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清末《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中的“国民”议题 下载:86 浏览:485

赖骏楠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在清末变法时期,思想界一度出现"国民程度不足论",亦即主张当时中国国民的智识、道德和法政知识水平,皆不足以支撑近代宪法的运行。"国民程度"议题,也以"共和国民资格"之争这一形态,出现在1905至1907年间梁启超《新民丛报》与革命派《民报》之大论战中。对本次论战双方言论的系统梳理,能够表明双方虽在各具体问题上一度展开激战,但却共享一个思考上的前提,亦即实行近代宪法要以充足的"国民程度"为前提。"国民程度论"所依赖的思维方式主要源自儒家思想,尤其源自心性儒学。该论调一方面意识到政治领域之外的思想文化因素对于宪法运行质量的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相对忽视了政治领域之内诸因素对于宪法运行的直接影响。

风挡上的进阶革命:AR-HUD车载信息系统的界面设计探索 下载:42 浏览:320

徐禕青 《设计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利用AR-HUD可实现的图像信息与实景融合的效果进行界面设计研究,以拓展驾驶员的环境信息感知和优化驾驶注意力资源分配。分析AR-HUD车载交互界面的发展现状,研究并综合驾驶者注意力分配模型和用户心智模型提出未来AR-HUD设计中的信息架构和潜在机会点。AR-HUD的界面设计须尊重驾驶过程中不同级别任务对于信息的需求,并且结合视觉注意力分配的规律来合理适宜得增强相关信息。后续设计中考虑利用服务设计的方法基于场景提供增强的信息类型。

法国革命史学前沿热点问题巡礼——塞尔纳教授2019年末北大讲学述评 下载:32 浏览:216

高毅 马麟贺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法国革命史著名学者、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巴黎第一大学法国革命史研究所所长皮埃尔·塞尔纳教授莅临北大历史系,做了六场有关法国革命史的学术讲座,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前沿学术信息,涉及大革命以来法国"极中派"政治文化的演进、法国革命"动物史"、法国革命中的废奴问题、督政府时期对外战争的影响、大西洋和全球视角下的大革命,以及1789年陈情书所反映的大众革命心态等热点问题,新见迭出,发人深思。

美国革命时期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探析 下载:60 浏览:240

王卿卿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在美国革命时期,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经历了从临时补助到建立补偿机制的过程。英国对其补偿的初衷不仅是因流亡效忠派对英王的忠诚,更多是基于英国的利益需要。因美国拒绝赔偿流亡效忠派、英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及效忠派群体各自为政等原因,使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实际补偿额只达到其期望的1/3。未获得预期补偿的效忠派除少数重返美国外,大部分都参与到英帝国新一轮的殖民活动中。其中,在英属加拿大殖民地的流亡效忠派强烈认同自己的英国臣民身份,忠于英国王室、注重和平与秩序,此温和保守的政治特性已成为加拿大政治传统的一部分。这也与英国对流亡效忠派的补偿举措不无关系。

“三新”视角下以“新零售”推动流通业革命的思考 下载:61 浏览:245

苏燕平 《中国经济》 2018年12期

摘要:
在"新常态"下,我国传统流通业发展面临着内需环境变化、制造业动能转换、电商"异军"崛起等多方冲击,流通革命任务已势在必行。文章基于"三新"("新技术"、"新协同"、"新价值")视角,在深刻认识"新零售"内涵基础上,对以"新零售"推动流通业革命进行了思考。借力"新零售"来推动我国流通业革命,要认识和把握好四大关注点:一是要作为流通渠道模式创新,二是要作为流通业向现代集约转型的突破口,三是要作为我国引领流通业革命的骨干力量,四是要作为治理"流通病"的良药。基于"三新"视角,我国"新零售"的发展,要将用好"新技术"、做好"新协同"和创好"新价值"这三点作为重要的路径导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下载:35 浏览:222

吴伟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报刊对1917年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进行了即时报道。相比之下,对二月革命的报道相对密集且褒扬之声甚强,而对十月革命的报道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报道上的"热""褒"和"冷""贬"的区别,主要在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取向,也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交战双方形成的对峙和彼此的宣传战、心理战的影响,以及中国参战后整体舆论导向的选择;同时也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了解认识的现状有关。

中国报刊即时报道中的1917年俄国革命 下载:56 浏览:343

吴伟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报刊对1917年俄国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进行了即时报道。相比之下,对二月革命的报道相对密集且褒扬之声甚强,而对十月革命的报道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情形。之所以出现报道上的"热""褒"和"冷""贬"的区别,主要在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国情和民众心理取向,也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交战双方形成的对峙和彼此的宣传战、心理战的影响,以及中国参战后整体舆论导向的选择;同时也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了解认识的现状有关。

日本政府对一次北伐的观察与反应 下载:32 浏览:273

王美平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目前,日本对一次北伐的知行及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日本对于一次北伐经历了由"轻视-隐忍"到"重视-出兵"再到"敌视-增兵"并"逼蒋反共"的跌宕演进。币原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经历了由"整体维持"到"内部动摇"再到"实质干涉"的曲折变化,对蒋介石下定决心实施"离俄分共"、发动四一二政变发挥了压死骆驼之"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迫使蒋介石对日妥协创造了客观条件。

从江西护军使、讨袁都督到“止戈和尚”——二次革命中欧阳武的角色变换及背后动因 下载:67 浏览:474

尚小明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欧阳武在民初本是赣督李烈钧手下健将,但反袁态度并不激烈,加之其兄众议院议员欧阳成等在幕后积极活动,因此得以在袁世凯罢免李烈钧后出任江西护军使,并经黎元洪保荐兼代赣督。他一方面暗中表示拥护中央,另一方面公开谋求赣省自保,故他对北军以震慑"乱党"为由入赣,竭力阻止。二次革命在湖口爆发后,欧阳武在袁世凯方面笼络、施压下,一度表示要派兵进攻湖口,但很快他又接受讨袁派推举,出任赣督。随着北军逼近南昌,欧阳武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他以"不忍使南昌为战场"为由弃城而去,并以"止戈和尚"名号入山为僧。为了脱罪,他将自己就任赣督及其后所为一概称之为"被胁",将讨袁派称之为"乱党",从而彻底倒向袁世凯一方,并通过多方活动,最终获得袁世凯特赦。他保住了性命,但丢掉了气节,结果两面皆不讨好。

古为今用——论美国革命中罗马史的发掘和利用 下载:31 浏览:203

赵辛阳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自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以来,欧洲古典文化在新大陆生根发芽,美国的建国者深受其影响,在美国革命时期频频利用古典文化资源来推动独立之进程。其中,古代罗马的历史尤为受到重视。建国者受到循环史观和治权转移等观念的影响,以古代罗马的历史为参照思考当下的局势。在这个过程中,建国者将不列颠视为罗马帝国的化身,自己则声称是高尚的罗马共和价值理念的追随者。建国者利用古代罗马历史合理化革命事业,塑造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影响殖民地居民的情感和观念。并且,罗马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美国日后国族构建的进程。

论墨西哥革命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特征 下载:29 浏览:208

韩琦 刘豪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墨西哥革命小说是一个以1910年墨西哥革命及其后果为研究主题的文学流派。促使该流派形成的因素包括墨西哥大革命及革命后墨西哥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墨西哥开启的文化本土主义运动;墨西哥革命政府对革命小说的引导和推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墨西哥的传播等等。墨西哥革命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突出,对旧制度遗产和大革命成败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将描写对象从上层精英转向了"在底层的人们",体现了民族主义情感和精神,将小说与新闻巧妙地结合,具有自传体和史诗性等。墨西哥革命小说是墨西哥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容之一,与墨西哥文化民族主义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丰富了革命后墨西哥文化革新运动的内涵,推动了墨西哥社会的向前发展。

能源革命背景下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风险因素及策略研究 下载:58 浏览:431

张永胜1,2 牛冲槐1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7期

摘要:
在"能源革命"背景下,探索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风险因素,并从外源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角度对资源、技术、市场和法规政策等4个风险因素加以论述。最后,分别从法规政策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4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策略。

从体制人到革命人:鲁迅与“弃教从文” 下载:52 浏览:408

张洁宇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摘要:
鲁迅1909—1927年连续在教育界任职,1926年离职教育部,1927年从中山大学辞职后再未涉足教界,"弃教从文"可谓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本文结合鲁迅1920年代后期思想和经历,重审"弃教从文"的原因及意义,关注其与"左转"的联系,分析鲁迅对"文"的观念和对"从文"方式的新认识。应该说,正是认识到了现代知识分子阵营的分化,反思了知识分子与体制及权力间的依附关系,并对1927年前后政治环境做出新的观察和判断,鲁迅才做出了"弃教从文"的选择,远离学院、脱离体制,在上海的半租界与商业出版的新环境中坚持做一个独立批判的"革命人"。鲁迅的选择也指向了对于革命与体制之间张力的思考。

钱玄同的思想革命论对章太炎“黜经为史”观的发展 下载:55 浏览:428

王小惠 《中国文学》 2020年9期

摘要:
钱玄同承接清末章太炎"黜经为史"的思路,以历史进化的眼光认识孔子、孔学,批判了康有为等发起的孔教运动。同时他将章氏的"黜经为史"转化为"黜经为史料"。从"史"降为"史料","六经"的纲领地位不复存在。这些成为"史料"的"六经"被钱玄同按不同性质,归属于文史哲等学科,终使经学"土崩瓦解"。钱玄同对"六经"的定义,从内部瓦解孔学,让旧道德、旧伦理丧失立足之基,促进了五四思想革命的生长,可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还值得商榷。

后“大革命”语境下“亭子间文化人”历史考辨 下载:53 浏览:384

吴述桥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1927年,国家已经名义上统一,但国内政治形势复杂。后"大革命"语境对重新认识亭子间文化人而言十分重要。本文从后"大革命"语境出发重新考察,发现他们远远大于左翼文化人的范畴,还包括托派、国民党改组派、第三党等,是中国第三代激进主义者。亭子间文化人承载着大革命余绪,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书业繁荣有直接关系。

“两个口号”论争前夕鲁迅眼中的上海文坛与革命危机 下载:55 浏览:389

付丹宁 《中国文学》 2020年4期

摘要:
关于"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我们习惯于在周扬和胡风的对峙间寻找其位置。然而,鲁迅介入论争,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的。对于他来说,战前的上海文坛代表着革命特别的一种形态:危机中的革命。在左联之外,与傅东华、郑振铎、茅盾等"《文学》社"同人的关系,是鲁迅形成这一判断的重要前提。对此加以钩沉,将使我们得以理解鲁迅最后一年间的种种选择,并把握鲁迅眼中那不会在"联合"中解除的革命危机。

中西认知的“误会”与观念的碰撞——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 下载:67 浏览:353

梁苍泱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英人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发生在"小说界革命"前数年,是晚清小说理论和创作的重要探索。征文要求和作品实绩体现了中西小说观念的碰撞。该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孚期望,重要原因之一是傅氏未在中文启事突出对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的期待,彼时中文阅读圈也尚未形成叙事性为"小说"核心属性的共识。但部分应征作品尝试突破传统小说模式,明确提出"章回小说"概念,成为认识晚清大众小说观念的难得实例。

美国早期反奴隶制活动的演变及其意义(1688—1830) 下载:68 浏览:308

杜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自17世纪末开始,贵格派信徒就从宗教思想出发,抨击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美国革命时期,普遍自由和权利平等的革命意识形态极大地激发了反奴隶制思想的发展。美国建国初期,北部州首次出现了组织化的反奴隶制运动,反奴隶制组织致力于以游说和立法等措施渐进地废除奴隶制。19世纪初,将自由黑人和黑奴移除美国的观念盛行一时,被大多数美国白人视为最具可行性的废奴策略。与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废奴运动相比,美国早期的反奴隶制活动具有明显的"常规政治"的特征,但是其思想和观念仍具有持久的影响。

书籍的革命——尤西比乌斯与册子本的兴起 下载:75 浏览:314

张一博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册子本的发明是书籍史上一次最重要和最持久的革命。册子本作为一种底层发明被上层精英所接受,并在中世纪风行于西欧。作为一次书籍革命,册子本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书籍形式,而且对信息传播、历史书写中的史料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教父尤西比乌斯在册子本的接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尤西比乌斯为例分析册子本被上层社会所接受的原因,并以此进一步分析册子本如何影响了中世纪的历史书写。

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 下载:85 浏览:310

谢俊美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辛亥革命前,张謇发动和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立宪请愿运动,要求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爆发后,顺应民主共和潮流,迅速转向共和,并参加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在南北对立、国家处于分裂的情况下,大力劝导袁世凯归附共和。他亲拟清帝退位诏书,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及新生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政治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