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下载:84 浏览:500

​顾宝东 王利 吴常征 杜青 孙娜 李鑫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NICE)早期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的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26例,记录其发病时一般临床资料和hs-CRP水平,随访30 d。采用Cox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别探讨hs-CRP水平与NICE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用ROC分析hs-CRP对NICE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hs-CRP低风险组(<1.0 mg/L)相比,中等风险组(1.0~3.0 mg/L)复发风险为其1.181倍(95%CI:0.456~3.061),高风险组(≥3.0 mg/L)为其4.238倍(95%CI:1.667~10.706)。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低风险组相比,中等风险组复发风险为其1.080倍(95%CI:0.403~2.894),高风险组为其4.776倍(95%CI:1.561~14.615)。hs-CRP水平与NICE复发风险呈正相关(P<0.05)。hs-CRP、ABCD2评分、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NIC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95%CI:0.520~0.780)、0.696(95%CI:0.575~0.817)、0.739(95%CI:0.620~0.859),联合预测的AUC值最大。结论 hs-CRP是NICE复发的预测因子,与ABCD2评分结合后能改善对NICE早期复发的预测能力。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518

​王建 曹树刚 张文婷 王嵘峰 夏明武 徐文安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2例行头颅MR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Fazekas评分量表将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96例,重度组69例。收集3组患者包括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三酰甘油、肌酐等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69,P=0.04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71,P=0.000)。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独立相关。

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84 浏览:501

​张军艳1 樊玉香2 栗延伟1 朱红灿3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GLP-1组和p38MAPK抑制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GLP-1组和p38MAPK抑制剂组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及再灌注建立脑I/R损伤模型,GLP-1组给予利拉鲁肽(70μg/kg)、p38MAPK抑制剂组给予p38MAPK抑制剂SB202190(10μmol/L、5μl)干预。比较四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水迷宫行为参数及梗死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细胞因子、p38MAPK通路分子的差异。结果与模型组比较,GLP-1组和p38MAPK抑制剂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梗死脑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TNF-α、IL-1β、IL-6、p-p38水平显著减少,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明显增加(均P <0. 05),p-ERK1/2、p-JNK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梗死脑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及MDA、ROS、TNF-α、IL-1β、IL-6、p-p38水平明显增高,SOD、GPx水平明显减少(均P <0. 05),p-ERK1/2、p-JNK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GLP-1能够通过抑制p38介导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大鼠脑I/R损伤。

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494

​晏美娟 韩献军 何清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辛醇干预组,每组18只。后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中辛醇干预组于缺血前30 min以5 mmol/kg剂量腹腔注射辛醇溶液(5%辛醇溶于5%DMSO溶液),DMSO溶剂对照组注射等量5%DMSO溶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 h后,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灶体积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总体及磷酸化(p)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辛醇干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灶体积百分比[(1.583±0.651)分、78.363%±0.672%、24.34%±0.19%]及p-ERK1/2、p-JNK、p-p38蛋白的表达水平(0.201±0.009、0.211±0.011、0.191±0.009)较生理盐水对照组[(2.351±0.732)分、80.893%±0.734%、32.28%±0.24%、0.393±0.021、0.304±0.021、0.316±0.025]、DMSO溶剂对照组[(2.344±0.743)分、80.873%±0.831%、32.26%±0.21%、0.389±0.019、0.311±0.022、0.309±0.021]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APK信号通路有关。

人尿激肽原酶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84 浏览:507

​王耀伍 张宏义 尹春丽 贾叶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人尿激肽原酶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尿激肽原酶组、LY294002组,每组20只。后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组和人尿激肽原酶组于再灌注后3 h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或人尿激肽原酶1.0 mL/kg;LY294002组在脑缺血前应用立体定向注射仪于侧脑室注射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 10 nmol,于再灌注后3 h经尾静脉注射人尿激肽原酶1.0 mL/kg。再灌注24 h后,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灶体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磷酸化(p)-Akt、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尿激肽原酶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低,梗死灶体积明显减小,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人尿激肽原酶组比较,LY294002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梗死灶体积明显增加,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可通过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p-Akt的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艾地苯醌改善全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及其对海马神经元蛋白表达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503

钱旭东1 王东1 徐倩倩1 李国芸2 王红梅1 张晓璇1 马征1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全脑缺血(TC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海马神经元的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艾地苯醌低剂量组、艾地苯醌高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同时将尼莫地平组作为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模型,艾地苯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以10 mg/kg、3 mg/kg灌服艾地苯醌,对照组以10 mg/kg灌服尼莫地平,给药30 d后,检测各组大鼠水迷宫法行为学、海马组织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探索能力下降(P <0.05),在原平台停留时间、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 <0.05),逃避潜伏期显著增长(P <0.05),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和Tr KB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 <0.05)。与模型组比较,艾地苯醌高、低剂量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探索能力明显改善(P <0.05),在原平台停留时间显著延长(P <0.05),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 <0.05),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5),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及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均P <0.05)。结论艾地苯醌可提高脑海马神经元BDNF及TrkB表达,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可保护脑海马神经元,改善TCI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294

孙琛琛1 方晓磊1 杨惠民2 刘福生1 刘陟1 崔瑞刚1 吴笛1 刘重琪2 李中康2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缺血损伤大鼠hs-CRP、Lp-PLA2炎症因子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20 mg/(kg·d)]、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40 mg/(kg·d)]、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60 mg/(kg·d)]及尼莫地平组[15mg/(kg·d)];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在缺血2 h后,拔出线栓实施24 h再灌注,再灌注术后14 d造模成功大鼠灌胃给药,每天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溶液。观察各组hs-CRP、Lp-PLA2的含量变化及脑梗死体积的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调脂通脉解毒方各组大鼠脑组织hs-CRP、Lp-PLA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解毒方各组、尼莫地平组hs-CRP、Lp-PLA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脑梗死情况,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方高、中、低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均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情况,其中以高剂量组最优。结论:调脂通脉解毒方能显著降低hs-CRP、Lp-... 更多

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3

​李振均 刘文超 段传志 张炘 李西锋 曾文贤 张剑波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及培养大鼠BMSCs。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BMSCs治疗组,每组12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模型制备后21 d时,对脑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对BMSCs治疗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 BMSCs悬液(含3×10~6个BMSCs)。于治疗后14、28d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缺血灶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ogo-A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治疗后14、28d时,与脑缺血组比较,BMSCs治疗组的mNSS评分均明显下降(14 d:7.50±0.55vs.6.17±0.75;28 d:7.33±0.52vs.5.67±0.82),缺血灶体积均明显减小(14 d:31.38%±1.02%vs.26.32%±1.19%;28 d:27.71%±0.55%vs.21.68%±1.09%),Nogo-A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14d:39.33%±2.08%vs.33.67%±2.52%;28d:30.33%±0.58%vs.25.67%±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BMSCs治疗组细胞受损较脑缺血组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明显减少。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且其治疗作用与调节Nogo-A的表达有关。

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02

​何鹤 黄国志 曾庆 林依秋 林鸿新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自噬是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及其对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参照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1组(n=9)及模型1组(n=33),模型1组又依据再灌注后取材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72 h亚组,每亚组6只。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空白1组(n=3)及模型1组再灌注后24 h亚组(n=3)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及自噬体形成,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n=6)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2)将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2组、模型2组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于MCAO术前60 min通过立体定位技术侧脑室注射3-MA 10μL(600 nmol)],每组6只。应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于术后1 d、3 d、5 d、7 d时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术后7 d时海马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模型1组再灌注后24h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可清晰地观察到自噬体形成,呈多层膜状结构。与空白1组比较,模型1组各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Ⅰ比值(除72h亚组外)及Beclin-1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1组再灌注后24h亚组比较,其他亚组LC3-Ⅱ/Ⅰ比值及Beclin-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2组比较,3-MA组大鼠术后3 d、5 d、7 d时的m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3-MA组较模型2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14.00±2.10)/视野vs.(37.83±2.64)/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而抑制其激活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联合DWI在急性脑缺血病变中的应用 下载:52 浏览:478

庞坚信1 季文斌1 杨艳1 李杨飞1 王冬女1 樊树峰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pc ASL)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缺血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常规MRI、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3D-pc ASL序列检查;分别测量DWI高信号缺血区域与对侧镜像层面的脑血流量(CBF)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CBF和ADC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BF及ADC两个参数对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患侧区DWI信号增高,ADC值较镜像健侧降低,患侧平均ADC值为(0. 55±0. 12)×10-3mm2/s,镜像健侧区域平均ADC值为(0. 87±0. 16)×10-3mm2/s(P <0. 05);患侧区ASL灌注减低,CBF值较镜像健侧降低,患侧平均CBF值为(9. 96±13. 56) ml/100g·min,镜像健侧区域平均CBF值为(28. 80±18. 71) ml/100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BF及ADC呈统计学正相关(r=0. 26,P <0. 05)。ROC曲线显示,联合CBF及ADC值两个参数对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98. 10%,特异度=85. 20%,曲线下面积=0. 98)。结论 3D-pc ASL联合DWI扫描有利于提高对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中药有效成分及配伍抗缺血性脑损伤诱导的神经血管单元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81 浏览:472

韦克克 张琛 王雅婷 朱慧渊 《中国中医药》 2019年2期

摘要: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病理现象,是包含了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胶质细胞损伤、血管损伤等的综合体。随着神经血管单元(NVU)概念的提出,CIRI在临床治疗和试验研究上也从单一结构走过渡到了整体。旨在对以往文献的整理、分类、汇总、归纳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对中药有效成分在CIRI引起的NVU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吸取以往研究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Bag-1表达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503

​廖亮英1蔡光先2周赛男2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凋亡相关基因Bag-1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后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级,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分别于移植后7 d、14 d、28 d观察神经功能评分,采用补阳还五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予以干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基因Bag-1。结果:单纯移植组、移植加中药组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Bag-1蛋白表达上升显著,在各时间点(7 d、14 d、28 d)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模型加移植加补阳还五汤超微饮片组促进神经功能积分的恢复及上调Bag-1蛋白表达作用优于模型加移植加补阳还五汤传统饮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上调Bag-1蛋白表达,且超微饮片组的作用较传统饮片组更加显著。

神经介入治疗在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的治疗价值评价 下载:13 浏览:166

张金龙 强曼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研究神经介入治疗在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的治疗价值以及其评价。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8例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对象,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治疗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主要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天,以及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次,1次/天,两者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神经介入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符合国际标准的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取神经介入配合传统药物治疗,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且神经缺损以及日后并发症改善效果良好,降低颈动脉再次狭窄的发生率,对患者日后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3D-ASL技术联合MRA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价值分析 下载:419 浏览:3294

董战军 《诊断医学》 2021年3期

摘要:
目的:研讨3D-ASL技术联合MRA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9-1~2020-1我院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由于开展的诊断方式不同,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30例小组,A组:应用MRA诊断;B组:应用3D-ASL诊断;C组:MRA联合3D-ASL诊断;观察3D-ASL与MRA以及联合诊断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诊断准确率,并应用3D-ASL测量患者健侧与患侧的灌注脑血流量值。结果:A组诊断准确率46.46%,B组诊断准确率63.33%,C组诊断准确率80.00%,相互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实施3D-ASL技术诊断,健侧灌注脑血流量值(45.02±7.87)ml/100g.min明显高于患侧(25.67±5.42)ml/100g.min,相互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3D-ASL与MRA诊断可获得较多的疾病信息,进而提升疾病诊断准确率,若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更可提升诊断效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