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相关Rossby波列传播特征及对下游气候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241

李纵横1 宋洁2 殷明3 尹锡帆1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利用再分析数据,以在北半球冬季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相关的向下游传播的准定常波列在欧洲地区是否发生反射为标准,将1957/1958年至2001/2002年这45个冬季分为高纬型和低纬型两类冬季,分别简称为在H型和L型冬季。在H(L)型冬季,和NAO相联系的向下游传播的Rossby波列主要沿高纬度(低纬度)路径传播。对比了在两种类型冬季NAO与同期大气环流、近地面温度(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aure,SST)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环流方面,在H型冬季,3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在西—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西部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3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在亚洲东海岸(约40°N)和北太平洋呈现正相关,在H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中纬度形成波列,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经向风异常在副热带形成波列;SAT方面,在H型冬季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高纬度地区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AT异常在欧亚大陆腹地的高纬度地区相对较弱,但NAO造成的SAT异常可以扩展到亚洲东北部;降水方面,H型冬季与L型冬季主要区别在中国南方,在H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的关系相对较弱,而在L型冬季降水异常与NAO呈现正相关关系;SST方面,同期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海域与NAO呈现正相关,而在L型冬季与NAO相关的SST异常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相对较弱,在北大西洋北部和南部较强。总体而言,在H型和L型冬季,NAO具有不同下游影响。

遥感技术及其在海洋测绘领域中的实践研究 下载:51 浏览:1466

侯玉昊 《海洋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成为获取、处理和分析海洋信息的强大工具,成为全新的海洋测绘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海洋资源的日益重要,海洋测绘作为海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洋环境、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海洋测绘手段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技术手段的不足,无法满足对海洋测绘精度和覆盖范围的要求,遥感技术以其广阔的视野、高分辨率的影像和无需实地接触的特点,为海洋测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因此,本文对遥感技术及其在海洋测绘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展开详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测绘精度提供技术支持。

船载观测设备计量检定与海上标校试验的现状和发展建议 下载:45 浏览:448

黄路1 冯旭文2 乔正明1 杨星晨1 邵浩3 吴春芳2 《海洋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是目前船载观测设备在室内和室外开展测量精度评价的2种常用手段。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计量检定和海上试验建设发展,文章系统归纳和总结室内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的原理、特点和工作现状,分析当前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军、地对于船载观测设备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虽已基本建成海洋设备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并强化海试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但仍存在计量标准、评价体系、维修保障和室外检定手段不足,海上试验环境和比测精度不确定以及缺少标准化海上试验设施和平台等问题;计量检定机构应综合分析计量要素的特点、社会效益和难易程度等,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和保障措施;还应充分发挥海上试验的综合检验评价功能,研究完善比测校准方法,建设标准化的海上试验设施和平台。

陆海统筹背景下海域综合管理探析 下载:46 浏览:431

王厚军1 丁宁1 岳奇1 崔丹丹2 《海洋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文章分析当前海域管理面临的形势,并剖析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改革意见措施,同时对当前海域使用管理法修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养殖用海管理等主要工作提出管理建议。建议包括: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管理机制,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开展海域资源本底调查,为深化综合管理奠定基础;整合涉海规划,发挥陆海统筹作用;发挥指标调控作用,实施市场化配置;调控产业用海,充分发挥海域资源最大效益;加大整治修复力度,恢复区域生态功能;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监管闭环。

海洋空间规划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下载:56 浏览:431

吕明珠1 李睿倩1,2 胡恒3 李永富4 《海洋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文章系统梳理并比较国内外主要海洋空间规划研究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情况,揭示各类海洋空间规划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异同点,对于海洋空间规划中吸纳生态系统服务知识来促进"多规合一"实践进程,以及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海洋空间规划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各有侧重,国内外相同类型规划中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范围和深度也存在差异。总体上,国内外海洋空间规划中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技术工具、评价指标和沟通媒介,以构建合理的海洋空间格局、优化管控成效并增强规划协调性。国外研究侧重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来创新规划制度安排,国内学界则聚焦于为区划管控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建议深化海洋空间规划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维度整合研究,推进海洋空间规划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践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

水下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构建探索 下载:59 浏览:173

郭小勇 汤海荣 徐春红 《海洋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类特种机器人,日益成为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工具,被称为海洋高技术的皇冠,正逐步成为国家间海洋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水下机器人标准体系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规范水下机器人标准制定工作,使人们清楚水下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方向和重点,有助于推动水下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快速、健康发展。文章在介绍国内外水下机器人标准制订的基础上,探讨水下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构建思路,提出标准体系建设路径,明确水下机器人标准化工作范围和领域,并构建了水下机器人标准体系序列结构、三维结构、层次结构3种框架模型,为构建我国水下机器人标准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三生空间”分区体系研究 下载:56 浏览:459

胡恒1,2 黄潘阳3 张蒙蒙4 《海洋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区域生产、生活等活动逐渐增多,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给海岸带区域的各种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提出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根据系统性、复合性、兼顾性、前瞻性4个原则,提出了一套包括3个大类、9个二级类、33个三级类的海岸带空间分类体系,并且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海域使用分类进行了较好的衔接,以期为有关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春、秋季考洲洋海水质量状况及评价方法初探 下载:41 浏览:439

叶冠 王军星 梁浩亮 陈冰玲 钟志强 《海洋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文章利用2017年11月(秋季)和2018年4月(春季)对惠州考洲洋海域开展的两个航次水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考洲洋海域表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和石油类(OIL)等典型水质因子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秋季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分别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考洲洋湾顶海域和盐洲岛东南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无机氮在整个考洲洋无明显区域分布差异,无机磷含量呈现考洲洋内湾到湾口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化学需氧量、无机磷均在考洲洋湾顶出现高值区域,无机氮在盐洲岛以东附近海域出现高值区,而溶解氧和石油类无明显变化。从季节变化来看,秋季考洲洋海域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平均含量均比春季高;无机氮、无机磷则相反,平均含量秋季低于春季。同时,文章还分别利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方法对海水有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可充分考虑多种水质因子,更适合对考洲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结果。

基于MODIS卫星遥感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参数的相关性 下载:56 浏览:278

李璇 陈文忠 《海洋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为掌握西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规律,科学预防赤潮灾害频发和海洋环境污染,保障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发展,文章利用2007—2018年的MODIS卫星遥感数据,分别分析西北太平洋2个典型区域的叶绿素浓度、光合有效辐射、海表温度和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并根据异常气候条件("厄尔尼诺"现象)年份的情况验证上述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区域A位于中高纬度的亲潮和黑潮寒暖流交界处,区域B受副热带环流和黑潮共同作用且台风较活跃,由于二者营养盐水平不同,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由于酶的活性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营养盐浓度较高海域(区域A)的净初级生产力主要考虑海表温度的影响;营养盐浓度较低海域(区域B)的净初级生产力受叶绿素浓度和海表温度影响较大,其中与海表温度相关性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叶绿素浓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2个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较小;异常气候条件年份(2015年)中,2个区域净初级生产力和相关环境参数的变化特征可验证上述相关性结论。

基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微波辐射计定标基准分析 下载:39 浏览:379

钱承君 李铜基 黄骁麒 《海洋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稳定地物目标,适合进行星载微波辐射计的外定标。但近些年亚马逊热带雨林受人为破坏严重,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适合进行外定标的区域较往年发生了变化。文中依据亚马逊热带雨林近些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情况,发现纬度位于3°S~2°N,经度位于74°W~69°W范围内的区域植被覆盖率高,适合进行星载微波辐射计外定标。文中以AMSR2 L1R亮温数据为基准,对比分析了该区域在2015-2017年3 a的亮温变化趋势,并以此作为该区域的定标基准。分析发现,该区域在非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亮温变化趋势呈现出特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在每年的6-7月,亮温值达到最低;在11-12月,亮温值达到最高,7-11月波动上升,12-6月波动下降。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会出现亮温值异常现象。

波浪对潮流能水轮机性能测试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载:36 浏览:392

路宽1 王花梅1 韩林生1 徐文和2 靳志刚2 苏惠2 《海洋研究》 2021年3期

摘要:
随着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对其测试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潮流能装置性能测试中,波流相互作用的影响往往被忽略,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为了研究波流相互作用对测试的影响方式与程度,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垂直轴潮流能发电装置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波流作用下装置的扭矩、转速及发电功率,发现波流与发电装置耦合作用明显,相比不存在波浪影响的情况下,叶轮的转动、主轴的扭矩都变得不规则,启动流速变小,同时,扭矩、转速及发电功率的瞬时值显著增大。测试结果表明,波流相互作用对装置性能测试影响显著,平均影响程度约10%,研究结果为今后潮流能发电装置性能测试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 下载:46 浏览:432

张茜 张少永 高超 吕九红 《海洋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以低功耗、多参数、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设计以嵌入式微控制器STM32F103RET6为核心,实现以漂流浮标为载体的海洋环境噪声测量,同时实现对海洋气温、气压、风速、风向及表层海温的多要素观测;以可充电锂电池组和太阳能电池板组合方式供电,同时进行必要的电源管理,有效提高漂流浮标的工作寿命;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进行定位及双向通信,安全性高。实验表明,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满足低功耗、多参数、安全可靠的设计要求,为以表面漂流浮标为载体的海洋多要素数据采集控制提供新的硬件设计方法。

“海龙Ⅲ”号ROV系统深海试验与应用研究 下载:48 浏览:489

任峰 张莹 张丽婷 孙元宏 孙嘉蔚 宋帅 《海洋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深海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深远海地质、矿物资源和生物调查研究,以及海洋石油工程服务等水下综合作业,能够实现深海近底高精度、长时间的定点取样作业及其他精细化调查。结合国内外深海ROV装备和技术发展现状,以新研发的6 000 m级"海龙Ⅲ"号ROV搭载"大洋一号"船执行的2018年南海综合海试和48航次为例,从深海试验流程和方法、浅水区功能测试、深水区功能测试、深海观测及取样功能测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ROV海上试验和应用作业过程,对作业水深、功率配置、水下运动能力、搭载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验证。海上功能测试和试验性应用结果表明,"海龙Ⅲ"ROV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系统在不同深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观测取样作业能力,创新了深水ROV作业方法手段,分析得出此类装备目前在国内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后期改进计划,以期为深海ROV的海试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基于CT非线性模型的水下目标跟踪算法比较 下载:46 浏览:449

张晓娟 李国富 张爽 刘颉 《海洋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针对水下目标跟踪非线性跟踪精度问题,假设目标机动模型为恒转速运动模型,贝叶斯框架下,因扩展卡尔曼滤波跟踪方法进行模型在估计点的泰勒展开,忽略一阶以上高阶项,存在模型误差,比较了扩展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容积卡尔曼滤波在高斯噪声干扰下滤波误差均方根,以及3种方法运行时间。仿真证明,非线性系统下状态维度为5,容积卡尔曼滤波跟踪的精度高于无迹卡尔曼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高于扩展卡尔曼滤波。该研究为海上目标非线性测量系统提供仿真实例,为进一步滤波算法改进提供基础。

单通道低功耗大容量海洋声信号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45 浏览:426

刘颉1,2 刘蔚2,3 李国富1 张晓娟1 张爽1 李琦1 杨逍1 《海洋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海洋环境噪声是海洋声场的背景场,通常被当作干扰项,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力量,开展海洋环境噪声数据获取、分析及噪声场建模工作。针对海洋环境噪声的测量,同时为了满足设备在水下较长时间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ARM芯片的海洋声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即单通道低功耗大容量海洋声信号测量仪,集成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同步模块,具备定时和连续两种工作方式。采用ARM Cortex-M3微控制器LPC7168控制24位AD芯片ADS1271实现声信号采集,最高采样速率可达50 k,采集的AD数据以文件格式存储在SD卡(容量256 Gbyte)中。采用单片机PIC12F509作为值班电路,PIC12F509在控制系统工作时作为看门狗使用。经过实验室试验和湖试,验证系统工作稳定,数据采集存储正常,在消声水槽完成与DSG比测试验,通过对回放数据的分析,验证采集数据一致性较好。试验证明声信号测量仪是获取海洋环境噪声的重要设备。

海底原位在线观测节点电能管理系统设计 下载:47 浏览:440

李超 李彦 朱锐 宋雨泽 杨磊 刘松堂 《海洋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保证海底原位在线观测节点安全、稳定运行,研制了一套电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电能分配模块、节能控制模块、参数采集模块、控制模块、故障隔离模块、管理软件模块组成。方案设计中首次采用含有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嵌入式控制器,实现远程供电和管理、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以及突发故障快速隔离。文中重点介绍了电能管理系统参数采集、电能分配、节能控制以及故障隔离等模块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观测节点在蓬莱海域成功布放后,在两个月的试验期内电能管理系统稳定运行。海试结果证明,电能管理系统达到了功能设计要求。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