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CD-DST药敏指导高级别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研究 下载:22 浏览:307

张烨 姚冰 陈一 史记 孙舒岚 朴浩哲 《肿瘤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指导高级别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以及体外敏感性与1p/19q杂合性缺失基因变异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确诊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63例,手术肿瘤标本经CD-DST法标准处理后分别对替莫唑胺等5种化疗药物及组合进行检测,根据CD-DST结果指导规范术后辅助化疗方案;FISH探针法测定肿瘤组织1p/19q杂合性缺失基因变异。[结果]63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体外CDDST检测结果显示替莫唑胺、顺铂、VP-16、卡铂和卡莫司汀的T/C值分别为68.97%、75.43%、68.96%、79.59%和78.14%;联合方案T/C值分别为70.80%、62.23%、72.30%、63.97%和72.13%。CD-DST指导的行规范治疗与未行规范治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4个月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p/19q杂合性缺失19例(30.2%),1p/19q杂合性缺失组行规范治疗者中位总生存期显著优于未行规范治疗者(15个月vs 5个月,P<0.001)。[结论]CD-DST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显著改善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总生存,结合1p/19q杂合性缺失对于胶质瘤的治疗具有预后和治疗预测价值。

IDH1基因检测联合CD-DST药敏指导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载:44 浏览:342

张烨 孙佩欣 隋锐 梁海洋 张桂荣 朴浩哲 《肿瘤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目的]研究胶质瘤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s 1,IDH1)突变和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结果的关联性及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57例,新鲜标本分别对替莫唑胺等5种化疗药物进行CD-DST检测指导治疗方案,同时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DH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两者相关性。以CD-DST检测结果为指导治疗患者57例,比较16例行指导规范治疗与未行指导规范治疗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57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IDH1突变13例(22.8%),IDH1突变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显著性优于IDH1未突变患者(12.0个月vs 7.5个月,P=0.002)。IDH1突变患者的替莫唑胺、Vp-16、卡铂和卡莫司汀的体外敏感率高于无IDH1突变的患者,而顺铂敏感性在有无突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DST指导的行规范治疗与未行规范治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2个月和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1突变联合CD-DST敏感指导规范治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个月,显著性优于其他组别(P=0.019)。[结论 ]IDH1基因检测联合CD-DST技术对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研究 下载:33 浏览:203

罗绍杰 《诊断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显微外科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行开颅肿瘤切除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随访1年评价两组生活能力、疾病复发率与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5%(P<0.05)。术后1年时,研究组ADL评分为18.5±6.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5±5.2分(P<0.05),复发率(2.27%)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P<0.05),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胶质瘤效果确切,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效果,且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复发率,适于推广。

超早期护理促进老年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运动性失语康复的价值探讨 下载:101 浏览:1158

徐吉美 《现代康复医学》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超早期护理促进老年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运动性失语康复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老年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60例,全部实施外科手术,选择日期为2023年1月起到2024年1月,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成2组,30名患者给予普通护理,30名患者给予超早期护理,评定两组患者失语症程度以及康复结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失语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后观察组的听说理解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功能区胶质瘤合并运动失语症患者实施超初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失语症的疗效;增强了患者的听说理解,口语和阅读的技能,帮助患者重建自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酸性肿瘤微环境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下载:82 浏览:493

​解杨 童鹿青 易立 刘沛东 李佳博 张亮 王旭亚 白宇 杨学军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探讨酸性肿瘤微环境对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采用酸碱滴定法调节培养基pH值,分别用pH值为6.4、7.4的培养基(酸性组、正常组)培养人胶质瘤细胞U87、U251,培养3 d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CD44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CD44的表达。(2)分别取U87、U251细胞,分为小干扰RNA(siRNA)无义序列组、siRNA-CD44-1组,分别经Lipofectin-3000介导转染siRNA无义序列、siRNA-CD44-1干扰片段,转染后3 d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2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3)取U87、U251细胞,分为酸性组(用pH值为6.4的培养基培养)、空白对照组、siRNA无义序列组、siRNA-CD44-1组、siRNA-CD44-2组,后4组细胞均用pH值为7.4的培养基培养。培养4 d后,siRNA无义序列组、siRNA-CD44-1组、siRNA-CD44-2组细胞分别转染siRNA无义序列、siRNA-CD44-1干扰片段、siRNA-CD44-2干扰片段。转染后3 d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5组细胞CD44、N型钙黏素(N-Ca)、波形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1)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酸性组U87、U251细胞HIF-2α、CD44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高。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均显示酸性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酸性组细胞CD44的表达明显多于正常组。(2)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均显示siRNA-CD44-1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少于siRNA无义序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酸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siRNA无义序列组、siRNA-CD44-1组、siRNA-CD44-2组U87、U251细胞CD44、N-Ca、波形蛋白、MMP-2的表达量降低。与siRNA无义序列组相比,siRNA-CD44-1组、siRNA-CD44-2组U87、U251细胞CD44、N-Ca、波形蛋白、MMP-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 酸性肿瘤微环境可通过提高CD44的表达来提高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胶质瘤干细胞与胶质瘤非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485

​吕一帆1 罗均然2 荆国杰2 祝刚1 罗洪海1 李百升1 谢乙团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与胶质瘤非干细胞(nGSC)在生物学特性及相关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GSC1、GSC2及nGSC1、nGSC2, 培养2、4、6、8、10和12 d后采用CCK8法检测4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培养2 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粘附实验检测细胞的粘附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胶酶谱实验检测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Notchl、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4、6、8、10和12 d时nGSC1细胞存活率均高于GSC1, nGSC2细胞存活率均高于GSC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Z对GSC1、nGSC1和GSC2、nGSC2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536.0±17.67) μmol/L、(514.5±13.44) μmol/L, (2543.0±39.87) μmol/L、(889.6±17.43) μmol/L;GSC1粘附于细胞外纤维链接蛋白、胶原蛋白I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1, GSC2粘附于纤维链接蛋白、胶原蛋白I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C1迁移12、24 h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1, GSC2迁移12、24 h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C1侵袭24、36 h的细胞数多于nGSC1, GSC2侵袭24、36 h的细胞数多于nGSC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C1分泌MMP-2的活性高于nGSC1, GSC2分泌MMP-2的活性高于nGSC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GSC1中EGFR/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nGSC1, GSC2中EGFR/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nGSC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一致, EGFR蛋白在nGSC中强表达, 在GSC中弱表达。Notch1蛋白在GSC中强表达, 在nGSC中弱表达。结论相对于高表达EGFR并具有较强增殖能力的nGSC, 高表达Notch1的GSC分泌的MMP-2活性高, 具有更强的粘附、迁移、侵袭能力, 这可能是胶质瘤治疗抵抗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脑干胶质瘤手术切除的路径选择 下载:84 浏览:496

​董桂江 田新华 孙瑾 杨芳裕 林晓宁 黄延林 童俊江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脑干胶质瘤是指病灶中心位于脑干的一类胶质瘤的总称。目前手术仍是脑干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案。特殊的解剖结构及重要的生理功能使得脑干胶质瘤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现围绕脑干胶质瘤手术切除的安全进入区及手术入路选择综述如下。

恶性脑胶质瘤患者VEGF及TGF-β的表达改变及其对瘤体可完整切除的判断价值 下载:97 浏览:511

​李钦涛 齐平建 董虹廷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观察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瘤体和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及其对瘤体可完整切除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泽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188例(病例组),术中留取病例组患者肿瘤及瘤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患者肿瘤及瘤旁组织VEGF及TGF-β蛋白的表达。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取对照组受试者及病例组患者术前24 h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及TGF-β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TGF-β及VEGF水平对胶质瘤能否完全切除的预测价值。结果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瘤体TGF-β及VEGF蛋白的表达均高于瘤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外周血TGF-β及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中有126例患者瘤体完全切除,62例患者瘤体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年,瘤体完全切除患者中死亡22例(17.46%),瘤体部分切除患者中死亡20例(32.26%)。瘤体完全切除患者术后1年累积死亡率低于瘤体未完全切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588.0pg/mL为分界点,VEGF预测恶性脑胶质瘤无法完全切除的敏感性为80.65%,特异性为80.16%,曲线下面积为0.82,优于TGF-β。结论 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外周血VEGF及TGF-β水平均升高,其中VEGF水平对判断瘤体是否可完整切除具有较高的价值。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脑炎12例临床特点 下载:94 浏览:510

​孙桂芳1 胡文涛1 袁志浩2 李京红3 刘希1 王梦涵1 张博爱1 卢宏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总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随访观察其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抗LGI1受体脑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并观察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评估。结果 12例患者中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者10例,定向力下降7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9例,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7例,低钠血症5例,精神行为异常1例,易惊醒1例,睡眠增多3例,语言障碍4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例,头痛1例,头昏沉感2例,乏力2例,共济失调2例,合并心动过缓3例,小便障碍2例,肠梗阻1例,腹泻1例。入院mRS评分3分者8例,4分者4例。脑电图异常者6例,多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可伴异常癫痫波发放。头颅MRI异常者4例,主要累及海马、颞叶内侧、基底节区,1例患者因植入心脏起搏器不能做MRI检查。2例患者合并肺部结节,1例合并甲状腺抗体阳性和类风湿因子增高。治疗后6~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无1例死亡,mRS评分2分者2例,1分9例,0分1例,遗留症状为记忆力障碍、睡眠增多、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结论抗LGI1脑炎是可治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高级智能下降、低钠血症等,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柴胡皂甙d上调CDKN1B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下载:54 浏览:365

马鹏举 李祥生 汲乾坤 刘瑞华 惠磊 金保哲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s-d,SSd)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脑胶质瘤Μ251细胞株,加入终浓度分别为0、5、10、20μg/m L的SSd,采用CCK-8法检测Μ251细胞的增殖率,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改变,RT-PCR法检测细胞CDKN1B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CDKN1B siRNA复原转染实验,以10μg/m L的SSd为对照,检测CDKN1B在SSd影响胶质瘤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中的作用。结果:SSd可抑制脑胶质瘤Μ251细胞的增殖水平,且随SSd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同时SSd阻滞细胞周期在G0/G1期,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CDKN1B siRNA能明显促进胶质瘤的增殖,CDKN1B表达下调能明显恢复SSd抑制的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同时能恢复SSd阻滞的胶质瘤细胞周期,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水平。结论:柴胡皂甙d能够通过抑制增殖并促进凋亡对人脑胶质瘤Μ251细胞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DKN1B的表达有关。

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下载:25 浏览:416

尚金星 《肿瘤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胶质瘤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采取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每组各55例。以治疗有效率、认知功能、神经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实验组治疗后显低(P<0.05)。两组神经肽水平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下载:15 浏览:174

尚金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脑胶质瘤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采取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每组各55例。以治疗有效率、认知功能、神经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实验组治疗后显低(P<0.05)。两组神经肽水平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除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载:14 浏览:166

尚金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本次研究目的为探讨显微镜下全切与次全切除术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2年3月,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例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共计100例,其中接受显微镜下全切术与次全切术患者有50例(观察组),传统开颅手术有50例(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并通过神经学和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对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下载:14 浏览:175

尚金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传统开颅手术(对照组),另50例实施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NIHSS、KPS评分、TNF-α、AVP、β-EP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治疗,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Th1、Th2、Th17的影响 下载:19 浏览:216

尚金星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 研究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及Th1、Th2、Th17的影响 方法 采用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18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两组进行治疗后对比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Th1、Th2、Th17数据的具体情况 结果 研究组进行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后其精氨酸升压素、β-内啡肽对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NHISS 评分、GCS 评分以及 ADL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h1、Th2、Th17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脑胶质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调节免疫细胞因子Th1、Th2、Th17水平,提升患者术后意识水平恢复以及生活能力,减轻对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对脑胶质瘤患者临床治疗具有较高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在脑胶质瘤术后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182 浏览:2054

​王娇 马倩 《现代康复医学》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在脑胶质瘤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胶质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持续脑电图监测和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的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术后癫痫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术后癫痫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基本相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实现患者癫痫症状的控制,降低患者癫痫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化疗肿瘤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下载:287 浏览:3167

扈及雷 《肿瘤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分析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化疗肿瘤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胶质瘤复发患者进行研究,均在黄荧光下再手术,观察手术效果,分析患者两次手术的肿瘤体积、Nesin/CD133的阳性、KPS分值以及再手术的生存期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大部分切除9例,术后半年的生存率是95.00%,1年的生存率是82.50%,2年的生存率是45.00%;再手术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首次手术,再手术的Nesin/CD133的阳性与及KPS分值均明显高于首次手术,术前的KPS得分高于70分、肿瘤体积低于50cm3、全切除以及两次手术间隔1年以上患者再次手术的生存期明显更高(P<0.05)。结论:脑胶质瘤复发患者再手术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生存期,同时生存期受到肿瘤体积、术前KPS得分、切除方式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在脑胶质瘤术后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81 浏览:2538

王娟 李淑萍 《国际护理学》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在脑胶质瘤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脑电图检测的方法,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对比,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中,癫痫发作率为2(4.00%),护理总满意度为49(98.00%),护理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46.51±4.42,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62.31±7.35。实验组患者癫痫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和护理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持续脑电图监测在脑胶质瘤术后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降低患者早期癫痫的发生率,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提升,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后Barthel指数,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