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良性发展,而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科基础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懂得实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分层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应有的知识与快乐。小学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知识难度适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多多尝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和学科学习能力。为适应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的探究之路上不断前行,探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分层教学法与数学学科的契合度较高,小学数学教师亦相对热衷于在课堂中应用此类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关注学生特性,彰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应用已久,此理念有利于学生发展。在小学阶段,有的学生不擅长数学学习。受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过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过多关注此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应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于教学设计中为此类“学困生”安排提升学习信心、兴趣的数学学习任务。此类学生虽然不擅长数学学习,但并非完全缺乏数学思维。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分设教学任务,使不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均可获得学习乐趣,让学生以自身擅长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开拓学习思维,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切实的发展。
(二)促进学生发展,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灵活性
传统数学教学多遵循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整体相对缺乏灵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全由教师引导,生生互动也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时进行表述,分享学习感受。应用分层教学法,使学生各小组任务内容不同,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得到了保障。后期,教师亦可启用竞赛制,将各组学生进行“混搭”,令其互帮互助。这样一方面体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丰富了学生数学学习感受。在此类教学方法的应用下,教师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受学生学习特点的差异化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备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案,有效拓展教学思路,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的等级划分不能限制条条框框,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先以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分层,分层中继续分层,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为认知能力强、理解力强以及学习效果好的优等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而在中等层次,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将中等生涉及的最高任务与优等生的最低任务相衔接,这样让中等生也能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而跃入优等生的行列,通过完成相应任务达到优等生水平;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并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完成相应任务,不断向上进阶。教师要避免模式化分层,要通过科学分层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面对困难。在进行三大类分层之后,教师要继续进行层次的分类,使得每一层次以及层次之中都有一定的梯度,而且让每一大类学生在各自内部层次中按照小目标以及台阶向上进阶。教师只有开展好分层教学,才能引领学生不断向上攀登、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精研小学数学教材,明确教学思想,以此为主线把握好分层教学,全面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全面而细致分析教材,打好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伏笔。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分层,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大纲确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并厘清共同目标以及层次目标,进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分层的教学要求,巧妙设计教学程序,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相符合。教师要设计教学知识导入流程,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题,把握好深浅度,讲解时减缓坡度,以中等生的认知水平为集中点,激发其他层次组的学习欲望。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时,需要数学教师重点注意学生能力的分解,将识记、理解、掌握等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其次数学教师还要准确把握不同教学知识的层次,做到懂得知识的重难点和灵活教学,这也是分层教学法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对一些学困生来说,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指的转化,这样才能加强这类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面对一些中等生时,需要数学教师要做到知识的优化,从而使中等生对知识的印象得到加深,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在面对一些优等生时,则需要数学教师引导他们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并可以发表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另外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法时,还可以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内容,让学生们对必修内容进行重点掌握,选修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层,不仅能大幅度降低数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伸缩、增减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教师反映其教学思想及行为则是通过分层分类的评价所表现出来的,而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并依赖于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尊重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评价。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发展的目光与理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推动不同层次学生向前发展。对A层学生体现优中培优、精益求精,高标准进行竞争性评价;而B层学生则是指明努力方向,揭示不足,采取激励性评价督促其积极向上;对C层学生,则是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的解答力求完善,使其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差异性分层评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一评价下获得积极而愉悦的心理因素,从而使得学生爱上数学,乐于自主思考与探究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分层进阶,使得学生在分析探究中获取知识。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围绕学生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共同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月胜.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32).
[2]杨巡.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现代交际,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