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EPC模式工程实践——以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为例 下载:13 浏览:144

周萌强 《中国城镇》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结合设计单位在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的EPC工程应用实践,从该类型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设计单位主导的EPC模式具有设计施工一体化、责任主体单一化、工程管理高效化等明显优势,并以浙江天台县平桥镇项目为例,介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EPC模式的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与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EPC模式的示范性,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运河古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探索——以湖州市双林镇为例 下载:66 浏览:382

姚致祥1 戴洋1 张岚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继美丽乡村、美丽县城之后浙江省"两美"建设的又一重点。运河古镇作为众多小城镇中特殊的一类,由于镇区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老旧、功能严重退缩等原因,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本研究基于问题导向,重点解决"运河古镇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该如何做"一大问题,协调好"古镇与新区""面子与里子""保护与利用"三大关系。

问题导向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以海宁市斜桥镇为例 下载:66 浏览:349

张昕欣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过程。小城镇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作用,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城乡发展中起着呈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然而在现阶段,兼具城乡特点的小城镇不仅没有体现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反而兼具了其缺点。本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为例,基于城镇环境现状特色和面向城镇未来发展的视角,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通过区域关系研究和城镇环境制约根本因素挖掘,提出以道路交通整治带动城镇秩序整治,恢复城镇历史风貌特色的同时对城镇环境卫生进行全面优化的整治规划策略。通过见微知著的更新手法而非大刀阔斧的建设,使城镇环境整治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小城镇更新整治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路径。

基于特色风貌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评价体系研究——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例 下载:63 浏览:364

吴一洲1,2 章天成1 陈前虎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构建系统科学的整治评价体系是保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绩效的基础。本文从特色风貌视角探究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绩效,引入城市意象理论,结合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从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浙江省10个典型的小城镇整治项目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营造地域特色的入口景观和特色标志物,整治优化道路系统和区域风貌方面改善绩效显著,但边界的构造维护方面相对较弱。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提出小城镇环境整治优化策略: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应深入挖掘自然与人文特色,并进行空间化、具象化和故事化;综合多维度评估小镇发展条件,力求整治定位特色化、精准化;特色风貌构建要融入产业内涵,经济特色显化于空间景观形态;整治行动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科学把握整治力度和效果。

浙江省驻镇规划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72 浏览:397

施云平1,2 李双贵3,4 刘婷3,5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对驻镇规划师、驻村规划师制度进行了广泛探索,这是对我国目前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浙江省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了自下而上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驻镇规划师制度的创新,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驻镇规划师制度产生背景分析及明晰驻镇规划师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浙江省驻镇规划师"自下而上立足乡镇、制度规范全域覆盖、因地制宜保障有力、提供平台关心成长"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目前该制度存在的制度建设区域不平衡、规划师参与度不高、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有限目标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思考与实践——以慈溪市周巷镇天元集镇为例 下载:64 浏览:367

厉华笑 谢浩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城镇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空间有机更新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小城镇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剖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浙江省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破解之道,即:深入调研,精准把脉,瞄准核心问题;多规衔接,统筹协调,着眼整体提升;有限目标,民生导向,突出整治重点;创新机制,多方筹资,保障整治效果。同时提出三方力量协同、四个维度联动、四个层面支撑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并以慈溪市天元集镇为例,探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机制,以期为其他地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基于美丽发展的小城镇转型之路——以宁海梅林街道为例 下载:67 浏览:399

张如林1 蔡健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之后,当前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不佳、设施滞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转型发展。文章剖析了小城镇问题的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分步转型的策略:近期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远期以系统的美丽城镇打造为方向,联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转型,逐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内生力。并以浙江省宁海县梅林街道美丽城镇行动为例,提出了小城镇"五美战略",实施生态小镇、品质小镇、幸福小镇、活力小镇和人文小镇"五个小镇"行动,着力推进小城镇转型发展。

“三精同步”的“环境磁铁”模式探讨——以杭州太阳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下载:74 浏览:447

董翊明1 刘婷2 陈聪3 沈逸帆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环境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挖掘了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与约束,提出了"三精同步"的"环境磁铁"模式。该模式认为,由环境公共品供给带动的空间报酬递增,是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在机制,因此不仅需要明确"整什么、整哪里"的要素支撑,更需要明确"先整什么、再整什么"的时序安排,即通过"环境阴极"(公共品)先发整治,吸引"环境阳极"(活力源)后发集聚,形成"环境磁铁"模式,避免"先造城后空城"的困境。最后,本文以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为例,展示了"环境磁铁"模式实践成果。

行动计划下的小城镇历史风貌营建策略——以金华市佛堂镇环境综合整治为例 下载:65 浏览:364

茅路飞1,2 徐杰1,2 杨建军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政府行动计划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动力量,在我国的城镇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规模不大的小城镇,政府行动计划往往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小城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型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审慎对待其历史风貌的营建和对历史地段的改造。本文探讨了政府行动计划下城镇建设的典型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在城镇历史风貌营建中可能存在的短板,提出了行动计划下历史风貌保留与营建的核心策略——扎根地域、划立边界、明确重点,并以浙江省金华市佛堂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案例,介绍其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采取的具体策略。

浙江省智慧小镇建设与实践 下载:75 浏览:407

邹鹤海1 黄剑琪2 胡泱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为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积极开展智慧城镇建设。本文在总结浙江省智慧小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两阶段、三步走"的浙江省智慧小镇建设步骤,构建了包含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展现层的智慧小镇总体框架,给出了分级分层推进智慧小镇的建设思路,制定了流程规划化、运营维护专业化、综合执法制度化及企业考核自律常态化的智慧小镇长效管理机制。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策略探究 下载:284 浏览:2364

陈武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近几年国内的城镇化建设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这使得城市规模开始持续扩大,相应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成为各个城市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而良好水环境的营造属于打造宜居城市环境的关键环节,为此文章先是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以及水环境现状做出了简要介绍,同时分析了城市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并基于此分别从污水处理系统、公众水污染防治意识以及污水防治技术等方面针对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策略做出了深入探讨,从而助推城市水环境不断向好发展。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下载:155 浏览:1482

胡方茹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3年7期

摘要:
乡村振兴其本质是农业兴旺、农村美丽、农民幸福。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广大人民群众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因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保障村民在一个干净、清新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风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显得尤为重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