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传统粮食的重新认识,黍米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代县地形气候条件特殊,昼夜温差大,太阳能资源丰富,是黍米的“黄金产区”,其生产的黍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断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六大产业集群发展,代县抓住省级重点专业镇建设机遇,积极推动黄酒产业快速发展,致力将代县黄酒打造成“北方优质黄酒主产区”,并成为代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黍米作为黄酒酿造的主要原材料,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农民对于种植发展黍米产业热情空前高涨。
1 代县黍米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1.1发展优势
1.1.1 自然资源优势
代县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四季分明,气候变幻无常。该地区年平均气温维持在7.2-9.3°C之间,年降水量则在397-770毫米之间波动,而全年无霜期则在100-160天之间。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年的日照时间约为2863小时。由于气候的垂直变化远远超过了纬度变化,所以,受地形影响,平川、山地丘陵的气候差异较大。代县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是黍米的“黄金产区”。黍子种植区域为半干旱坡地,海拔830-900米。90%为褐土,富含钾、钙、磷等养分。为黍子根系发育及出苗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环境,最终产出品质高的黍米籽粒。代县生产的黍米不仅产量高、粘性大,而且淀粉含量达73%,脂肪含量达3.6%,100g黍米所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达到299mg,为酿造黄酒最理想的黍米。
1.1.2 发展理念优势
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黍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走入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视野。深入挖掘黍米文化,扩大黍米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提高黍米品质,有效将黍米融入现代食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
1.1.3 政策扶持优势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晋政发〔2020〕5号)、《忻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忻发〔2020〕12号)、《忻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以及代县县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按照代县六大产业集群总体布局,结合代县资源优势与现有基础,重点抓好黄酒产业集群、杂粮食品产业集群、中药材产业集群、肉制品产业集群、药茶产业集群、辣椒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和推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及黄酒专业镇建设必将为代县黍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2 代县黍米产业存在问题
1.2.1黍米良种繁育工程实施缓慢
虽然代县黍米已进行良种繁育工程,但是成效较低。黍米生产缺乏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育种中心,种植环节科技力量薄弱,绿色种养技术体系不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如育种优化、标准种植、绿色防控、智能防灾等现代提质增效技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用不足,需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1.2.2优质黍米有机旱作生产规模化小、标准化程度低
代县的黍米种植基地虽然多,但是规模小、不集中,品质差、标准化作业程度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积极创建原产地,创立大产区,组建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建立符合标准的黍米基地产区;要瞄准解决“杂粮种类杂、规模小”等问题。
1.2.3 黍米“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足
黍米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大部分仍以初加工为主,不具备数字化、精深化、规模化生产能力,龙头企业代表也仅仅是简单的筛选、剥壳、包装生产,产品附加价值低、大量产业价值流失在销售环节,全产业链发展不足。同时,企业对黍米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市场意识和运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差,引导作用不强。
1.2.4 黍米产业品牌营销缺乏
当前代县黍米产业缺少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面向的消费层次偏低,真正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品牌较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经营主体营销意识淡薄,手段缺乏,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对于市场营销几乎很少投入。
1.2.5黍米食品多样化研发工程缓慢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代县黍米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生产加工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市场销售渠道的缺乏,黍米产业尽管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黍米产品大多数以原粮形态售出,精深加工程度不够,黍米食品功能性开发不到位,产品形式相对单一,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体系不完善不能形成较高的市场辨识度,经济效益不理想。
2 代县黍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议
2.1 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黍米产业
目前,代县本地的黍米加工企业大多以初加工为主,利润低微。为实现黍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可以给予适当的倾斜支持,如加大贴息力度、制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等,探索出了由政府财政统一补贴转变为企业差异化补贴的引导示范模式,以“特”“优”为指导标准,引领农户由关注“量”到关注“质”的转变提升,引导企业向“质”要效益,改变黍米产地与加工异地的局面,全面实现农产品到商品“本地化”,助力本地产业经济发展。
2.2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产业
鼓励指导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带领脱贫人口和脱贫村共同发展,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引导黍米企业“抱团”发展,组建黍米企业协会,统一在一线城市开设代县特色黍米产品、黄酒体验店,由省内走向省外乃至全国,扩大销售市场和消费领域,让更多目标客户了解黍米功效益处,品尝黍米产品,进而达成交易。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商平台创建与网上营销,拓宽流通领域,加强营销体系建设。企业上联种植,下联销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门店+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新格局。
2.3 建立黍米保险机制和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
首先,在黍米种植生产环节实行农业保险,将易使黍米种植生产遭受绝收或减收的雹灾、风灾、旱灾等纳入保险范畴,帮助农民减少因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其次,在收购环节,结合黍米的种植成本,制定黍米最低保护价制度,解决了种植农户无论在丰年还是欠年,“增产不增收、减收销更难”的问题,保证了黍米种植户收入稳定。
2.4 制定黍米产业标准,保证黍米育种标准化
制定实施农业地方标准《黍子生产技术规程》(DB 1409/ T047-2019),制定发布团体标准《忻州糜黍质量等级》(T/ XZZL 0002-2020)、《忻州黄米产品质量等级》(T/XZZL0007-2021),加大黍米种植的良种化、标准化。推动企业和农民引进适宜当地生产条件的高品质黍米新品种和新技术,并进行试验和推广,以实现规模化种植。加强对黍米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集成技术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间作套种、马铃薯起垄栽培、渗水地膜谷子穴播、节水灌溉等适宜技术,以达到最佳效果。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扶持和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用肥水平。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以实施配方施肥替代习惯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为手段,促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研究开发黍米精深加工技术,开展黍米高产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攻关。
参考文献
[1] 陈白凤,王应,樊军生,等.代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06
[2] 傅永斌,许建铭,奚玉银,等.冀北黍子产业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J] .河北北方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 56-58.
[3] 杨如达,杨富,李海,等.山西省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4(5):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