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CBCT影像组学与常规CT影像组学分析早期肺癌SBRT早期反应的一致性 下载:35 浏览:341

侯利桥1 周超1 许韵宇2 王微1 汤幸妮1 孟胤男1 贾海健1 于长辉1 杨海华1 《肿瘤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评价计划CT(pCT)和锥形术CT(CBCT)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方法]30例早期肺癌并接受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的患者,每次治疗之前都进行了CBCT扫描配对。平均每日肿瘤缩减率定义为主要终点。从pCT、第一次CBCT(CBCT1)、最后一次CBCT(CBCT last)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基于R语言计算特征间相关系数及利用LASSO算法筛选特征。[结果]每例患者各图像分别提取222个影像组学特征,特征间相关系数大于0.7及LASSO算法筛选特征后,对于pCT、CBCT1及CBCTlast各筛选了5、4、5个特征。pCT及CBCT1中存在2个相同特征,pCT与CBCTlast存在3个相同特征,有2个特征在三种图像中都得到。[结论]某些特征在p CT及CBCT中具有一致性。

晚期肿瘤维持治疗疗效评判的研究进展 下载:46 浏览:378

连洁 杨宇 《肿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晚期肿瘤维持治疗即一线治疗得到临床获益病情稳定后,继续采用药物治疗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肿瘤进展、提高存活率的目的。维持治疗的停药指征为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二线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方式已经得到认可。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判断维持治疗疗效、确定更换二线治疗时机的预测指征。全文就影像学、肿瘤标志物、临床表现和分子检测等常见的疗效评价手段作一综述。

循环肿瘤细胞与Ⅰ~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下载:68 浏览:323

温月凤 曾丽斯 黄文瑾 彭海花 周同冲 林晓丹 《肿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ⅠⅡ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方法]以莱尔生物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检测69例初治ⅠⅡA期宫颈癌和20例正常人中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并与ⅠⅡA期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做相关分析。[结果]ⅠⅡA期宫颈癌和正常人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7.8%和0(P<0.05)。在SCC≤1.5ng/ml和SCC>1.5ng/ml组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3.3%和59.0%(P=0.035);在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9.2%和72.2%(P=0.035);在无淋巴血管间隙受侵和有淋巴血管间隙受侵组中,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1.8%和71.4%(P=0.048)。在不同的年龄、病理类型和分期以及是否有宫旁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各组中,循环肿瘤细胞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肿瘤细胞与Ⅰ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间隙受侵和SCC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ⅠⅡA期宫颈癌的病情。

膜联蛋白A7对肿瘤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437

王丽 周淑亭 黄玉红 张军 王静文 黄贺 吴颖 唐建武 《肿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Annexin A7基因对肿瘤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sh RNA干扰技术稳定转染小鼠Hca-P细胞,获得Annexin A7下调表达及Hca-P无关序列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q RT-PCR分别检测Annexin A7对黏附相关分子FAK、Src、E-cadherin等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淋巴结粘附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Annexin A7下调对Hca-P细胞淋巴结粘附及侵袭能力的干扰。[结果]Annexin A7基因表达下调组细胞的FAK和Src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较A7无关序列组分别上升1.81倍、1.80倍及1.58倍、1.59倍(P<0.05),E-cadherin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则分别下降54.11%和54.27%,而上述分子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在未处理Hca-P组与A7无关序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Annexin A7下调后Hca-P细胞的淋巴结粘附及侵袭能力上升,Sh RNA-Annexin A7组淋巴结黏附细胞数(1074±162.8)显著性多于A7无关序列组(234.7±40.08)及Hca-P组(220.3±39.53)(P<0.05),Sh RNA-A7细胞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目(294.8±64.40)明显多于A7无关序列细胞组(79±28.04)及Hca-P细胞组(57.60±25.62)(P<0.05),而Hca-P与无关序列细胞组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nnexin A7可通过影响黏附相关分子FAK、Src、E-cadherin等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变Hca-P细胞生物学行为。

新辅助化疗后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效果 下载:31 浏览:338

段小霞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后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对照组患者实施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EGFR基因突变检测 下载:69 浏览:661

唐金凤 《肿瘤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对非转移性乳腺癌预后预测价值研究 下载:108 浏览:1045

赵越1 胡雪杨1 孙琳1 王宁1 马欣然2 王智宝1 张蕊1 《肿瘤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取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临床收治64例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照组),观察两组诊断方式诊断价值。结果:在给予患者诊断工作后,观察组特异性93.14%、敏感性95.27%、准确性98.44%,对照组特异性92.28%、93.06%、95.06%,两组均能够起到理想的诊断效果。结论:在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通过给予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工作,能够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方式基本一致,有利于预测预后。

OSR1对肺癌上皮源性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下载:179 浏览:1823

张伊 杨惠文 《肿瘤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在某些类型的肿瘤中,OSR1的表达水平异常升高,而在肺癌上皮源性肿瘤细胞中,OSR1的高表达已经与侵袭性转移相关联。本文系统阐述了OSR1在肺癌上皮源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OSR1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等途径来实现这种影响。

新辅助化疗联合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对提高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近期疗效的研究 下载:298 浏览:2906

宋明 《肿瘤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联合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对提高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本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晚期上皮性卵巢癌)52例作为观察对象,选用随机分配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组别名称为观察组(n=26)及对照组(n=26),对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联合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将手术指标、治疗有效率作为观察指标结合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观察组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相比对照组,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在治疗上皮性卵巢癌中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对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研究 下载:152 浏览:1685

付鹏 《中国中医药》 2024年8期

摘要:
本文综述了中药化学成分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中药因其多成分、多靶点、高效低毒的特点,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文章详细阐述了生物碱、黄酮、萜类、苷类及多糖等中药化学成分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影响氧化应激、调控自噬与凋亡交互作用等多种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同时,也指出了中药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优势与挑战,如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与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等挑战。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中药有望在抗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血小板增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研究进展 下载:151 浏览:1459

刘金凤 黄蕾 《医学研究前沿》 2022年11期

摘要:
血小板与人体凝血和免疫系统以及组织修复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也直接参与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血小板增多会给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起到促进作用,使其侵袭能力增强,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监视,为肿瘤血管生成和形成血栓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在抗肿瘤辅助治疗中可以从抗血小板增多角度出发。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分别从血小板增多和肿瘤预后、血小板增多和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两方面系统论述近几年的有关研究,为临床有关血小板增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