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理论的儿科腹泻病防治研究
王惠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惠琳,. 基于中医理论的儿科腹泻病防治研究[J]. 中国中医药,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086.
摘要:
儿科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严重影响了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中医学认为,腹泻病是由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情志失常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体内气血失调,因此在治疗腹泻病方面其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本研究基于中医理论,探讨了儿科腹泻病的防治策略,以提高儿科腹泻病的防治水平,同时为中医治疗在儿科腹泻病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医理论儿科腹泻病防治
DOI:10.12721/ccn.2024.157086
基金资助: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腹泻病归属于“泻泄”范畴,通常指的是由于脾胃失调、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原因引起的腹部症状[1]。儿童是腹泻病的高发人群之一,腹泻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当前,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的变迁,儿科腹泻病的防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中医药在治疗腹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如何将传统中医治疗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儿科腹泻病,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中医理论的儿科腹泻病防治策略,以帮助加强传统中医治疗腹泻病的理论支持,促进中医药在儿科腹泻病防治中的应用和推广。

1.儿科腹泻病的定义

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因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大便次数增多,大便量增加或大便水样稀薄,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情况下,腹泻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或其他一些疾病引起,对于婴幼儿来说,消化系统对这些病原体通常较为脆弱,不仅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严重的话还会危及生命[2]。儿科腹泻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与季节、地域、环境、饮食及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春夏季节的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以致于腹泻病的发病率增高[3];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是儿科腹泻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杆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常见的病原体。不仅如此,地域差异也会影响儿科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水质、环境卫生等因素不同,导致该疾病的发病情况出现差异。因此,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2.儿科腹泻病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科腹泻病在中医诊断中,必须充分了解病情,全面细致的辨证,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即注意观察患儿口唇色泽、舌苔、脉象等情况,通常来说,腹泻病可分为实证和虚证[4]。实证多由外感邪气侵袭所致,主要有寒湿、湿热、风热等;虚证多由内伤引起,脾胃虚弱是引起腹泻的重要原因,还有肾阳虚、气血不足等。腹泻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关键是辨认腹泻病害所及何腑何脏。腹泻伴有腹痛,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弦数者,为脾胃寒凝证;腹泻腹痛,大便稀溏,舌苔黄腻,脉数实者,为脾胃湿热证;腹泻见清稀无臭,脉浮弱,舌苔薄白,为脾胃虚寒证;腹泻腹痛,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数者,为脾胃虚证。不仅如此,对于小儿腹泻病还需注意辨别腹泻病的病程,患儿的整体体质以及症状的轻重。一般而言,新发腹泻病害多因外邪致病,邪浮气陷,回阳不固,故腹泻病程短;慢性小儿腹泻病证多因脾胃虚弱导致,病程较长。整体来说,对于小儿腹泻病,中医诊断时需全面综合分析患儿的脉象、舌象等情况,辨别实证与虚证,结合腹泻病的病位、病因和病程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的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以及调理患儿体质,尽早解除腹泻的病症。

3.儿科腹泻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1外感病邪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邪气是指各种有害因素侵入人体所致的病因,主要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这些外邪侵袭体表后,伤及人体正气,易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腹泻病症。研究表明[5],寒邪侵袭是导致儿科腹泻病的常见外感因素之一,当小儿受寒邪侵袭后,可导致脾阳不振,水谷不化,引起腹泻。寒邪伤脾可导致腹泻大便清稀,腹痛缓解后加重,且伴有小便清长、畏寒肢冷等症状,脉象多见迟缓无力,舌质淡,在此情况下,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固表止泻为主。

3.2饮食不节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当的饮食习惯能够使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发腹泻。研究发现[6],小儿饮食不洁是导致腹泻的常见饮食不节因素之一,当小儿食用不洁食物后,容易引起食源性腹泻,导致腹泻病发。此种腹泻病发,常见大便稀溏,伴有腹泻后排便减少,甚至脱水、软弱无力等表现,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在此情况下,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润肠止泻为主。研究表明[7],小儿进食生冷、油腻食物也是导致腹泻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小儿常食生冷、油腻食物后,易伤脾胃,使其功能失调,引发腹泻。此类腹泻病发,大便清稀,伴有脘腹胀满、纳差恶心、舌苔腻厚,脉象滑数等表现。对此,治疗应以温中健脾、祛湿止泻为主。

3.3脾胃功能失调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营养代谢和水液代谢,而脾胃功能失调往往是儿科腹泻病的主要病机之一。研究表明[8],因脾虚引发的腹泻病较为常见。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脾气不运、水湿内停、肠道蠕动减弱等病机。脾虚者常见大便清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象濡数等症状,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和中止泻为主。研究发现[9],肝胆气滞也是引发腹泻的常见病机。情志不畅易致肝胆郁滞,气机升发不通,易伤脾胃而导致腹泻。肝胆气滞者多见大便稀腻不爽,伴有脘腹胀满、烦躁易怒等症状,舌质红、苔薄腻,脉象弦紧,治疗应以理肝疏肝、健脾止泻为主。

4.儿科腹泻病的中医防治策略

4.1饮食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对于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儿科腹泻病时,合理的饮食调理被视作至关重要的一环。饮食清淡易消化是饮食调理的重点之一,清淡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过多的刺激对脾胃功能的干扰,从而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在饮食选择上,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清粥、面条、新鲜蔬菜等,但儿童的抵抗力较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如成人,因此饮食卫生尤为重要,家长在给孩子食用食物前要保证其卫生安全,避免食用腐坏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避免感染引起腹泻。不仅如此,儿童腹泻病的饮食应保持规律,避免过饥过饱,不可暴饮暴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定时进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稳定脾胃功能,减轻腹泻发作的可能性。另外,儿童腹泻时,身体会失去大量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但要避免饮用过多果汁或含糖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加重腹泻症状,应给孩子多喝清水,适量补充盐分及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以帮助保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4.2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儿童腹泻病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腹泻病的不同病因病机,中医常用的药物分为清热干湿、燥湿止泻、健脾益气、止泻固涩等方面。一般来说,对于腹泻病患儿,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物治疗的核心。在考虑药物治疗方案时,中医医生会综合考虑患儿的症状表现,如腹泻的性质、伴随症状、舌苔脉象等,以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常见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连翘、泽泻、半夏等,其中黄连、黄芩有清热干湿,泽泻有泻火除湿,半夏有燥湿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泻病。除了中药内服治疗,外用药物也是中医治疗腹泻病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外治法是腹部穴位贴敷,其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治疗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和气血运行理论。依据中医理论,人体经络系统通过穴位与脏腑器官相连接,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选取足三里、内关、中脘、神阙穴、中枢穴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穴位贴敷宜在餐前30分钟进行,连续贴敷3-5d,每次贴敷时间30-60min。通常患儿经贴敷后,舌象呈淡红、苔薄润,脉象由弦数转为缓和。需要强调的是,在儿童腹泻病的药物治疗中,家长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剂量和药物配伍情况,避免因药物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同时,在用药期间,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4.3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针灸治疗该疾病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促进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病的目的。在中医理论中,腹泻病的发生与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针灸治疗可以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病的效果。针灸治疗腹泻病的主要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脾胃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腹泻病的症状。针灸治疗腹泻病的优势在于其疗效显著,一般在治疗过程中即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不仅如此,针灸治疗还可以避免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一些孩子对药物过敏或者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情况。同时,针灸治疗腹泻病的过程也相对安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或者不适感,因此较适合于儿童的治疗。另外,针灸治疗还可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合适的针灸疗法,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对于体质虚弱、皮肤有感染、意识障碍或无法配合的儿童不建议应用针灸治疗。

4.4按摩推拿

按摩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中医疗法,其在儿科腹泻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按摩推拿可以促进小儿身体的气血运行,调整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病的目的。按摩推拿治疗腹泻病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生姜、藿香、蒲公英等中药研磨后与植物油调匀,制成的按摩油,按摩时取适量药油,顺时针方向按压腹部,重点按摩足三里、天枢等穴位,每次10-15min,每日1-2次,连续7-10d,患儿腹泻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对于儿童腹泻病,中医推拿捏脊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背部的相关经络和穴位,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中医会应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儿的背部穴位和脊椎进行捏脊按摩,通常包括推拿、揉捏、拍打等手法,以促进气血畅通,调动脾胃功能,缓解腹泻症状。另外,手部穴位按摩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理论,手部有诸多穴位与脏腑经络相连,如合谷、内关、大椎等。通常,按摩手法是轻柔的推拿、揉捏或轻击等,按摩时间为10-15min,以促进经络气血畅通,调整脏腑功能。可见,通过按摩推拿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腹泻病患儿的体内气血运行,改善消化功能,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肠道蠕动,减轻腹泻症状。不仅如此,适当的按摩推拿还可以缓解患儿的腹部不适感,提高患儿的舒适度,有助于促进康复,家长在进行按摩推拿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把握力度和频次,避免因过度按摩而引起不适。

4.5情志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息息相关,恰当的情志调理可以促进脏腑的功能平衡,有助于治疗腹泻病。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过于激动、焦虑、恐惧等情绪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诱发或加重腹泻病症状。因此,通过舒缓患儿的情绪,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运行,调整脾胃功能,有利于治疗腹泻病。情志调理的方法呈多样化,家长可以通过与患儿进行交流,启发孩子内心世界,帮助其理解和应对情绪,减轻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以缓解腹泻病的症状。不仅如此,也可通过情感交流、亲子互动等方式,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缓和家庭氛围,有利于患儿情志的稳定与舒缓。另外,中医还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保持适当的作息、饮食和锻炼,有助于调节患儿的情绪。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不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有利,也有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腹泻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在腹泻病的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疑虑和焦虑,并通过合理的引导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情绪应对机制,从而缓解腹泻病症状。同时,也要保持患儿的生活状态稳定,为其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以促进其康复。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基于中医理论的儿科腹泻病防治策略的探讨和实践,深入挖掘了传统中医治疗腹泻病的潜力和优势,为儿科腹泻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结合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以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按摩推拿和饮食、情志调理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进而充分发挥了中医结治疗腹泻病的优势。未来,需要深入探讨中医治疗腹泻病的机理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药在儿科腹泻病防治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在腹泻病防治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静雯.推拿按摩辅助酪酸梭菌活菌散、肠胃康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4):43-45.

[2]于洪君,段晓征.小儿推拿治疗儿童腹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2):125-127.

[3]杨磊.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9,25(27):144-145.

[4]张红梅.小儿针对性护理管理联合中医药物贴敷及按摩在小儿腹泻治疗中临床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1):1385-1387.

[5]闫春花.小儿腹泻病的中医护理及施行效果探究[J].光明中医,2019,34(01):148-151.

[6]靳松丽,郭莹莹.推拿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10(03):226-228.

[7]黄志石,隋凤轩,吴海清,等.结合中医特色的儿科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腹泻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9,47(09):1024-1025.

[8]罗春霞.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腹泻病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8(39):227-228.

[9]黎冬梅.中医辨证结合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6(01):129-13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