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也被称为异位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属于慢性复发性瘙痒皮肤性。截至目前,有关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皮肤红斑、苔藓样改变、丘疹和剧烈瘙痒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多发于婴幼儿群体[1-2]。在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中,一般多用药物进行治疗,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药物,效果却不理想,而且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3-4]。中医学范畴内认为,特应性皮炎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湿重、脾虚和热度过剩均可引发此病,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药物不良作用较轻,疾病复发率较低[5-6]。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围绕中药及其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代表性方法进行综述总结。
一、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在传统中医学范畴内,特应性皮炎无明确对应病名,根据该病特点、症状等,可归入奶藓、四弯风、胎疮等,其中,奶藓最早被记载于宋朝的《圣济总录》、四弯风被记载于清朝的《医宗金鉴》,其中记载于当下特应性皮炎极为接近,均好发于两腿弯、脚弯处,同时伴随有湿疹样的破损改变,明显瘙痒状。古代中医学家对特应性皮炎的病机进行阐述时,概括为内外因共同作用,外感风湿热邪,内与脾、肺、心等相关,并受遗传、饮食等因素影响。随着当代对传统中医学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在中医学领域中认为,其病机与体内湿寒邪气、脾胃不足、气机阻滞有关,可归为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邪、内生脾虚湿热为主要致病机理[7-8]。
二、特应性皮炎的中药治疗方法
(一)中药内治
1 清热、除湿和祛风
该方法一般多用于起病较急的特应性皮炎,该类型病者局部皮肤明显红肿,瘙痒严重,在抓后有糜烂现象。吴鹏[9]等人在研究中,将10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服用氯雷他定片和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自拟养血除湿汤进行治疗,汤药组成为白芍、当归、茯苓、熟地黄、泽泻、桑一、薏苡仁和牡蛎各10g,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清热、除湿和祛风类中药口服可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症状,缓解炎症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2 健脾利湿
健脾利湿中药一般多用于治疗亚急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该类型特应性皮炎患处多集中在四肢伸屈侧,皮肤暗淡,瘙痒严重,抓挠后会有少量渗出,发病患者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10-11]。健脾利湿方药组成为厚朴6g、苍术6g、甘草9g、炒枳壳9g、陈皮9g、泽泻9g、赤茯苓12g、猪苓12g、炒白术12g、滑石12g、炒黄柏12g,众药汇合,有健脾利湿作用,可缓解症状,提高疗效。
3 专方专药
在钻研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和古代经典药方的基础上,皮肤性疾病领域中医学专家根据经验自拟药方,通过专方专药对特应性皮炎进行治疗[12]。如给予“消风散”研制而成的皮敏消胶囊,其由21味中药组成,包括黄柏、苍耳子、防风、蒲公英、苦参、蜈蚣等,有除湿祛风、清热解毒、止痒凉血等功效,能够起到缓解特应性皮炎瘙痒、红肿等症状的功效。
4 养血、滋阴和润燥
此药方多用于慢性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中,该类型病者临床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皮损干燥、皮肤有鳞屑等,多数病者有久病不愈、病情反复等表现[13]。常用治疗方法为当归配合其他滋阴润燥药物进行药浴治疗,有润燥、滋阴的功效,可缓解慢性特应性皮炎症状,无其他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二)中药外治
1 中药软膏
由多种中药研制而成的中药软膏,在涂抹后,可充分保持皮肤水分,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正常,而且能够抑制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一般情况下,中药软膏可用于慢性缓解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14-15]。常用中药软膏为除湿止痒软膏,其方药组成为蛇床子汤、黄连解毒汤、苦参汤等,具有良好除湿止痒效果。
2 药浴熏洗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针对中用药药浴、熏洗治疗创伤感染、痈疽等疾病,通过热力促进药力的发挥,使所用药物的药效能够直接达到肌腠毛窍等地,从而达到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同时具有促进全身淋巴和血液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效果[16]。常用中药熏洗方药组成为防风10g、黄柏20g、苦参30g、马齿苋30g、金银花20g、地肤子30g,煎煮后去4L药液,按照1:10的比例用温水进行稀释,温度设置在38~40℃,熏洗后可有效缓解特应性皮炎症状,效果显著。
三、特应性皮炎的中药制剂治疗
(一)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是中医药最为传统的治病方法,使用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疾病时,可以根据病者的不同病情对所用药物及其用量进行灵活调整。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时,常用中药复方制剂有育阴化湿汤、健脾祛风汤等,可对特应性皮炎的相关症状加以缓解,有平衡、调节免疫指标的作用[19]。
(二)中药膏方制剂
中药膏方为一种成药,药膏膏方治疗疾病在中医学领域中具有丰厚悠久的历史,所谓中药膏方指的是在原有大型汤剂的基础上,将其浓缩后,向其中加入一定辅料后制备成为一种半流质稠膏,将其涂抹在特应性皮炎的患处或服用后,有缓解症状,改善炎症反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中药膏方由白芍、防风、麦芽糖和神曲等,有健脾渗湿的功效,而且安全性较高,因其中加入麦芽糖,患儿可轻松食用,口感良好,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确保后续治疗正常进行[20]。
(三)中药脐敷制剂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拔罐等特色治疗大量内科慢性病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脐敷作为中医特色疗法的一种,其同样属于中医药经典疗法之一。将药物通过肚脐贴敷的方式,可直接由经络传导至病出,有疏通气血、调节脏腑、驱邪扶正的作用,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常用脐敷药物有黄柏、防风、苦参、蜂蜜和当归,黄柏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防风可祛风除湿、苦参燥湿止痒、蜂蜜提高人体免疫力、当归理气血除疮疡,众药汇合后制备成均匀药糊状进行脐敷,并同步在皮损处涂抹尿素软膏,辅助相应抗组胺药物达到抑制瘙痒的目的,以此提高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效果[21]。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引发的皮肤性疾病,病程绵长且复发率较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传统西药疗法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对该疾病的治疗有悠久历史,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辨证分型,配合针灸、拔罐等外治,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于临床推广,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彦洁,迟慧彦,付中学,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龙牡汤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3, 19 (03): 534-541.
[2]邵灵洋,王海.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治疗湿疹及特应性皮炎用药规律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 16 (01): 80-84.
[3]李星子,郑建锋,刘娜,等. 电针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特应性皮炎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3, 22 (06): 519-522.
[4]段昱竹,朱慧婷,曲剑华. 健脾润肤汤对特应性皮炎脾虚证小鼠皮损及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J]. 北京中医药, 2023, 42 (11): 1219-1224.
[5]张婷婷,刘岩,游洋,等. 金银花口服液治疗幼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3, 22 (04): 330-332.
[6]罗文峰,张芸,蓝尉,等. 参苓白术散联合复方毛麝香外洗颗粒治疗脾虚湿蕴型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25 (12): 10-14.
[7]罗瑞静,李淑,刘杰,等. 健脾祛风汤对特应性皮炎患儿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18 (05): 944-947+953. .
[8]闫晓妹,李文涛,李亚君. 健脾润肤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J]. 淮海医药, 2023, 41 (02): 176-179.
[9]吴鹏,魏明娜. 自拟养血除湿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1 (12): 101-105.
[10]刘懿慧,杜锡贤,赵颖. 龙胆泻肝汤治疗特应性皮炎可能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过程 [J]. 中医临床研究, 2023, 15 (07): 1-7.
[11]李昱达,郑丰杰,王航,等. 葛根芩连汤抑制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炎症反应及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J]. 环球中医药, 2022, 15 (10): 1774-1781.
[12]郭玉冰,王潇,王芯,等. 丹参凝胶治疗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皮肤屏障功能、表皮增生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2, 22 (17): 3220-3224.
[13]宋艳丽,刘青云,陈少君,等. 龙牡汤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树突状细胞IgE高亲和力受体γ亚基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Th分化的影响 [J]. 北京中医药, 2022, 41 (04): 379-384. DOI:10.16025/j.1674-1307.2022.04.008.
[14]姚兆银,冯耀文,陈红柏.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J]. 华夏医学, 2022, 35 (02): 79-82.
[15]刘婷,孙丽蕴,刘昱旻,等. 赵炳南教授健脾润肤汤治疗特应性皮炎脾虚血燥证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 49 (11): 1378-1381.
[16]黄文新. 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 37 (10): 1688-1689.
[17]迟慧彦,毛超一,王泰一,等. 龙牡加味汤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风湿蕴热证31例临床观察 [J]. 中医杂志, 2021, 62 (18): 1617-1621.
[18]孙占学,王京军,王旭昀. 凉血祛湿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血热湿蕴症患者IL-17A、IL-23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 (09): 5653-5656.
[19]罗瑞静,刘杰,彭勇,等. 健脾祛风汤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 (22): 77-82+89.
[20]Sun C ,Ji H ,Li L , et al. Simultaneously Improved Curing, MechanicalAntioxidativeProperties and Reduced ZnO Loading of Silica Filled NR Composites by Incorporation of Low-cost Crude Carbon Dots via Conventional Melt-milling Method [J].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24, 42 (06): 815-825.
[21]Kurian G A ,K.Singh R ,Sagar V , et al. Nanozyme-Engineered Hydrogels An-Inflammation
and Skin Regeneration [J]. Nano-Micro Letters, 2024, 16 (06): 13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