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宋代城池筑防技术与思想考论 下载:67 浏览:313

刘永海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宋代城池筑防技术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多改良和提升。《梦溪笔谈》《守城录》《武经总要》等著作,以实战为基础,进行了很多城池筑防技术的讨论。城墙防护思想方面,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城池的城墙结构见解,并有对城墙四角防御的思考与改进,而且充分认识并发挥羊马墙在守战中的作用。射击设施的创新方面,一是平头女墙及移动女墙的创制,二是对传统马面的大胆改进。城门防御思想方面,提出了"城门不可依旧制","城门贵多不贵少,贵开不贵闭"的理念,创造了城楼的两层三重门形制,取消钓桥与悬门。

西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西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 下载:54 浏览:352

李和平1 靳泓2 吴鹏3 王振建4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已成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编制,以西南典型城镇——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实践西南山地地区特征的"旅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并提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其二,将城乡规划的宏观统筹与国土规划的实施操作紧密结合,可切实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步骤和时序;其三,应当客观把握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征、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地域特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丰富我国土地整治理论框架和内涵,增强土地整治项目操作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北京近郊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调查——以昌平区香堂村、下苑村为例 下载:25 浏览:263

姜芊孜1 徐希2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文章以北京市昌平区香堂村、下苑村为例,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京郊宅基地流转的现状、效益及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京郊宅基地流转的形式以出租和买卖为主,宅基地出租多沿村庄道路集中分布;宅基地买卖表现为地上房屋的买卖,出售后房屋闲置现象突出;宅基地置换导致老宅基地废弃,置换后的建筑空间对村庄布局产生影响;流转后使用主体以非村民为主,房屋功能以居住、商用为主。宅基地流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农村集体获益,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吸纳流动人口,城乡资源有效互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缓解中心城区土地供给压力。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隐形流转多暗箱操作,缺乏产权保障;无序置换及收益分配不完善,导致村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无序的宅基地流转影响村庄空间发展。

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 下载:70 浏览:384

曾卫1,2 朱雯雯3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镇沿江风景变迁类型与特征略析——以万州、巫山、云阳为例 下载:62 浏览:377

罗融融1 罗丹2 肖竞2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三峡库区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地理文化单元,其区域景观系统受独特的自然要素和文化结构影响。沿江城镇依托山水环境组织城市形态与功能,形成独特的峡江城镇风景系统。三峡工程开建以来,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剧变,城镇风景系统也随城市迁建快速演变。本文分析对比三峡库区城镇迁建方式,归纳风景系统演变与城址迁变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就地后靠、后靠重建和异址迁建三种城镇风景系统的演变类型。并以重庆市万州、巫山、云阳三区(县)为例,概括不同类型风景系统演变模式,总结了多尺度"江—城—山"结构协同、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融合,以及风景内涵"在地性"重建等风景系统变迁的特征,并提出相应展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万盛农村闲置中小学为例 下载:25 浏览:265

龙彬 宋正 江石恺 《中国城镇》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农村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通过对农村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万盛区农村闲置中小学利用规划为例,对闲置空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研究区域、闲置中小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全域统筹开发,引入触媒元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理念。从策略层面提出了全域统筹规划,闲置空间分类;突出异化主题,特色专项发展;重组空间功能,构建运营模式等实施途径,以期对我国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等方面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以济南仁里村为例 下载:65 浏览:377

崔艳秋1 刘畅2 赖震洲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村镇环境,加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大数据视角下特色电商小镇产业遴选与评价方法探究——以徐州市沙集小镇为例 下载:73 浏览:449

韩冰1 唐潭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在特色小镇持续降温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选择和培育既适合本镇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又有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成为各地当前的紧迫任务。本文选择村镇中小型电商企业众多的特色电商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企业大数据研究这一类镇区优势产业的评价及遴选方法,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手段的普适性方法,以期为同类小镇提供有益思考。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古城为例 下载:79 浏览:450

李和平1 张栩晨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城市历史景观"将城镇理解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把动态发展的城镇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作为遗产保护的范畴,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内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层积性"与"关联性"两个核心概念,并在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元价值层积识别的整体性保护框架,包括时间维度的"动态层积"识别方法和空间维度的"整体关联"保护方法,强调对遗产整个生命周期价值规律识别的基础上,对遗产及其关联性要素进行整体性保护。最后以河北明清大名古县城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名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空间包容性语境下的非正规城市治理研究——以重庆沙坪坝区饮水村片区为例 下载:94 浏览:511

靳泓 李和平 《中国建筑》 2020年2期

摘要:
目前我国对非正规城市空间开发、改造和治理常以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推倒重建,使原有地区的城市肌理及空间网络全面瓦解。其次,当前对非正规城市空间方法的研究多是对非正规城市当前空间环境的描述和分析,忽视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成长机制的深入研究。该文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探寻城市非正规城市的包容性治理路径,以历史空间研究为视点,力图揭示城市非正规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特征,以期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政策的引导下,为我国城乡治理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最后笔者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具体阐述和说明。

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下载:32 浏览:351

马琳 《中国建筑》 2025年2期

摘要: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建筑理念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以期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首先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及其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随后详细阐述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优化建筑布局、采用高效节能材料、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等。通过案例分析,本研究展示了如何在实际建筑项目中应用这些设计原则,以实现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和节能设计策略,不仅能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还能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环境质量。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