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循证护理要点及护理效果评价 下载:84 浏览:374

高红卫 《医学研究前沿》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80例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并分析循证护理要点。结果:观察组干预后GCS评分改善幅度、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清醒,改善预后,并且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在SDF-1/CXCR4趋化下对脑出血大鼠神经损伤恢复的作用 下载:78 浏览:502

​马建华1 李鑫1 戴宜武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移植的脐血源神经干细胞(UCBNSCs)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作用下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1)体外迁移实验中,将UCBNSCs置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在下室中分别加入0、30、60和120 ng/mL浓度的SDF-1。(2)体内实验中,将60只脑出血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CB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造模后2 d分别向2组大鼠颅内移植UCBNSCs悬液10 μL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于移植后1 d、1周、2周对2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移植后2周处死全部大鼠,进行SDF-1、BrdU、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免疫荧光染色;同时采用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检测试剂盒检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体外实验中,UCBNSCs中能够检测到CXCR4的表达;60 ng/mL SDF-1对UCBNSCs迁移作用最大,与其他浓度SDF-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实验中,移植2周后,UCBNSCs组大鼠室管膜下区BrdU标记的细胞数量增多,BrdU/DCX、BrdU/GFAP细胞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BNSCs移植组脑损伤区神经营养因子VEGF阳性细胞数[(88.30±7.21)个/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53.20±4.4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44,P=0.000);UCBNSCs移植组脑损伤区凋亡细胞的数量[(34.30±2.44)个/视野]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1.98)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P=0.001)。移植后2周时UCBNSCs组mNSS评分[(6.40±0.1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P=0.002)。结论 SDF-1/CXCR4可以趋化移植的UCBNSCs到达脑出血损伤区,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发生、VEGF的分泌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听神经瘤的微创治疗策略(附415例分析) 下载:81 浏览:512

​陈立华 徐如祥 李文德 于斌 孙恺 赵浩 张洪钿 杨艺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手术策略,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护率。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415例,术后常规行MRI增强检查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应用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预后。术后3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结果 KPS评分显示患者预后优399例(96.10%),良14例(3.37%),差2例(0.48%);肿瘤直径越大,患者预后优者占比越小。术后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387例(93.25%),次全切除24例(5.78%),部分切除4例(0.96%);肿瘤直径越大,全切除者占比越小。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98例(95.90%),未能保留17例(4.09%),其中12例患者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3个月H-B分级显示Ⅰ~Ⅱ级334例(80.5%),Ⅲ~Ⅳ级76例(18.3%),Ⅴ~Ⅵ级5例(1.2%);肿瘤直径越大,患者H-B分级Ⅰ~Ⅱ级者占比越小。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

行为转变理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干预中的价值分析 下载:133 浏览:1746

李园静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究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应用行为转变理论(TTM)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以2021.05~2023.02为期限,受试对象为80例老年CHD病例,研究时为随机分两组,病例为40例/组,以甲乙作为组名。在护理干预时,甲组应用常规措施,乙组则应用TTM指导。干预前后比对甲乙组病例的遵医行为、心功能、生活质量(SF-36)等变化情况。结果:比对遵医行为,干预后显示为乙组病例各项行为占比均高于甲组病例(P<0.05)。比对心功能,干预后显示为乙组病例6min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水平均高于甲组病例(P<0.05)。比对SF-36评分,干预后显示为乙组病例各因子评分均高于甲组病例(P<0.05)。结论:在护理干预老年CHD患者中应用TTM的价值更高,可对其各项遵医行为和心功能予以显著改善,也可提升其生活方面的质量,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白噪音+非营养性吮吸在肠造口患儿更换造口袋时操作性疼痛的效果研究 下载:52 浏览:581

于滢 李磊 雷娜 刘钢 张英娜 夏俏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探讨白噪音及非营养性吮吸在肠造口患儿更换造口袋时操作性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选取北京某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肠造口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即白噪音+非营养性吮吸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体位安抚,联合组给予白噪音+非营养性吮吸联合干预。在更换造口袋操作前1min、操作开始1min、操作结束后1min使用早产儿疼痛量表(PIPP—R)进行疼痛评分,并比较肠造口患儿啼哭时长及出现痛苦面容时长。结果 观察组患儿操作前1min、操作开始后1min、操作结束后1min的PIPP—R疼痛评分、患儿啼哭时长及发生痛苦面容时长均高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白噪音+非营养性吮吸可有效降低肠造口患儿在更换造口袋时所引起的操作性疼痛,并减少患儿啼哭时长及出现痛苦面容时长,有效避免因患儿哭闹而增加照护者更换造口袋时的困难,并降低因患儿哭闹而导致的肠管脱出等其他并发症。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在治疗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中的对比分析 下载:168 浏览:1958

翟爱然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2期

摘要:
讨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在治疗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中的对比。方法:将我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收治50例行手术治疗的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率等观察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率(4.00%)比对照组(28.00%)低,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安全可靠。

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25 浏览:259

李乔 李玲霞 《医学研究前沿》 2025年5期

摘要:
目的 探究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其化疗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2年08月一2023年08月,截选67例调研对象,均为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按照等量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34)与研究组(n=33);观察、分析研究数据,比较2组化疗疗效、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结果 对比参照组,研究组化疗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护理后SAS、SDS评分更低,QOL-C30评分更高;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更低;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化疗安全性,进一步增强化疗疗效;还能够显著改善和优化患者情绪心态与生活质量,建议推广。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