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四苯乙烯衍生物与大环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聚集诱导发光 下载:59 浏览:421

李亚雯 敖宛彤 金慧琳 曹利平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化合物的发展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有机分子发色团在高浓度、固态或者薄膜等形式的聚集状态下荧光猝灭的问题,而且扩展了有机发色团在荧光探针、传感器以及细胞成像等方面的应用。其中,四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典型化合物已被广泛应用在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受此启发,超分子化学家也将这类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四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到超分子化学的领域,特别是利用大环主体与四苯乙烯客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有效地限制了荧光客体分子的分子内转动或运动,增强了这类超分子体系的发光强度,并为其在刺激响应性传感器、智能探针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涉及四苯乙烯衍生物与大环主体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形成聚集诱导发光超分子体系的发展,并按照大环主体进行分类简要介绍其应用。

含辣素衍生结构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合成、抑菌与抑藻性能 下载:87 浏览:480

张晓春 于良民 姜晓辉 《新材料》 2018年7期

摘要:
以取代芳烃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四种含辣素衍生结构单体:4-羟基-2-甲基-5-甲硫基苄基丙烯酰胺(A)、2-羟基-4-丙烯酰胺甲基-5-甲硫基-6-甲基苄基丙烯酰胺(B)、3-丙烯酰胺甲基-2-羟基苯甲酰胺(C)和1-丙烯酰胺甲基-2-萘酚(D),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氢谱(1 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D对两种受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最高,最小抑菌浓度均可达到0.187 5mg/mL,且D对两种受试藻(三角褐指藻和新月菱形藻)的抑制活性也最高。以四种化合物为功能单体合成出树脂,树脂对受试藻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含化合物D的树脂的抑制活性最高,72h后抑制率均可达到50%以上。

有机催化丙二酸酯与β-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下载:11 浏览:136

王黎明 李冉彤 吴淑宝 金瑛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0期

摘要:
将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用于催化丙二酸酯和β-硝基芳基乙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考察溶剂、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对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催化条件为5 mol%催化剂1e,甲苯为溶剂,0℃反应。得到了86~93%的化学产率和最高达99%ee的对映选择性。

水相中微波辅助合成喹唑啉-4(3H)-酮类衍生物的研究 下载:42 浏览:438

李震1 刘圣亚2 李飞1 孔迎春1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6期

摘要:
开展了2-卤代苯甲酰胺与腈类化合物反应生成喹唑啉-4(3H)-酮类衍生物的微波辅助合成研究。结果表明:在微波辅助条件下,生成的喹唑啉-4(3H)-酮类衍生物的速率均较常规加热条件下增大,并且2-碘代苯甲酰胺比2-溴苯甲酰胺活性更高。一系列的喹唑啉-4(3H)-酮衍生物被高效地合成出来,最高产率达到89%。

纳米载体包载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用于光动力抗癌的研究进展 下载:34 浏览:368

卢小鸾1 张荣1 杨培昕1 彭黔荣2 汤陆扬1 杨敏1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5期

摘要:
锌酞菁(ZnPc)是一种高效的第二代光敏剂,具有良好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可用于癌症的光动力治疗(PDT)。然而,由于共轭分子间的π-π作用力,锌酞菁溶解性差、结晶趋势强,阻碍了其直接用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大量纳米载体被研究开发。本文旨在对近五年纳米载体包载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用于光动力抗癌的研究进行综述,根据其与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分为基于聚离子复合的纳米载体、基于物理包封以及化学键合的纳米载体。

硫脲及其席夫碱衍生物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35 浏览:378

石治川 赵志刚 刘兴利 李晖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2期

摘要:
硫脲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良好的理化性能以及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材料、医药、农药和配位催化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而其合成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微波合成、超声波合成、无溶剂合成、离子液合成、相转移催化合成等一系列高效、绿色的合成方法在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综述了硫脲和席夫碱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新型β-环糊精衍生物/硅基杂化手性固定相制备及评价 下载:36 浏览:389

李英杰 靳志向 秦世丽 高立娣 李雪 唐艺旻 林肖同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期

摘要:
以脲氨基-β-环糊精硅基衍生物为手性单体,1,2-二(三乙氧基硅烷)乙烷(BTEE)为硅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脲氨基β-环糊精衍生物/硅基手性杂化材料(β-CD/PMOs)。以其为手性固定相制备一种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通过IR和SEM对固定相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固定相成功键合在毛细管内,并保留了固定相原有的球形结构。以硫脲为标记物,测得平均柱效在11698.4 plates/m以上,日内、日间及柱间柱效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7)均≤1.31%,且成功拆分D,L-组氨酸,达到基线分离。可见,该开管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手性拆分能力。

链烷烃类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脂溶性 下载:43 浏览:458

彭德乾1 白丽丽1 陈训1 王颖1 付艳1 王灿红2 林连波3 李娟1 刘辰鹏1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12期

摘要:
白杨素为一种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药理作用广泛,但其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为了提高白杨素的溶解性,本文通过酯化反应,在白杨素骨架上引入链烷烃,合成了链烷烃类白杨素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MS-EI进行结构表征和测定,得到乙酸-7-O-白杨素酯(1)、正丁酸-7-O-白杨素酯(2)、正己酸-7-O-白杨素酯(3)、正辛酸-7-O-白杨素酯(4)和正癸酸-7-O-白杨素酯(5)。通过观察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在氯仿中的溶解情况,检测它们的脂溶性,实验结果发现,白杨素衍生物的脂溶性明显大于白杨素本身。

钯催化的三元级联反应合成3-烯基-2-氨基喹啉及其衍生物 下载:36 浏览:392

刘英1 曹康平2 詹维3 孙建4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了一种三元级联反应合成3-烯基-2-氨基喹啉及其衍生物的方法。以二溴代苯胺、叔丁基异氰酸酯和丙烯酸酯为起始原料,在钯催化下,130℃下反应8~12h,合成3-烯基-2-氨基喹啉及其衍生物,均获得较好的收率。并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通过NMR谱学进行结构表征。

四甲基吡嗪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载:41 浏览:434

谢国权 梁昕彤 张文先 罗国林 廖冉欣 张翕 张超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以四甲基吡嗪、2,4-二氯-5-硝基嘧啶和取代苯硼酸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合成了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苯基)-4-((3′,5′,6′-三甲基吡嗪-2′-基)甲氧基)-5-氨基嘧啶衍生物(5a~5d),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MS等方法表征。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使用CCK8试剂盒测定5a~5d对人神经母瘤细胞和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5c和5d对SH-SY5Y、Hep G2细胞均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

D-A卟啉衍生物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下载:25 浏览:269

许丽艳1,2 孙迎凯2 郭生伟1 王晓蓉1,2 王金金2 马志民2 汪彬2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卟啉/四苯并卟啉与蒽醌、噻吩构建的D-A共轭体系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对4个卟啉衍生物几何结构的优化、轨道能级的计算、理论吸收光谱以及磷光波长的模拟,发现噻吩是一种使此体系吸收光谱红移与变宽的有效片段;四苯并卟啉母环为马鞍形结构,因而导致整个共轭体系不再呈现大平面结构;此D-A共轭体系存在温和的电荷转移过程;另外,通过对三线态的模拟,此系列衍生物的理论磷光波长范围位于1000~1200 nm之间。

色酮-2-酰腙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下载:24 浏览:258

曲丽丽1 布仁2 于姝燕2 谭福勇1 王建华2 高继丰2 李汉雄2 宋磊2 许佳绮2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3期

摘要: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芳香醛等为原料,经Claisen缩合,关环,肼解,亲核加成-消除等多步反应合成出16个含酰腙基团的色酮衍生物,并利用1H NMR、13C 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其中5f、5g、5j、5n对SHP-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微波辅助高效合成吡啶并咪唑类衍生物 下载:35 浏览:368

雷杰1,2,3 唐典勇3 徐志刚3 朱槿1,2 陈中祝3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10期

摘要:
本文以2-氨基吡啶和α-溴代苯乙酮类化合物为起始原料,开发了新型吡啶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产率都在90%以上。在该反应中,通过微波辅助的作用,仅需要20分钟,就能完成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同时该合成方法在克级规模的实验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目标产物的收率为91%。

基于苯乙烯吡啶衍生物pH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31 浏览:334

刘艳伟 刘紫玉 赵鹏 高帅 常海涛 丁静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以苯乙烯基吡啶衍生物为荧光团,酚羟基为脱质子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可视化pH值荧光探针。探针表现出强烈的pH依赖性,且伴有溶液颜色的显著变化。此外,探针还显示出良好的光稳定性和抗金属离子干扰能力。pH滴定实验表明该探针的荧光强度在pH 6.00至8.85之间随pH值增大而降低,且线性关系良好。探针的pKa值为7.21,对于细胞内pH值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该探针可广泛用于检测和定量测定生物系统中轻微的pH变化。

天然甲壳质及其衍生物的纳米化和应用领域 下载:94 浏览:521

​​龚葆红 《纳米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甲壳质是自然界唯一自带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天然碱性多糖.自然界每年产量约1010~1011吨.甲壳质具有优良的生物医学特性,应用广泛.该文阐述利用纳米技术成功开发出纳米尺度的甲壳质及衍生物其性能优于一般的甲壳质类.这将为甲壳质类材料在各领域提供更新和更优异的应用特性。

含4,6-二甲氧基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下载:121 浏览:1319

魏如学 《生物技术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存在较好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在农业杀虫、除草、杀菌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随着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研究的日益增多,不同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研究,并强调有机磷集团与其它甲氧基嘧啶的结合。本文围绕含4,6-二甲氧基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有关问题展开分析,具体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法完成,进一步对其生物活性加以测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