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图形符号在地铁站台标识的再设计研究——以成都金沙遗址站台导视系统为例 下载:21 浏览:228

周芹宇 董石羽 《中国设计》 2020年8期

摘要:
对成都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图形符号进行再设计研究。利用调研分析法,造型特征因子分析法及形状文法。分析图形符号特点与导视系统的辩证关系,把成都金沙遗址地铁站台导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调研数据提取文化造型因子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特征因子加入形状文法运算进行再设计。得到以成都金沙遗址地铁站台导视牌标识为例的站台导视系统牌再设计方案。文章通过探讨导视系统与图形符号关系,以成都金沙地铁站台的标识设计图形为例,优化成都地域性文化特色在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再设计过程及运用,从标识设计层面探究导视系统中图形符号所传达的地域特色文化信息内容及意义。

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 下载:35 浏览:226

牛艺源 《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靖江王陵遗址公园是以靖江王陵陵墓遗址与公园为一体的大型陵墓公园,记载着明朝这一历史时期藩王的陵墓制度及丧葬民俗文化,承载了该历史地段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脉。文章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以遗址保护为前提,挖掘靖江王陵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针对遗址公园建设内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研究型的设计方案,探寻遗址公园景观规划实施的合理途径。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探索 下载:68 浏览:389

刘凡祯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3期

摘要: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具有唐风佛韵文化主题的遗址公园,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和景观设计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景观设计方面从景观立意、空间布局、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主要景观节点和植物营造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治理之道 下载:67 浏览:358

骆威1 金晓伟2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以往有关良渚古城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古、历史、文化、文物保护等领域,尚未嵌入治理的整体性思维。在"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基层治理难题。从"治理"的维度切入,探索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善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的"五治"路径,进而超越其生成场域,为国内国际其他大遗址保护与发展的区域实践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良渚模式"与"中国方案"。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近代战争遗址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和发展评价——以南口战役遗址为例 下载:31 浏览:321

林津亦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9期

摘要:
近代战争遗址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遗产,拥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当前的开发十分有限。文章建立抗战遗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南口战役遗址为例,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遗址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研究结果对该遗址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得出发展潜力良好的结论,并根据各指标的评价结果针对各方面提出发展建议,总体利用现代旅游模式创新战争旅游设计,从突出主题、明确定位、提升人文体验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新的遗址旅游发展模式。

新疆石城子遗址古代人类活动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365

王通洋1 龚德才2 田小红3 武红旗1 盛建东1 李毓洁1 《土壤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通过对新疆石城子遗址内古土壤和外部农田土壤剖面外观特征以及土壤碳氮磷等养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土壤剖面上含有古人类遗留的侵入体,而农田剖面上则无明显的侵入体。而且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古土壤化学成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土壤盐分、有机碳(SOC)、全磷(TP)和有机磷(OP)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类活动还使土壤中元素含量的比值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有机磷占全磷比例(WOP/WTP)和其他元素含量变化特征说明研究地点在近现代时期为耕作区,而在其他各个历史时期均为居民区。

吉林市市辖区历史遗址分类与特征 下载:59 浏览:449

权睿婷 金石柱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吉林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遗址与文化资源。通过将吉林市4个市辖区历史遗址以保护等级、时代、属性为标准进行分类,总结遗址整体特征,并提出发展建议。市辖区范围内遗址基本沿江分布,国家级与省级遗址数量少但地方特色浓厚,多为大型历史遗址和建筑群。遗址中少数民族特色鲜明,以西团山文化与清代满族文化最为明显,数量最多。市辖区遗址种类较为丰富,但早期的战争与城市建设对遗址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对城址、石刻与古墓葬等遭到严重破坏遗址,应采取针对性保护,确保市辖区范围内遗址的丰富性。

大遗址保护视域下移民安置适应性问题研究——以乾陵大唐丝绸之路风情小镇设计为例 下载:96 浏览:510

刘令贵 陈培强 蒋维乐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以大遗址保护为目的的移民搬迁普遍采取以农为非的策略,即农业人口经过土地流转,易地安置后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当前大多数安置区简单地将城市规划结构,城市街区组团,城市建筑形态应用于安置区的建设中,在具有明显城市化意味的设计语境下衍生出的空间形态,必然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经过与劳动土地的剥离,远离传统农村社会的两度空间,搬迁户在安置区内需要进行生活的重新适应。该文以乾陵大唐小镇项目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高移民对生活环境转变及生产方式转变的适应性。

场景与实物的原真性——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更新设计 下载:98 浏览:517

郭谦 李腾 《中国建筑》 2018年1期

摘要:
历经千年之久仍保有地面遗存的皇家园林——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于2015年进行了新一轮的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结合广州最新的南汉国建筑考古成果,将严谨的史料研究成果,通过工程设计转化,并最终施工落地,还原药洲遗址最为辉煌的南汉国时期建筑实物的原真性。同时在狭小用地的限制下,尽力丰富园林空间序列,扩大园林气息,力图营造南汉国时期的"千亩西湖"的文化场景原真性意向。基于对南汉国时期文化场景与建筑实物两方面的原真性考量,是此次整治工程最核心的设计理念。

西安遗址公园外宣资料英译的生态翻译学浅析 下载:176 浏览:2134

李佳1 赵旭2 《中国文学》 2021年6期

摘要:
陕西西安作为千年古都,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凝聚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来此考察研究。而西安又是遗址公园的聚集地,对遗址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遗址公园外宣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对所搜集的部分资料展开分析研究,以期营造完整独特的生态翻译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实现更好的“三维”转换。不仅实现翻译过程中的译有所为,而且实现更好的文化输出。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911

魏钊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4年7期

摘要:
数字化测绘技术正在革新建筑工程测量的传统方法,其高效、精准的特点使其在各个阶段的应用中展现出巨大优势。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BIM和GPS/GNSS技术作为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协同提升了建筑工程测量的效率和精度。详细分析了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的精度和效率,还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随着智能化、自动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融合,数字化测绘将在建筑工程测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助力实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适宜性、可展示性与可持续性——以昙石山遗址为例 下载:147 浏览:1186

陈蓉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4年5期

摘要:
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并未所有考古遗址皆适宜,需要综合性地对遗址的价值条件、区位、本体进行考虑,充分地探究公园建设的适宜性、可展示性、可持续性等,保障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成效达到预期,使得考古遗址公园得到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昙石山遗址”为例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和作用。

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采矿技术初步研究 下载:211 浏览:2208

吴宇晨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23年11期

摘要:
安徽铜陵与南陵等地处沿江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商周先秦时期三大采矿与冶炼中心之一,近些年来,有关采矿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以铜陵、南陵等地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发展序列将安徽研究地区采矿遗址分为三个时期,其次对安徽研究地区采矿技术进行综合性概括。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