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渤海莱州湾硬骨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及演变 下载:77 浏览:485

卞晓东1,2 万瑞景1 金显仕1,2 单秀娟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2期

摘要:
莱州湾作为黄渤海众多渔业生物关键栖息地,其鱼类早期发生量和补充量直接影响渤海乃至黄海渔业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实验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并结合补充调查,构建莱州湾鱼卵、仔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阐述近40年来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处在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 (2010—2019,以下同此表示)初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均又呈现一定程度回升。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由1980s的44种,1990s前期的34种、后期的40种,2000s的35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4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38种。当前鱼卵种数仅为1980s的60%左右,资源丰度不足彼时三分之一;仔稚鱼种数为1980s的四分之三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90%。生命周期短、性成熟早、处于食物链低端的中上层和底层小型鱼类为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的主体成分。长期变化,相同季节优势种种类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栖息类型、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这些变化均由一系列复杂并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与鱼类早期资源每个物种数量动态相互作用驱动,是捕捞和环境双重压力下导致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莱州湾地区滨海黄土研究 下载:81 浏览:459

徐建国 张涛 徐华 张卓 祁晓凡 纪汶龙 《海洋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莱州湾地区是山东半岛黄土的主要分布区,该区黄土按形成时代 、岩性岩相的不同分为羊栏河组 、大站组,分属于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沉积相分别为风积相和冲洪积相,其中大站组黄土的形成和分布与晚更新世古气候 、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莱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结构 、岩相和第四纪测年资料的分析,可知大站组黄土垂向上分为上 、下两段,分别形成于末次冰期的海洋氧同位素MIS2和MIS3b阶段.大站组黄土上段垂向上位于第Ⅰ,Ⅱ 海侵层之间,分布面积较小,主要位于研究区南部黄土埠分布区;下段垂向上位于第 Ⅱ 海侵层的两个海相层之间,分布面积较大,地表未见露头.在岩性上,大站组黄土上 、下段在粒度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在沉积时间上的较大差距.对不同地貌区大站组黄土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对比,发现莱州湾南岸平原区黄土颗粒明显较莱州湾东岸丘陵区黄土粗,显示出两者在沉积方式上的不同,前者主要是以地面跳跃或风沙吹扬的方式堆积形成,后者则主要是以在空气中悬浮搬运的方式堆积而成.最后对研究区黄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大站组黄土的空间分布 、岩性 、微体古生物特征均表明,黄土的物源为渤海陆架古海床干燥的晚更新世晚期海相沉积土,属于风成堆积物.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