全性。此外在运行过程中还需不断监测河流水文资料,为今后电厂运行积累经验。

山口反调节水库泥沙监测资料分析 下载:63 浏览:344

王文山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为更详尽地了解山口反调节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本文以山口反调节水库上游水文站1962—1968年、1977—1987年、1989—2002年共计32个完整年的悬移质泥沙监测资料作为设计依据,以实际资料选取典型年份,计算水库实际淤积面积,通过水库运行后的入库站实际监测数据资料对水库的泥沙状况进行分析,为山口反调节水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从而指导水库的运行管理。

置换法在水土保持泥沙自动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80 浏览:459

李军1 胡维银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2期

摘要:
依据《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GB/T 50159—2015),采用置换法测沙原理,研究制作自动测沙模型,获取浑水质量、水样温度等试验参数,结合预先测定的置换系数、清水质量等相关参数,代入程序设定计算公式测算含沙量,并分析模型设备测沙精度。结果表明:通过在自动测沙模型出水口取样烘干对比,模型测验精度达到了90%以上,且在一定范围内,水样含沙量越大测验精度越高。置换法原理可以应用于水土保持泥沙自动监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计操作即可达到较高的观测精度,并且可以进一步开发延伸,实现监测信息化、数字化。

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下载:87 浏览:485

丁新辉1,2 刘孝盈1,2 刘广全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利用文献荟萃法,对我国沙障的类型及其固沙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沙障固沙技术的理论尚有待完善,沙障的规格、材料选取没有相应的规范,沙障固沙体系布局不合理,沙障对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不充分,重大工程中的沙障效益评价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我国沙障治沙技术研究趋势为:(1)重大工程沙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在现有沙障设施内,开展沙障—沙生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3)防风固沙体系模式的优化研究。

澜沧江糯扎渡电站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下载:32 浏览:345

王丽媛1,2 傅开道1 段必辉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糯扎渡电站是澜沧江流域最大的电站、同时也是澜沧江中下游梯级开发的核心工程,研究其库区的泥沙淤积对研究整个流域的泥沙淤积情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历史水文数据,结合水文比拟法和Brune模型,计算出糯扎渡电站库区泥沙淤积量。结果显示:糯扎渡电站库区的泥沙淤积量分别为2016年7 800×10~4 t、2017年9 534×10~4 t、2018年6 982×10~4 t、2019年6 178×10~4 t,年平均淤积量为7 623×10~4 t。

安溪县茶园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以双岐溪为例 下载:44 浏览:458

刘岑薇1 张燕2 杨庆1 王义祥1 《土壤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福建省茶园地处山丘地区加之缺乏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指纹分析法利用泥沙特有的物理和生物化学性质作为示踪因子,用于区别不同泥沙来源地。本研究在安溪县山地茶园采集不同高程土壤样品及小流域中侵蚀泥沙样品,测定样品的8种土壤理化性质作为指纹识别因子,利用Kruskal-Wall检验筛选适合的指纹识别因子,运用组合指纹法与Isosource多元混合模型分析流域中侵蚀泥沙的来源及各潜在泥沙源地对侵蚀泥沙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筛选出4种适用于山地茶园指纹因子:Ca、K、Zn、Mg,其中,K、Ca可作为判别泥沙来源的指纹因子组合。侵蚀泥沙超过70%来源于未治理茶园,且74%来源于未治理茶园山脚。组合指纹法在山地茶园的应用不仅能定量分析福建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侵蚀泥沙的输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侵蚀理论,也为茶园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合理布设提供科学基础。

基于无人机的用海项目施工期悬浮泥沙监测 下载:41 浏览:253

孙芹芹 张加晋 罗美雪 《海洋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为实现对用海项目施工期悬浮泥沙扩散的实时跟踪监测,尝试采用无人机携带可见光、多光谱传感器对古雷围填海项目的围堰区进行遥感探测。利用Pix4d软件对无人机携带的可见光及多光谱照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可见光及多光谱影像对水体中的悬浮泥沙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通过研究分析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发现,近红外波段对悬浮泥沙含量的升高较为敏感,运用波段比值公式计算结果显示,围堰内含沙水体经溢流口排入海域后浓度明显降低,并可向南继续扩散约300 m。该方法可克服遥感卫星影像时空分辨率低的特点,为用海项目资源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某核电站海水深井泵的套筒联轴器改造及拆卸工具研制 下载:87 浏览:945

徐猛 张微 刘星 杨国凯 昝映辉 《核工业与技术》 2024年7期

摘要:
某核电站海水深井泵的套筒联轴器因海水中泥沙等固体颗粒物进入,导致套筒联轴器与泵轴卡死无法拆卸。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该类型泵的套筒联轴器结构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套筒联轴器进行了密封改造。改造后的套筒联轴器运行状况良好,未再发生套筒联轴器与泵轴卡死的现象。同时,通过专用拆卸工具的研制,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

悬沙量与颗粒磷关系的研究综述 下载:97 浏览:1176

陈治君 《国际科技论坛》 2024年2期

摘要:
三峡水库的建成使得长江的水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但是也为长江流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其中,水体中磷含量的不断增加就是一个显著的事实。目前对于泥沙中磷的含量分析主要是整体分析,而忽略了粒径级配与磷吸附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以往专家对颗粒磷的研究分析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国内对颗粒磷研究,国外研究作为补充,进而对未来长江上游颗粒磷的研究分析进行了展望。

三峡库区流域泥沙流失及吸附态氮负荷研究 下载:78 浏览:1524

牟东阳 《中国科学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和面源污染严重,科学评估库区典型流域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对三峡库区流域尺度非点源污染控制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峡库区流域泥沙流失和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等实测数据,结合该区流域特征,建立土壤侵蚀模型和泥沙输移比空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2020年小江流域出口泥沙负荷350.59×104t,平均输沙模数677.80t/km2a,流域出口吸附态氮负荷模数0.364t/km2·a,输出负荷1882.79t。东河子流域、浦里河流域、彭溪河子流域出口吸附态氮负荷分别为744.41t/a、359.19t/a、358.92t/a,占小江流域出口总负荷的77.68%。通过已有研究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的检验表明:修正后的USLE模型可为三峡库区泥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