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实际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方式僵化,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一部分数学教师依然存在运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刻板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少高质量的互动,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是完全违背的。由于计算教学的趣味性较低,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计算的正确率也越来越低,很多疑难问题也随之暴露,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计算练习失去兴趣,也会严重制约计算教学活动的开展。
2.脱离生活学习实际,理解能力不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但当前计算教学方式脱离生活实际,没有很好体现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很多教师都是根据书本或者习题进行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式将生活经验与学习任务割裂,学生只是在不断重复计算数学题目,并没有从中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佳。
3.忽视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动力不足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数学思维作为保障。但在应试教育观念束缚下,教师过分强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也缺少对相关方法的传授,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无法应对,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策略
1.夯实算理知识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数学算理的掌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们只有理解和掌握算理,才能更顺利、更准确地参与数学计算。就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知识教授和计算训练中,也要将具体的算理和计算法则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使学生们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有效强化其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更进一步推进小学生计算基础知识的强化,为后续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指导学生们学习“7+5=?”这一类的计算时,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小学生们理解7比10少,计算7与5之和时,可以借助“凑十法”将算式中的5分成2和3,将其中的3与算式中的7凑成10,然后再与剩下的2相加,直接得出算式的结果为10。并且借助类似算式(8+3,6+5,9+4……)的练习,帮助学生们明白“凑十法”的使用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相加”,提升运算速率。而在指导学生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知识时,则指导学生们必须熟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的话先算小括号里的数”。从而在抓好算理教学的同时,保证学生运算过程和运算结果的准确性,切实推进其运算能力的发展。
2.强化口算练习
口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还能使学生在长期的口算坚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和口算技能,有助于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但同时,教师在实际的口算强化训练与指导中,也要有意识地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以免增加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抵触情绪,帮助其保持对数学计算的激情,从而可以切实推进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题海式口算练习,教师还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口算积极性。如,“拍7令”便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锻炼学生口算能力的数学小游戏,即在开始游戏之前,首先圈定本次游戏的最大数100,然后从1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请学生们依次报数。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是,凡是遇到含有“7”,或者是“7”的倍数的数字就要说:“过!”如果哪位学生没有说“过”,而是不小心说出了这个数字,那就要接受讲笑话或者表演其他才艺的小惩罚……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快速反应和口算能力。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口算小技巧:10加10以内的几就等于十几(10+2=12,10+6=16……);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然后分别与另一个数进行计算(2×28×5,原式变成2×5×4×7=10×4×7=49×7=280)……以丰富学生的计算方法,更提升其计算速度、保证计算质量。
3.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正确的思想方式,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而数学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计算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启迪,从而找到计算的“钥匙”,形成计算思路,提升分析能力。此外,计算教学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很多事物都离不开计算,所以找到与计算相关联的具体事物,挖掘出二者的契合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件进行提问:“明明妈妈去超市购买物品,买了2斤橘子花费了13.5元,买了1斤西红柿花费3.4元,请问,这次购物明明妈妈一共花费了多少钱?”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家长去超市购物,所以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购物经验,因此,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迅速激发兴趣,并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根据自己已知的购物经验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注意小数点对齐方式。通过这样与生活实际案例相联系的方式,学生会积极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提升计算水平。
4.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数学教学的最大特点,而计算教学也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利用具体的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计算水平,还可以获得思维训练。但小学生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入一些实际的案例,利用具体实践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乘法运算”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可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班里要重新购置打扫卫生用的毛巾,要求班长去超市购买,超市里1条毛巾的价格为8元钱,需要购买5条毛巾,班主任给了班长50元,问买毛巾共计花费多少元?可有剩余?”通过所学,学生很快计算出了具体结果:8×5=40(元),随后,学生会根据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出剩余的钱数:50-40=10(元)。最后班长购买完毛巾将剩余的10元钱还给了老师。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思考该如何计算,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计算教学活动中的趣味元素。教师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对计算充满兴趣和信心,并在学习中感受计算的魅力,逐渐提高计算能力,为以后继续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继军.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 中外交流,2019,26(15):280-281.
[2] 唐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J]. 读与写,2019,16(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