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
冯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冯翯,. 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药,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121.
摘要:
本文综述了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苯丙氨酸起始的多个酶促反应阶段及关键酶基因。同时,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包括转录水平、翻译后修饰、代谢物反馈、环境因素与激素调控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等方面。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物开发、功能性食品和农业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等技术提高黄酮类化合物产量和品质的前景。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制
DOI:10.12721/ccn.2024.157121
基金资助:

引言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相互联接而成,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这类化合物大多与糖类结合为苷存在,广泛分布于中药材中,因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旨在综述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个羟基和羰基的天然芳香化合物,其结构复杂多样。从结构上来说,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2-苯基苯并吡喃类(即黄酮类)和3-苯基苯并吡喃类(即异黄酮类)。黄酮类主要包括黄烷酮(flavanones)、黄酮(flavones)、黄酮醇(flavonols)、黄烷醇(flavanol)以及花青素(anthocyanidins);而异黄酮类则包括异黄酮素(isoflavones)、异黄烷类(isoflavans)以及紫檀素类(pterocarpans)。这些化合物在中药材中广泛存在,是许多中药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 基本合成途径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起始于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生成黄酮类化合物。这一合成途径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苯丙氨酸到肉桂酸的转化、肉桂酸到香豆酰辅酶A(CoA)的转化以及香豆酰CoA与丙二酰CoA的缩合反应,最终形成查尔酮(chalcone)。查尔酮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中间产物,后续经过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 CHI)的催化,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黄烷酮(flavanone),进而通过不同的酶催化生成各种黄酮类化合物。

2. 关键酶及基因

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多个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 CHS)是合成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酶,它催化肉桂酰CoA与丙二酰CoA的缩合反应,生成查尔酮。查尔酮异构酶(CHI)则催化查尔酮的分子内环化反应,生成黄烷酮。此外,异黄酮合成酶(isoflavone synthase, IFS)和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 FLS)等酶也在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被克隆和鉴定。这些基因大多属于多基因家族,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和功能冗余性。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这些基因进行调控,可以实现对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定向调控和产量提升。

3. 特殊合成途径

在某些中药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可能具有特殊性。以黄芩为例,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合成:一种是经典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在地上部分(如叶、茎)中活跃;另一种是根特异性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root-specific flavone, RSF),仅存在于根中。这种特殊合成途径的发现,为中药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黄酮类化合物的调控机制

1. 转录水平调控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受到转录水平的严格调控。多个转录因子参与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的表达调控。例如,WRKY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到黄酮类化合物合成基因启动子区域的W-box元件上,从而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此外,MYB、bHLH和WD40等转录因子也参与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调控,它们之间通过形成MBW复合体(MYB-bHLH-WD40 complex),共同调控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多个关键基因的表达。

2. 翻译后修饰调控

除了转录水平调控外,翻译后修饰也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蛋白质磷酸化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后修饰方式,它能够影响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和互作能力。在黄芩中,研究发现CHS1被磷酸化修饰后表达增强,从木质部向韧皮部和地上部扩散,从而导致下游代谢物流向韧皮部。此外,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酶也可能受到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的调控。

3. 代谢物反馈调控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还受到代谢物反馈调控的影响。当细胞内黄酮类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化合物可以作为信号分子,通过反馈机制调节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和基因的表达。例如,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查尔酮合成酶(CHS)的活性,从而减少查尔酮的生成,进而调控整个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流量。这种反馈调控机制有助于植物维持体内黄酮类化合物水平的动态平衡。

4. 环境因素与激素调控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还受到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的调控。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进而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例如,光照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重要诱导因素,许多中药材在光照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增加。此外,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也参与了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调控。这些激素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的活性,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

5. 微生物与植物互作调控

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也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产生重要影响。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分泌信号分子、竞争养分等方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某些微生物能够诱导植物产生防御反应,进而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例如,一些根际细菌能够刺激黄芪等中药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高药材的药用价值。

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应用与展望

研究应用

1. 药物开发: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多样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许多中药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被开发成药物或药物前体,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

2. 功能性食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保健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中。通过提取和纯化中药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制备出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

3. 农业应用: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抗逆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控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

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对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全面。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和改造,实现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定向调控和产量提升。

2. 代谢工程: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构建高效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工程菌株或转基因植物,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新的途径。

3. 多组学联合分析: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全面解析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调控网络,揭示其分子机制。

4. 环境友好型生产:探索环境友好型的黄酮类化合物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能耗,实现绿色生产。

综上所述,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天然资源,为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admin. 夏枯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医药卫生,2019-10.

2、 蒋兴黄芳.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免疫学,2016-07.

3、 鄂文君. 正交试验优选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临床医学,2021-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