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代教育,为此,学校教育要革新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如此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长期发展。
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成员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培育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1]。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水平相同,组内成员水平各异,设计学习任务,为每个成员布置具体的任务,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图形,将其随机分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将这些图形相互组合,拼成一个正方形。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拼出正方形。最后,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如向学生展示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将这个多边形放置于网格纸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多边形的面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小组中,有的学生记录多边形的边长数据,有的学生在纸上裁出多面形的形状,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多边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组成,通过裁剪和填补,计算出多边形面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填补法、分割法等面积计算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二、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刻板,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但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作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为高效课堂的创建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保障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其次,教师要创建趣味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学会看路线图,辨认物体的方向和位置,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地的城市布局图,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如学校在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在学校的东面,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小明家在图书馆的背面,小红家在公园的南面,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标出小明和小红家的位置。在学生初步掌握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小明放学后,想要先去图书馆还书,再去公园玩,应该怎么走?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设计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要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对于小学生而言,设计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既不能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也不能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探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有100克的白糖,要把这些白糖制作成糖水,水的重量是糖的二分之五,一共需要多少克水?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合作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加强指导,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在交流中探究,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合作进程,放低姿态,对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当学生在合作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给学生提供指导性建议,提高合作效果。在班级中,总有一部分性格内向、基础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中,往往不愿意参与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处于边缘位置,为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并让小组成员相互帮助,为这类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如教师要挖掘身边的资源,让学生搜集每个同学的身高,并将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个小组成员调查一部分学生,了解全班同学的身高,搜集数据。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绘图方法,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制作成统计图。最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展示成果,将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让各小组进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小组合作的意义,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兴趣;设计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合作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雪.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上), 2018(7): 148-148.
[2]张馨月.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7, 000(0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