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行为习惯。而德育教育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自我认知与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不仅引导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品德兼优的个体,还激发他们内在潜能。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环境,他们充满好奇与探索欲,但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尚不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产生负面后果。遗憾的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保守,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和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
当前教学环境中,不少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往往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尺。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倾向于实施标准化的教学规划,却容易忽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注与满足。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黄金时期,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熏陶。在这一关键阶段,德育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德育教育,学校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他人的品质,还能激发他们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从而成长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社会成员。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已初步形成自我认知,拥有个人兴趣与爱好,但对于未知领域仍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新鲜事物尤为热衷,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教师应敏锐捕捉学生的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德育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不同人物的心灵世界,多角度渗透德育理念,深化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以《感恩父母》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入“感动中国”人物朱晓辉的真实事迹,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迅速营造学习氛围,引领学生逐步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深切体会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深远意义。随后,教师组织“我的亲情故事”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温馨瞬间,不仅让分享者重温亲情的美好,也让听众在倾听中受到触动,进行心灵深处的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还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能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更能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创设教育环境,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构建一个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鲜明特色的校风与班风,对于学校的整体氛围营造至关重要。这样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这一特色氛围的关键一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设置法治文化宣传栏、播放法治教育影片等形式,学校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法律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也应注重培育法治精神,通过班会、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法治话题,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局等机构,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法治的权威与公正,加深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理解。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实践活动,学生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义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学校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不仅塑造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更培养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民。
(三)扩充德育路径,创设丰富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学习的真谛在于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亦需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的终极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与中华传统美德等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为拓宽德育途径,教师应积极策划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坎坷历程,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培养具有民族传承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贡献力量。
例如,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将德育内容与课本知识巧妙融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参观当地现代化建筑,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的建设成就,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的爱心行动,如分组打扫公共街道、走进老年活动中心、福利院等,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还能提升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丰富实践活动的结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深化知识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树立正确法律与道德观念、形成良好行为准则的关键,更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法治社会建设的征途上,这一融合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中国公民,使他们不仅具备法治意识,还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参考文献:
[1] 吕艺雯 . 深度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 [J].教育界 ,2023(28)
[2]肖 涛 . 立 德 树 人 在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教 学 中 的 实 践 研 究 [J]. 中 学 政 治 教 学 参考,2021(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