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纳吸棉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中的应用观察 下载:53 浏览:364

王芳芳 刘荣 马剑晴 艾俐 李莉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纳吸棉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En-DC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110例(118只眼)鼻泪管阻塞患者,按术后首次复诊时间分为A、B两组,每组各59只眼。两组手术方式均为En-DCR,术中均使用纳吸棉覆盖泪囊鼻腔吻合口,并填塞鼻腔。A组患者术后2周首次清理鼻腔,B组术后4周首次复诊,之后毎2周复诊1次直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纳吸棉吸收、吻合口通畅及黏膜上皮化情况。结果术后第2周纳吸棉成糊状,易吸除,第4周纳吸棉呈硬壳状,部分已吸收。随访至术后3个月,两组吻合口通畅率及黏膜上皮化完成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吸棉可应用于En-DCR术中吻合口及鼻腔的填压,于术后2周或4周清理鼻腔均可,复诊时间可根据患者吻合口等情况决定,给予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提高手术疗效,保证患者满意度。

安全信息流视域下的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下载:29 浏览:242

黄浪1 吴超2,3 马剑1 《当代管理》 2020年11期

摘要:
为丰富系统事故致因理论体系,并开拓系统安全研究的新视角,构建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模型。首先,论证基于安全信息流构建事故致因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安全信息内涵及其分类、安全信息流内涵及其结构与安全信息力表征等方面论述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再次,论述安全信息流视域下的事故本质,从系统粒度视角划分微观、中观与宏观3层面的事故致因因素,从系统组分视角划分以人为中心的可统一为信息的系统安全因素,并进行交叉融合。最后,构建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模型,解析模型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并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明晰了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机理,可为事故分析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安全信息流视域下的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下载:91 浏览:436

黄浪1 吴超2,3 马剑1 《当代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为丰富系统事故致因理论体系,并开拓系统安全研究的新视角,构建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模型。首先,论证基于安全信息流构建事故致因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安全信息内涵及其分类、安全信息流内涵及其结构与安全信息力表征等方面论述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再次,论述安全信息流视域下的事故本质,从系统粒度视角划分微观、中观与宏观3层面的事故致因因素,从系统组分视角划分以人为中心的可统一为信息的系统安全因素,并进行交叉融合。最后,构建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模型,解析模型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并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明晰了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机理,可为事故分析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安全信息流视域下的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下载:60 浏览:316

黄浪1 吴超2,3 马剑1 《当代管理》 2020年10期

摘要:
为丰富系统事故致因理论体系,并开拓系统安全研究的新视角,构建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模型。首先,论证基于安全信息流构建事故致因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安全信息内涵及其分类、安全信息流内涵及其结构与安全信息力表征等方面论述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再次,论述安全信息流视域下的事故本质,从系统粒度视角划分微观、中观与宏观3层面的事故致因因素,从系统组分视角划分以人为中心的可统一为信息的系统安全因素,并进行交叉融合。最后,构建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模型,解析模型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并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明晰了基于安全信息流的事故致因机理,可为事故分析研究与实践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于电力营销中智能配电网价值与作用的研究 下载:65 浏览:769

马剑义 黄琨 胡世文 《当代市场营销》 2024年11期

摘要:
智能配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营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探讨了智能配电网在电力营销中的价值与作用,分析了其对提高电力系统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影响。通过对智能配电网技术特点的研究,阐述了其在数据采集、负荷管理和故障检测等方面的优势,为电力企业提升营销策略提供了参考。

国有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181 浏览:911

​胡亮 马剑 《当代管理》 2024年5期

摘要:
本文主要以国有企业供应商管理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有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详细总结了几点国有企业供应商管理的解决对策,主要为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做好集中采购、构建新型协作关系,以此来促使供应商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优质供应商资源的顺利获取。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