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宫颈癌放化疗敏感性及交叉耐受性研究进展 下载:58 浏览:357

李霞 段晶晶 孔为民 《肿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宫颈癌对放化疗不敏感或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或抗性是造成复发转移、预后差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宫颈癌化疗及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机制,对克服宫颈癌患者的化疗耐药、放疗耐受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对宫颈癌放化疗敏感性及交叉耐受性作一综述。

紫外诱变结合驯化提高酿酒酵母对抑制物耐受性 下载:86 浏览:498

林贝 李健秀 刘雪凌 《生物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提高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木质纤维素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发酵抑制物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紫外诱变结合驯化对工业酿酒酵母Sc4126进行选育,对筛选出的三株菌株Sc4126-1、Sc4126-2、Sc4126-3在复合抑制剂和单一抑制剂存在下对比考查其发酵性能。[结果]相比原始菌株,3株菌株对抑制剂的耐受性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在复合抑制剂存在下,优势菌株Sc4126-1发酵时间为48 h,乙醇平均产率0.19 g/L·h,而原始菌株Sc4126发酵时间138 h,乙醇平均产率0.06 g/L·h,相比原始菌株,优势菌株发酵时间缩短65.22%,乙醇平均产率提高2.17倍。对于单一抑制剂,改造后的菌株对糠醛、香草醛的耐受性明显提高,而对乙酸的耐受性提高较少。[结论]通过紫外诱变结合驯化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工业酿酒酵母Sc4126对抑制剂的耐受性。

术前心理护理在改善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和手术耐受性中的应用 下载:62 浏览:369

徐乐平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心理护理在改善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和手术耐受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手术耐受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分、SDS评分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耐受性优良率为86. 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 89%(P<0.05)。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手术室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值得推广使用。

在中国使用左乙拉西坦和卡马西平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比较:一项开放性、非劣效性试验的主要结果 下载:87 浏览:513

​廖卫平1 周东2 Toru Osakabe3 Christian Loesch4 杜新鲁5 Frank Tennigkeit4 王学峰6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针对≥16岁、新诊断或最近诊断为部分性癫痫发作的中国患者,比较左乙拉西坦和速释卡马西平(CBZ-IR)单药治疗的疗效。方法在Ⅲ期、随机分配、开放性试验N01364(NCT01954121)中,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左乙拉西坦1 000 mg/d或CBZ-IR 400 mg/d,记录6个月无癫痫发作的患者比例及患者保留率、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因不良事件或缺乏疗效导致首次癫痫发作/中止试验的时间、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在对符合方案集进行的分析中,接受左乙拉西坦治疗的186例患者中有88例(47.3%),接受CBZ-IR治疗的171例患者中有117例(68.4%)达到6个月无癫痫发作;校正后绝对差值为-22.9%(95%CI:-33.1%,-12.6%),其下限低于非劣效性界值-20%。左乙拉西坦组的患者保留率为48.4%,CBZ-IR组为70.2%。对于评估期首次癫痫发作时间,左乙拉西坦与CBZ-IR的风险比为2.686(95%CI:1.838,3.927);对于因不良事件或缺乏疗效导致首次癫痫发作/中止试验的时间,风险比为2.338(95%CI:1.629, 3.356)。使用左乙拉西坦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61.9%)略低于CBZ-IR(67.9%)。结论在低剂量单药治疗下,无法确定左乙拉西坦的疗效不低于CBZ-IR。左乙拉西坦的安全性/耐受性情况优于CBZ-IR。

鱼类环境耐受性与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 下载:80 浏览:445

郭红会1 胡振2 张金刚1 邹桂伟1 梁宏伟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2期

摘要: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溶解氧、水温和氨氮等水环境因子胁迫已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抗逆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鱼类对温度、低氧、氨氮、亚硝态氮、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环境耐受性鱼类新品种的育种现状,提出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结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高通量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深入解析鱼类响应环境因子胁迫的机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高效精准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为鱼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的构建 下载:12 浏览:331

宫雪梅1 叶向红2 薛阳阳2 江方正2 李维勤2 2019年10期

摘要:
构建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和评价肠内营养相关文献,经课题组讨论,制订肠内营养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肠内营养专家进行2轮咨询。结果形成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包括2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2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37和0.934,专家协调系数为0.119和0.112。结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好,权威性高,可为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提供依据。

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与营养水平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445

顾建瑶 潘丹丹 吴震群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探讨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及营养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实施肠内营养混悬液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变化、营养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采用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系统,提高营养状态,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与营养水平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234

顾建瑶 潘丹丹 吴震群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及营养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实施肠内营养混悬液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变化、营养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采用自拟补益散结饮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系统,提高营养状态,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温度对驼背鲈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380

张善发1 董宏标2 王茜1 张家松2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2期

摘要:
为研究温度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低温组(24℃±1℃)、常温组(28℃±1℃)和高温组(32℃±1℃),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21.38±1.27) g的驼背鲈幼鱼30尾,养殖试验共进行56d,试验结束后分析其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驼背鲈幼鱼在水温为24~32℃时均能较好生长,水温28℃时其生长性能最佳,体质量增长率达(55.81±8.15)%,显著高于24、32℃组(P<0.05);驼背鲈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4、28、32℃时耗氧率分别为(0.20±0.01)、(0.23±0.02)、(0.28±0.02)mg/(g·h),窒息点分别为(1.55±0.04)、(1.81±0.06)、(2.18±0.12) mg/L;温度系数(Q10)分析发现,试验鱼对高温区间(28~32℃)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低温区间(24~28℃);驼背鲈幼鱼的临界耐受温度随养殖温度升高而升高,24~32℃下的临界高温(θC,h)和临界低温(θC,l)分别为37.12~41.05℃和12.70~17.76℃,正常生长水温下驼背鲈对升温的敏感性弱于降温;32℃组幼鱼肝脏和鳃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背鲈幼鱼耗氧率、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温32℃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适宜水温28℃时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最佳。

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在ICU脓毒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54 浏览:2619

文忠艳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探究在ICU脓毒血症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01-01至2023-01-01间纳入的ICU脓毒血症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control group组(C组)行常规护理,Test group组(T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状况、营养不耐受症状;结果:护理后T组患者TF、ALB、D-乳酸均高于C组,营养不耐受症状总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在ICU脓毒血症患者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能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可推广。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