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构建的基本逻辑与行动方案——基于共建共治共享视角 下载:57 浏览:310

王妍 唐滢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愈加呈现复杂性与多变性样态,传统的一元垂直监管模式不断受到质疑与挑战,唯寻求多元主体间的耦合与内聚才能缓解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内卷化"困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所蕴含的独特理念属性与概念框架为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引与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创新建构一套融合监管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等多元主体的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可切实回应当前食品安全治理困境,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指导下对食品安全治理的有益探索。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新左派学生运动前行动主义者形象的重塑 下载:57 浏览:332

谢文玉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新闻是公众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国被视为与美国政府三个权力部门平起平坐的"第四种力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美国主流新闻媒体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学生运动前行动者主义者重新拥抱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美国体制的形象,在有意无意中体现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体现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体认知的强大塑造力。

以行动研究法构建高职设计类课程学习评价方案的实践 下载:26 浏览:312

胡晓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摘要:
在深入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选取平面设计类课程"矢量图形设计制作"为具体课程对象,在2016-2019年进行了改善设计类课程学习评价的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通过前后三轮的确认问题、修正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结果评价与优化的教改实践和理论反思,层层深入不断改善,形成了学生、教师、行业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手段信息化的设计类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从黑格尔的“Handlung”到马克思的“Praxis”——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的两个主题词及其演替 下载:54 浏览:391

王兴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通过主题词研究法,黑格尔的"Handlung"与马克思的"Praxis"之间的演替过程能够得到清楚呈现。"Handlung"在黑格尔客观精神理论中被主题化,它在道德领域指道德意志或主观意志的外显,在伦理领域则既包括市民社会中具有特殊性和中介性的劳动,也包括政治国家中具有普遍性的政治行动。"Praxis"一开始被马克思主题化为理论的现实化和世界化,后来它尤其被理解为一般劳动和革命。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中"Handlung"向"Praxis"的演替背后是时代和时代精神的变化。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出社会化劳动生产的巨大威力,它支配着包括道德行动和政治行动在内的一切方面,同时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革命。

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下载:49 浏览:374

谢晓霞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孩子"形象既是文学家鲁迅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家鲁迅自我隐喻的一个符号。孩子形象将鲁迅小说中的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孩子"由能救的"孩子"到不能救的民众的变化中,鲁迅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绝望,并将此上升到存在主义意义上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本体性思考。然而,鲁迅并没有至于绝望,他以写作完成对绝望的反抗和自我精神救赎的同时,也走向了行动,从而诞生了鲁迅式的行动哲学。

偶然性与历史的行动者——基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解读 下载:69 浏览:477

方珏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无论是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究竟是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论,抑或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论争,都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理解都与马克思哲学在面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这样一个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理论难题时的理论态度相关。本文回溯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偶然性概念的厘清与改造,指出马克思哲学与一种非决定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并指明这一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

“结构与行动”视域下的科学哲学 下载:45 浏览:420

刘鹏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只要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项事业,那么"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逻辑实证主义、库恩、社会建构主义是结构阵营的主要代表,他们分别采用逻辑、范式、社会等结构性概念消解了科学家行动的认识论自由;而拉图尔、皮克林、哈金等则通过强调个体行动者的作用,在对地方性与普遍性之关系进行辩证理解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种新的科学实践哲学。基于科学观的转变,哲学家们呼吁一种"反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重塑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

践行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治理:价值内涵、实践场域和行动取向 下载:42 浏览:374

颜玉凡1 叶南客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在公共文化治理中践行文化自信。这种系统治理以文化治理理念的变迁演进和建构价值理念自信为国家制度场域,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建构文化生活自信为文化生活场域,以重塑文化产业的公共精神和建构文化生产自信为文化生产场域。它需要在文化行政中坚持意识形态引领,发挥公共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治理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围绕居民文化诉求,通过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来展开文化生活治理;在文化生产中秉持公共价值关怀,发挥文化生产治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并在多层面协同治理中合理定位参与主体的主要角色,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共治。这种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建构性功能,能够不断巩固文化自信。

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调节效应 下载:47 浏览:345

冯墨女1,2 刘晓明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影响。采用3(情绪体验:中性、积极、消极)×2(行动控制风格:行动导向、状态导向)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延迟匹配记忆任务实验。研究发现,中性与积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结果差异显著,行动导向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决策理由、行动和后果对决策后悔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241

范宜波1 吴晓静2 刘志雅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决策理由(合理与不合理)、行动(做与不做)和后果(严重与轻微)对决策后悔的影响,以2×2×2被试内设计,设置8个决策情境进行实验。结果:不合理决策的后悔体验比合理决策更高,严重的后果导致的后悔比轻微的后果更高,行动无主效应,但在后果轻微,理由不正当条件下,行动也就是"做"导致更多的后悔情绪。结论:决策理由的合理性与后果的严重性是影响决策后悔的重要因素;只有理由不正当且后果轻微时,才存在"做效应"。

新主流电视剧的成功之道——评电视剧《破冰行动》 下载:69 浏览:385

于汐 《当代艺术》 2020年2期

摘要:
破冰行动》是近年新主流电视剧的典型代表。它改编自真实的缉毒案件,在直面公安系统中出现的腐败等问题的同时,又坚定了邪不压正的信念,表达了国家对贩毒行为的"零容忍"的态度。《破冰行动》在叙事上借鉴了美剧"纵横字谜"式的叙事方式,悬念营造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剧情和观众的互动;在传播上,作为首部分别在电视和网络播放不同的剪辑版本的国产剧,开创了国产剧网台差异化布局营销的先河。

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缝合:新主旋律大片的意识形态策略——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例 下载:49 浏览:482

峻冰杨伊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主旋律电影是国产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以往不少主旋律电影因简单化的宣教和主流价值观的生硬传达而日渐边缘化。近年来,基于市场选择的压力和观众娱乐的需求,新主旋律电影终于在类型化的实践中实现了有益转型:《战狼2》《红海行动》等燃爆电影市场、成功进行类型融合的新主旋律大片创造了市场与口碑的佳绩。本质层面上,新主旋律大片是以类型化、商业化的方式将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了有效缝合;其电影形式不仅巧妙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使观影者的自我欲望与集体想象达成双重建构。

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下载:72 浏览:461

杭正芳1,2 徐波3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基于原始文献和实地调研资料研究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的内容、优化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循环型社会制度体系,推行一系列经济手段,制定科学、严谨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并持续、有效地执行,是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的核心内容。提高循环的质量并着手建立国际物质循环系统,以小型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为样本推进静脉市场的正规化实现产业成熟,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的指标群范围扩展至整个环境、经济、社会层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整合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日本循环型社会路径的完善、深化和创新,日本的上述经验对于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中国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具有启示作用。

镇江市古运河“一河一策”行动计划编制研究 下载:51 浏览:319

孙峰1 刘朗2 肖甜甜1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为增强河长制工作推进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一河一策"行动计划。本文通过调查镇江市古运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了治理、管理、保护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河道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治理和防洪安全提升等方面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明确了责任主体,为开展古运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当前猪病流行动态与防控对策 下载:410 浏览:419

石廷乐 《当代畜牧兽医》 2018年7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也日渐提高。当前全国各地猪场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在养殖的过程当中,对于猪病的控制和防治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是当前猪病流行动态以及其防控的对策。首先要对于猪病流行的动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要做好综合防控的措施,希望能够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的启示。

从战略到行动: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探索——以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 下载:82 浏览:464

曹靖1 张敏2 魏宗财3 莫海彤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摘要: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小城镇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内容、深度与编制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应基于既有的规划体系,结合本地特色与实际诉求,因地制宜地出台规划编制导则,从全国层面来看可能仍需要一些共性的规划路径。基于剖析传统乡镇规划存在的局限,以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城镇的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摒弃终极蓝图式的传统规划思路,探索涵盖战略规划、乡镇总规、总体城市设计与行动规划在内的"四阶段"规划路径,以期完善从战略到行动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逐步实现"特色"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愿景,为国内其他特色小城镇的规划提供思路的参考。

基于特色风貌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评价体系研究——以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例 下载:63 浏览:364

吴一洲1,2 章天成1 陈前虎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构建系统科学的整治评价体系是保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绩效的基础。本文从特色风貌视角探究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绩效,引入城市意象理论,结合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从节点、标志物、道路、边界和区域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浙江省10个典型的小城镇整治项目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在营造地域特色的入口景观和特色标志物,整治优化道路系统和区域风貌方面改善绩效显著,但边界的构造维护方面相对较弱。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提出小城镇环境整治优化策略:小城镇特色风貌构建应深入挖掘自然与人文特色,并进行空间化、具象化和故事化;综合多维度评估小镇发展条件,力求整治定位特色化、精准化;特色风貌构建要融入产业内涵,经济特色显化于空间景观形态;整治行动量力而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科学把握整治力度和效果。

浙江省驻镇规划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72 浏览:398

施云平1,2 李双贵3,4 刘婷3,5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6期

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对驻镇规划师、驻村规划师制度进行了广泛探索,这是对我国目前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浙江省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了自下而上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驻镇规划师制度的创新,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驻镇规划师制度产生背景分析及明晰驻镇规划师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浙江省驻镇规划师"自下而上立足乡镇、制度规范全域覆盖、因地制宜保障有力、提供平台关心成长"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目前该制度存在的制度建设区域不平衡、规划师参与度不高、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行动计划下的小城镇历史风貌营建策略——以金华市佛堂镇环境综合整治为例 下载:65 浏览:364

茅路飞1,2 徐杰1,2 杨建军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5期

摘要:
政府行动计划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动力量,在我国的城镇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规模不大的小城镇,政府行动计划往往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小城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型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审慎对待其历史风貌的营建和对历史地段的改造。本文探讨了政府行动计划下城镇建设的典型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在城镇历史风貌营建中可能存在的短板,提出了行动计划下历史风貌保留与营建的核心策略——扎根地域、划立边界、明确重点,并以浙江省金华市佛堂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案例,介绍其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采取的具体策略。

中美两国全球气候治理行动模式的对比分析 下载:84 浏览:436

雷丹婧1 高翔2 王灿1 《能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全球气候治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国际法体系之外,陆续涉及到其他多边合作机制。这些机制与国际法体系互为补充,也相互挑战,共同构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复合体。中美两国作为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在气候机制复合体下的各种机制中都发挥了重要但有区别的作用。美国非连续的气候政策背后有一条不变的原则,即要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国的政策相对连续,且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主要采取主导的模式,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有正有负;中国主要是示范式引导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对全球气候行动起到了正面推动的贡献者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为深入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坚持公约的唯一合法性;寻求有利于公约推进的新机制;增强提出新议题的能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