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南极磷虾虾糜和蛋白的制备及功能特性研究 下载:65 浏览:443

朱俊向 许丹 陈瑜 张小军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6期

摘要:
等电点沉淀虾糜和碱提酸沉蛋白是南极磷虾常见的2种蛋白原料,但对它们功能特性的研究目前较少。首先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了2种蛋白原料的制备工艺,进而评价了它们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功能特性。确定的南极磷虾虾糜制备最优工艺为液料比3.2:1m L/g、酸沉p H4.4、静置时间1 h,南极磷虾蛋白提取最优工艺为液料比3.2:1 mL/g、碱溶p H11.4、提取3次,2种工艺的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70.05%和63.21%。功能特性研究表明,南极磷虾虾糜和蛋白的持水性和持油性优于虾肉,然而,乳化性和起泡性与虾肉相差不大。文章为南极磷虾蛋白精深加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滨海芦苇湿地氮磷消减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演替 下载:68 浏览:426

冷春梅 王亚楠 高云芳 朱士文 董贯仓 李秀启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在黄河三角洲神仙沟水域的一处封闭芦苇池塘中放养鲢鱼,对污染较重的神仙沟河道水进行净化试验。试验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41种属,浮游动物4类28种。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优势指数、ShannonWeaner和均匀度均有一定的变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随试验时间的推移发生缓慢的改变。浮游动、植物的丰度与氮、磷浓度分别呈显著对数关系和指数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的变化影响着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和分布,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水质状况。

岱衢洋鱼类索饵场仔稚鱼的生态位及其分化研究 下载:24 浏览:166

樊紫薇1,2 蒋日进1,2 徐开达1,2 张琳琳1,2 印瑞1,2 王好学1,2 《海洋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为掌握重要鱼类索饵场仔稚鱼的生态分布,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文章基于2011—2012年岱衢洋海域4个航次的定量采样,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仔稚鱼群落与海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岱衢洋海域仔稚鱼的生态位宽度可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其中广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分布范围较广,而窄生态位种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分布不均匀;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仔稚鱼群落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6的种对占总种对数的24.24%,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仔稚鱼分布存在明显的生态分化现象,仔稚鱼的生态位特征和生态习性受温度、盐度、悬浮物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73 浏览:506

吴湘香1 王银平2 张燕1 吴凡1 魏念1 杨海乐1 沈丽1 朱挺兵1 茹辉军1 刘凯2 段辛斌1 倪朝辉1 李云峰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现状分析及禁渔效果初步评估 下载:75 浏览:494

王银平1 邓艳敏1,2 刘思磊1 李佩杰1 刘凯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于2021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长江下游鱼类群落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鉴定鱼类84种,分属10目18科63属,其中47.62%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但鱼类种类较历史记录偏少。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种群数量和重量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群落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鳊、鲢、短颌鲚、贝氏等9种。4种摄食功能群中,肉食性(47.62%)和杂食性(40.47%)鱼类物种比例较高;洄游习性方面,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6.19%);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6.43%)。大型经济鱼类占总量比例低,但个体相对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更高。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为3.28,水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长江下游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禁渔效果初步显现,鱼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均有所增加。建议进一步加强禁捕期科研监测,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得以有效恢复,巩固禁捕成效。本研究可掌握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基本特征及变动趋势,为长江下游禁渔效果评估和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供支撑。

菌藻协同对大口黑鲈养殖水环境、生长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24 浏览:272

曾天宇 1陈曦2 徐慧敏2 孟顺龙1,2,3 金渝钦3 胡庚东2 李丹丹2 裘丽萍2 宋超2,3 范立民2,3 徐跑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为探索添加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水环境、生长性能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1 000L聚乙烯桶中进行试验,共设置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小球藻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菌藻混合组(水体中同时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4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体质量为(11.71±0.90)g的大口黑鲈,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水体中所测理化指标总体上均有所优化,各试验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含量差异较小,而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相差较大,尤其是菌藻混合组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多数时间点均达到了最低水平(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但仅菌藻混合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试验过程中,与空白组相比,加藻/菌试验组鱼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溶菌酶(LZM)活力总体上均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是菌藻混合组的抗氧化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在水环境中添加小球藻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改善水质环境,促进大口黑鲈生长,提高其抗氧化和免疫能力,藻菌协同效果更优。

QseB在嗜水气单胞菌响应去甲肾上腺素中的作用 下载:73 浏览:438

秦婷1,2 习丙文1,2,3 谢骏1,2,3 潘良坤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为探明嗜水气单胞菌QseB在病原菌对鱼体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识别和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qseB缺失突变株(ΔqseB),比较分析了NE诱导后,野生株和突变株之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和运动能力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生物学功能的变化,以及对鱼体致病力的变化。结果显示,qseB的缺失显著降低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溶血活性的促进作用,减弱了嗜水气单胞菌对奥利亚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细菌运动能力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可能依赖于QseB,表明QseB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个体繁殖力特性 下载:57 浏览:308

刘连为1,2 隋宥珍1,2 徐开达1,2 徐晓萱2 刘姝含2 谢慕原2 徐汉祥2 周永东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为揭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的生殖策略,以潜在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为指标,检测其个体繁殖力,并拟合潜在繁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雌、雄个体优势胴长组分别为91~130mm与81~120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120.1~240.0g与80.1~180.0g,雌、雄个体间胴长和体质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雌、雄个体性腺成熟度均以Ⅴ期为主,分别占68.63%和65.3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腺成熟系数与缠卵腺指数、精荚复合体指数密切相关(P<0.05);雌性性成熟个体的潜在繁殖力平均值为(1 121.01±329.55)cells,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平均值分别为(9.76±2.43)cells/mm、(5.77±1.28)cells/g,潜在繁殖力与胴长、体质量、缠卵腺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与缠卵腺长呈对数关系,与卵巢成熟系数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性成熟个体的潜在繁殖力平均值为(2 769.48±1 195.90)条,胴长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平均值分别为(26.38±11.02)条/mm、(19.82±8.66)条/g,潜在繁殖力与体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与精荚囊长、精荚复合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与胴长、精巢成熟系数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经过10多年的增殖放流,舟山沿岸水域曼氏无针乌贼潜在繁殖力及精卵比明显降低,在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亲本投放性比,进而达到合适的潜在精卵比。

长江安庆段刀鲚的线虫感染现状及时间特征 下载:46 浏览:311

代培1,2 郭琦3 田佳丽1 马凤娇1 王银平1 刘凯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为掌握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感染线虫的现状,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进行72 d的调查,共采集1 658尾样本。结果表明:刀鲚的线虫感染率为96.32%,平均感染强度为(10.69±9.67)条/尾,平均感染丰度为(10.16±9.67)条/尾;感染的刀鲚中,52.53%的个体感染线虫数量为1~9条,感染数量大于30条的个体较少,仅占3.93%;线虫寄生于刀鲚腹腔内壁及各脏器,胃、幽门盲囊和肠道内及表面均有寄生,性腺和肝脏表面有附着或嵌入组织内,各部位线虫寄生数量以肠道和幽门盲囊最多,占比分别为41.26%和31.15%;线虫抽样鉴定结果显示,刀鲚共感染线虫2属6种,其中异尖属线虫2种,宫脂属4种,优势种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s;不同规格刀鲚的感染强度有所差异,感染强度随刀鲚体长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80~300 mm体长组感染率最高,260~279 mm体长组平均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最高;调查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刀鲚的线虫感染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6月上半月感染情况最严重。研究表明,刀鲚感染的线虫均为海水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线虫的寄生对刀鲚肝脏等寄生部位产生了机械损伤,刀鲚感染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和洄游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江底隧道地铁运营期水下噪声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25

钱金玉1 蔺丹清1,2 邢彬彬1 龚德华1 郭建磊1 刘英泰1 李子铭1 殷雷明1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为研究江底隧道地铁噪声对保护区内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南京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AQH听水器,带宽为20~100 000Hz)通过停船抛锚方式,记录了南京地铁10号线地铁运营期间途经长江江底隧道水域的水下声音,并对声音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声压级计算。结果表明:在水下5m处,当无列车通过时,水下声音主要为100Hz的水流噪声和1 000Hz的风成噪声;当单轨道列车经过时产生的时域平均声压级为(131.48±0.91)dB re 1μPa,实时增加12.18dB;当双轨道列车相向经过时产生的时域平均声压级为(136.82±2.63)dB re 1μPa,实时增加12.20dB;地铁噪声频率集中在20~5 000Hz, 1/3倍频程分析显示,地铁噪声主频率峰值集中在63、80Hz。研究表明,地铁途径水域水下1~5m的地铁噪声频率主要集中在20~5 000Hz,主峰值分别为63、80Hz,参考鱼类可听频率范围,地铁噪声完全覆盖了该保护区内鱼类听觉敏感频率段,对淡水鱼类的生存有一定影响。

中华鲟硬组织微结构及微化学的特征探索 下载:78 浏览:468

姜涛1 王成友2 杜浩2 张书环2 刘洪波1 危起伟2 杨健1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6期

摘要:
为了在中华鲟洄游生态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实验首次比较研究了中华鲟3种硬组织(耳石、背骨板和胸鳍条)的微结构和微化学特征。结果发现,耳石结构松散,存在多个耳砂(微晶球霰石球晶)颗粒,且每个颗粒均具有独立的核心;背骨板存在分层现象;胸鳍条结构较为致密,且均一。胸鳍条、耳石中生境元素Co/Ca、Sr/Ca和Ba/Ca比特征变化较为一致,而背板由于分层的原因与前二者有所差异。综合考虑非致死性采样、前处理难度、微结构组成以及生境元素生物积累等优势,笔者建议首选胸鳍条作为基于微化学分析来反演中华鲟洄游及生活史履历研究的最佳硬组织材料。

氧化应激对鲤抗氧化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60

何勤1 贾睿2,3 曹丽萍2,3 杜金梁2,3 顾郑琰1 JENEY Galina3,4 徐跑1,2,3 殷国俊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为探讨氧化应激对鲤抗氧化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实验以H2O2作为活性氧自由基(ROS),将鲤暴露于不同浓度的H2O2(0、0.25、0.50和1.00 mmol/L)中,诱导鲤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连续暴露7 d后,采集鲤血液和肝组织,以检测相关生化指标以及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0 mmol/L)相比,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血清葡萄糖(GLU)、皮质醇(cortisol)和乳酸(LA)含量显著升高;而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仅在1.00 mmol/L H2O2处理组中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氧化应激参数显示,与空白对照组(0 mmol/L)相比,0.50和1.00 mmol/L H2O2处理显著降低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在肝脏组织中,1.00 mmol/L H2O2处理显著降低了GSH含量,促进了MDA生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mmol/L H2O2处理组显著上调了肝脏组织中cyp1a表达,而下调了cyp1b表达;同时0.50和1.00 mmol/L H2O2处理显著上调了hsp70、hsp90、c3、c-lyz和hep的表达。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暴露可诱导鲤产生明显应激反应和脂质过氧化,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并激发免疫应答反应。

福瑞鲤2号不同生长速率个体肌肉组织转录组分析 下载:78 浏览:459

王兰梅1,2 朱文彬1 傅建军1 董在杰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1期

摘要:
鱼类通过选育获得优良生长性状的遗传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实验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生长速率福瑞鲤2号肌肉组织的转录组文库。组装后共获得392 238条测序序列(contigs)。其中可比对上斑马鱼、弓斑东方鲀、青鳉、三刺鱼、尼罗罗非鱼和松浦镜鲤的蛋白序列的比例为56.01%~77.71%。2种不同生长速率福瑞鲤2号肌肉转录组比较,获得74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48个上调基因和401个下调基因。鉴定出了与肌肉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如mb、myl2b、tnni1、fhl1、lamb3和pdk2等。研究结果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鱼类新品种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春秋两季西大洋水库生态修复示范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下载:52 浏览:346

郭楠楠1,2 李丹丹2,3 陈曦2,3 齐延凯2,3 宋超2,3 范立民2,3 裘丽萍2,3 孟顺龙1,2,3 陈家长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为了解西大洋水库示范区内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变化,分别于2018年10月秋季及2019年5月春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秋季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3属93种(含未鉴定种),生物量为30.34mg/L,浮游植物密度为4745.39×10~4cells/L;春季共鉴定出8门52属82种(含未鉴定种),生物量为1.19mg/L,浮游植物密度为367.52×10~4cells/L;春秋两季优势种更替较为明显,相似度仅为11.7%;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春、秋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87、4.19,为典型的蓝-绿藻为主的群落结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春秋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与NH+4-N、SD和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水温(T)、Chl-a、CODMn、NO-3-N、NO-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西大洋水库示范区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稳定,修复工程对示范区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积极作用。

海带孢子体光合活性对不同温度和光照的响应 下载:78 浏览:500

程晓鹏1 章守宇1 林军1 汪振华1 赵旭1 黄琳2 王凯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从生理生态学角度解答温度和光照对海带孢子体生长过程的影响,探索海带孢子体对温度和光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实验在测定养殖海域海带孢子体生长参数的基础上,设定了6、10、14和18°C 4个水温梯度的海带孢子体暂养实验,以及它们在0、25、70、133、230、317、421、582、786μmol photons/(m2·s) 9个光合有效辐射(PAR)梯度下的光合活性荧光参数测定。结果显示:①在6°C水温条件下,海带孢子体荧光参数Fv/Fm和Fv/F0最大,分别为0.71和2.40;在18°C水温条件下,其Fv/Fm和Fv/F0最小,分别为0.65和1.85;②暂养海带孢子体的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qN或NPQ)在18°C水温条件下达到最大,分别为0.92和3.29;③海带孢子体的快速光曲线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④海域养殖海带孢子体的最大叶长增长速率、叶宽增长速率和干重增重率分别为1.34 cm/d、0.33 cm/d和1.01 g/d。研究表明,海带孢子体干重生长率变化与不同水温条件下的快速光曲线变化一致,高温抑制了海带孢子体光合效率;当环境光合有效辐射大于样品光饱和点(Em)后,海带孢子体相对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浮式水槽养殖大口黑鲈对湖泊水环境及其容量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394

刘剑羽1 任文强2 王恒林1 张丽1 周彦锋3 徐航涛4 尤洋1,3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浮式水槽是近年来在湖泊中新兴的养鱼设施,为了评价浮式水槽在养殖活动中对湖湾截流而成的小型湖泊内水环境的影响,选取小型湖泊中浮式水槽(玻璃钢材质,规格为25.0m×5.0m×2.5m)内外共6个代表性位点,于2018年6、8、10月监测大口黑鲈的3个生长阶段(苗种、幼鱼、成鱼)中水质和底质的时空差异,并应用沃伦威德(Vollenweider)、狄龙(Dillio)、合田健(Hetian)3种水质模型估算出总磷(TP)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养殖活动期间,水槽内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类或Ⅲ类水质;浮式水槽的截污装置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拦截效果最为明显,对TP的拦截效果仅次于CODMn,而对总氮(TN)和总氨氮(NH3-N)的拦截效果相对于TP和CODMn不明显;6、8、10月TP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56.93、60.12、-28.01kg/a。研究表明,总体上浮式水槽的存在会导致水环境容量下降和水槽下游底质中氮磷的沉积,但对湖体水质等级影响不大。

复方中草药对大鳞副泥鳅生长、消化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87

冒树泉1,2 宋理平1,2 许鹏1 胡斌1 王秉利1 吴君1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为探讨复方中草药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不添加中草药)、复方Ⅰ组(板蓝根Radix isatidis、大黄Chinese rhubarb)、复方Ⅱ组(大青叶Folium isatidis、大黄)、复方Ⅲ组(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复方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五倍子Galla chinensis)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8.42±0.13)g的泥鳅30尾,各组饲料按基础饲料的3‰添加复方中草药(复方比例为1∶1),在室内15个水箱(80cm×80cm×100cm)中进行了60d的大鳞副泥鳅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复方Ⅰ组与复方Ⅲ组大鳞副泥鳅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Ⅱ组与复方Ⅲ组饲料转化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与复方Ⅱ组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Ⅰ组、复方Ⅱ组与复方Ⅲ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以复方Ⅲ组最高(P<0.05),其余复方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复方组肠道中胰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鳞副泥鳅肝胰腺与肠道中脂肪酶活力均以复方Ⅲ组最高;各复方组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方Ⅳ组与对照组的AKP活力显著低于其他3个复方组(P<0.05),对照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各复方组(P<0.05),复方Ⅰ组与复方Ⅲ组T-AOC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复方中草药可促进大鳞副泥鳅生长、消化,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中以复方Ⅰ组和复方Ⅲ组效果最佳。

附着物对冬季菹草叶绿素荧光活性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519

周彦锋1,2 王晨赫2 赵凯3 徐东坡1,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为探究附着物去除对低温环境下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的胁迫作用及其变化,选择全球分布最广且冬季生长的菹草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14—19日通过原位测量的方法,对比某静水池塘沉水植物茎叶表面附着物去除前后菹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去除附着物的对照组菹草叶片相比,去除附着物的处理组菹草叶片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仅在第一天随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值仅在第一天随光合辐射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从试验第2天开始就逐渐恢复到与对照组相近水平(P>0.05)。研究表明,菹草本身对于附着物去除的适应能力可能非常迅速,而在低温环境下,附着物的遮光作用对低温条件下菹草易发的光抑制现象是一种保护。

4种复方中草药对鲤生长性能及其体成分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518

马国红 宋理平 张延华 王秉利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为了解4种复方中草药对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及其体成分的影响,将用不同组成和配比制备的4种复方中草药,以质量分数为3‰的量分别添加到鲤基础饲料中,试验分为对照组和4个中草药组,复方1由板蓝根、大黄组成,复方2由黄芪、黄柏等组成,复方3由辣蓼、青蒿等组成,复方4由甘草、大黄、五倍子组成,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体质量为(15.26±3.95)g的鲤30尾,养殖试验共进行30d。结果表明:2号和4号复合中草药的使用对鲤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1号复合中草药组促生长效果不理想;各组复合中草药的使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鲤饲料系数;各复方中草药组鲤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复方中草药组鲤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仅2号复方中草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3、4号复方中草药组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复方中草药组鲤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的复方中草药不仅可以促进鱼类生长,降低饲料系数,而且可以提高鱼肉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改进氨基酸组成配比,提高鲜味氨基酸含量,改善鱼体的肌肉品质和口感。

秀丽白虾3个地理种群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遗传分化 下载:39 浏览:424

张敏莹 徐东坡 方弟安 周彦锋 刘凯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为探究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采用PCR产物纯化测序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太湖、鄱阳湖和兴凯湖3个种群共计129个秀丽白虾样品的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在486bp序列中,检测到10个变异位点,占所测序列的2.06%;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太湖种群5种,鄱阳湖种群4种,兴凯湖种群1种;单倍型Ⅰ为太湖和鄱阳湖种群共有,单倍型Ⅳ为鄱阳湖和兴凯湖种群共有,3个种群未有共享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91 00和0.002 46,遗传多样性较低;AMOVA分析显示,3个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29.5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70.42%,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95 8,基因流(Nm)为0.595 2,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秀利白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