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施行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研究
任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任翠,. 对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施行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研究[J]. 中国中医药,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67.
摘要:
对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施行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比较干预效果。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可以在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的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脾胃虚寒胃脘痛改良艾灸中医特色护理应用效果
DOI:10.12721/ccn.2023.157067
基金资助:

胃脘痛的临床表现有上腹部近心窝痛等,其中以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多因外邪犯胃、情志失调而引起,其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反酸、消化不良等。在西医中,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为主要表现的腹痛为“胃皖痛”。脾胃虚寒是胃脘痛的一种证型,一般会出现胃脘部疼痛、劳累、受凉、易怒、喜按、食后腹胀等症状[1]。为了提高病人的康复水平,可以采取中医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脾胃虚寒胃脘痛病人实施改良艾灸与中药特色护理的疗效进行了探讨,内容见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的诊断标准;②研究资料完整;③签署知情同意苏;排除标准: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②妊娠期、哺乳期;③过敏体质;④精神病史。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7-75岁,平均(53.27±4.36)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7-76岁,平均(53.49±4.09)岁;两组资料间比对无显著差异(P〉0.05)[2]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护理,口服奥美拉唑等药物同时,对病人进行日常的护理、日常的护理,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口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吃生冷不洁、辛辣、干硬的食品,指导病人保持心情舒畅,调节病人的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运动,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观察组采用改进的艾灸加中药治疗,采用本方自制改良艾灸,采用平卧位、裸露腹部、消毒后用1粒附子理中丸。将艾条放在神阙穴上,以0.5厘米厚、3—4厘米宽的圆形,用艾条在离穴位3 cm的地方进行艾条,每次30分钟,一周六次,持续半个月。(1)情感管理:与五种情绪相结合(恐惧胜过快乐、悲伤胜怒、喜胜忧、怒胜思、思胜恐)、五脏六腑情志理论(喜悲伤、怒伤肝、伤肺、思伤脾、怕伤肾)、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动态评估病人的心态,根据结果进行疏导,如果是“过思”的病人,可以采用激怒疗法,让病人通过愤怒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减轻压力;对“过忧”的人,可以采取情感传染的方法,比如多看一些喜剧节目,或者让他们回忆过去愉快的事情,从而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有“过恐”的病人,可以采取“思解”的方法,比如多讲一些控制好的病人,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以提高他们的治疗顺从。(2)穴位保健:指导病人做一天一到两次的保健操,取坐姿,双手放在膝盖上,把劳宫穴对着鹤顶穴,食指和无名指在内膝眼、外膝眼,持续3-5分钟,然后用右手半握拳头,轻轻地揉捏中脘穴,持续3-5分钟。(3)饮食调理:告诉病人平时多吃一些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温中散寒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喝鲫鱼、生姜汤等,尽量不要吃肥腻、生冷类的食物,饭后可以吃山楂、果脯等。(4)日常护理:告诉病人在早上七点到九点的时候,不要吃冷饮,要多穿衣服,不要把肚皮露出来,不要吹空调,否则会加重胃气。(5)对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对疼痛部位、疼痛时间、伴发症状、病因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果疼痛突然加重、呕吐、黑便、寒战、发热、全腹硬满疼痛、拒按、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要及时向医生汇报。

1.3 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效果。显效:胃脘痛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

有效:胃脘痛症状显著改善,胃镜检查胃黏膜有好转;无效:胃脘痛症状改善不明显,胃镜检查胃黏膜无明显变化或有加重迹象。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对比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包括胃脘痛、脘腹饱胀、痛喜温按,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维度,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数±平方差(x̄±s)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百分率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n,%)

截图1738913130.png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x̄±s,分)

截图1738913160.png2.3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x̄±s,分)

截图1738913218.png3 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它的病程较长,有时会造成长期的复发,对病人的生存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胃脘痛在西医中主要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临床罹患此病患者,可见有胃痛、胀满、恶心、反酸等表现,西医认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复杂,种类较多,病程较长,多数患者病情反复迁延。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还不够有效,在西医临床上多采取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增强胃肠动力等措施,但其效果往往不理想[3]。同时长期应用西药治疗,患者容易产生药物耐受,且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发现入,在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引入中医理论就成为提升干预效果的重要保证。

中医认为胃脘痛多因饮食不当,食多生寒所致、伤及脾胃阳气,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脾胃气机阻滞[4],这被称为“不荣则不通则痛”,会引起胃脘痛、腹胀、不舒服、畏寒喜暖。其中,“胃脘痛”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身体之本,若日常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则会引发胃脘痛,多种因素作用下会造成患者气机不利,以致疾病发生。有报道显示,胃脘痛虽病在胃,但与人体肝、脾有关,此类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以及多阶段的积累性过程,所以胃脘痛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并且疾病的长期迁延,还会累及到患者的肝、脾。胃脘痛患者的中医治疗需依据患者的发病虚实加以确定,中医将胃脘痛分为肝气犯胃、寒邪客胃、饮食伤胃等实证以及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虚证。这中间,脾胃虚寒是胃脘痛患者常见证型,此病患者脾阳亏虚,寒湿内生,故而脾胃虚寒型患者属于脾肾阳虚,以致寒自内生[5]。目前西医多采用抑制胃酸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虽已应用于临床,而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不佳,并且我科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利用中医外治护理特色优势,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疗效。艾灸为常用疗法之一,就是用艾叶制成艾绒的,用艾绒烧热处理对应穴位,功效祛寒湿,舒经活络。根据《医学入门》记载“凡病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其中,中医理论认为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等作用,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艾叶有抗菌、抗病毒活性等作用。通过将艾灸作用患者的特定穴位,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激发人体的经气活动,促进机体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生化功能。在胃脘痛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应用艾灸能起到温补效应,加速患者胃肠虚寒,激发患者细胞活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患者造血功能,继而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6]

传统艾灸法通常采用的艾灸方式是使用艾条点燃后再用艾炷插入皮肤内,这种方法不仅操作复杂,且容易烫伤人体表面,同时还存在着灸感较弱、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等缺点。为此,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改良艾灸方法,原理就是先把艾绒的热作用在附子饼上,再传至对应穴位。同时,还可以通过调节灸量来控制所需时间。改良后艾灸温度无法直接对皮肤产生影响,改良炙热更温和,患者接受度高,而附子理中丸更是脾胃虚寒证治疗中的经典配方,其由附子,干姜,党参,麸炒白术等组成、炙甘草是其主要原料,有散寒止痛,益气健脾之功效、理气温里的影响,并给予患者中医特色的护理,比如把五行相克,脏腑情志,感情、患者实际心理状态为患者进行情志护理[7]。中医早在上千年前便指出,个体心理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存在紧密的关系,情志不调是各类疾病藏剑的病因,而中医情志护理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发展而来的护理手段,我国情志治病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礼·天官》,具体言之,中医情志护理旨在通过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气质等,减轻多种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这有利于确保心理疏导的效果,才能使病人的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以及透过饮食调护、穴位养生护理等来促进病情的改善,对于病情的好转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充实了护理服务的内涵,从而帮助提高病人的好评度[8]。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发现,这类病人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随着病程延长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降低,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非药物疗法。因此临床中,在照顾此类患者的过程中,该方法可根据需要选用,并且可以辅助患者的临床治疗。同时还可根据不同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或针灸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生活质量是临床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其中,基于生活质量评价,临床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存现状,而在对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干预手段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表现出较大差异。这说明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可以在患者的干预中起到积极作用,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此种干预方法能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继而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利的环境,故而此种方法有显著的价值[9]。本次实验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中药证候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所以在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中,施以改良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临床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用灸法结合药物治疗慢性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建立了“灸疗+穴位注射”联合用药方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方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指出了该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总之,改进的艾灸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胃脘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敏.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286-287.

[2]张声生,周强.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

[3]姜凌,熊萍香,林智平.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6):83-85.

[4]李燕兰,费梅香,周莹等.改良隔盐灸盒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06):45-48.

[5]王玲.隔姜艾灸配合穴位贴敷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1):183-184.

[6]王双珠,赵秋枫,郑燕等.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2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08):609-609.

[7]成娟,成林.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胃脘痛临床症状改善作用研究[J].新疆中医药,2021,39(06):54-56.

[8]林璐,黄江英.中医特色外治护理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2):125-129.

[9]宫欣茹.中医特色外治护理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20,28(01):93-9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