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组表达特征 下载:37 浏览:275

丰超杰1,2 刘霞飞2,3 张颖2 吕伟华2 韩世成2 张永泉2 许式见4 马波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的响应调控机制,采用组织病理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分析了高温组(17℃)和对照组(11℃)随胁迫时间(1、6、12、24、48h)的延长,黑龙江茴鱼幼鱼(体质量为1.73g±0.23g)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7℃高温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于胁迫12h后肝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核萎缩变形及空泡化现象,且在胁迫48h时肝脏细胞损伤最为严重,甚至出现细胞溶解现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14.44 Gbp有效数据,平均GC含量为49.45%,Q30碱基分布为93.48%~96.06%;筛选到差异基因(DEGs)数共9 144个,且DEGs数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24h时差异基因数量最多,有7 148个,其中3 653个上调,3 495个下调;进一步将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显示,被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催化和结合等功能有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在糖酵解/糖异生、乙醛酸与二羧酸代谢、果糖与甘露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核糖体及PPAR信号等通路上显著富集;随机选择6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研究表明,在急性高温胁迫下,黑龙江茴鱼幼鱼肝脏组织在12h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损伤,通过转录组表达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应激和能量代谢等相关通路上。

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血清酶活力及肝组织HSP70表达量、病理变化的影响 下载:92 浏览:510

林海霞1 王湘文2 孙省利2,3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声刺激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体质量为(42.54±6.03)g、体长为(13.26±0.78)cm的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正弦波纯音[600Hz,130dB(re1μPa)]信号下,分别在声刺激0 (对照)、2、6、12、24、72、120h时测定斜带石斑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的变化,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染色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斜带石斑鱼无死亡现象;声刺激0~120h内,斜带石斑鱼血清中ACP酶活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恢复至初始(0h)水平的变化趋势,AKP酶活力总体呈现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ACP酶活力在声刺激24h时达到最高值(15.04U/100mL)(P<0.05),AKP酶活力在声刺激48h时达到最低值(6.22U/100mL)(P<0.05),两种酶均在72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GOT和GPT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最后恢复至初始水平的变化趋势,GOT和GPT酶活力分别在6、12h时达到最高水平(P<0.05),均在48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脏中HSP70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声刺激12h时HSP70表达量最高(P<0.05);肝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声刺激后斜带石斑鱼肝细胞胞质内脂质含量增加,细胞多呈空泡状,在试验后期,肝细胞出现肝窦间隙增大,肝板消失,细胞核偏移甚至消失等变化,12、48、72h时有红细胞聚集现象,但肝细胞均未见明显的坏死、炎症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表明,声刺激会导致斜带石斑鱼产生应激反应,且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时间效应。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