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本文研究对象是“生态角度探究满清入关的历史必然 ”。通过对明朝末年 “小冰期 ”到达顶峰阶段所引发东北地区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与满清入关的历史 事实相结合,从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学的角度来阐述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必然性。 长期以来,学者对明朝末年满清入关的研究多聚焦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通过研究吴三桂的起兵降清,满清士兵的强大战斗力,农民起义军对经济的破 坏和冲冠一怒为红颜等来阐述该问题的原因。事实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军事作战甚至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故本篇论文从生态变化的角度切入对研 究该时期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目的
本论文在于突破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从女真兴起为起点,深入挖掘明 朝末年生态环境的变化,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生态因素 ”在明朝末年历史 演进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从而揭示生态因素是如何在悄无声息中成为满清入关 的关键推动力,为更全面、深入、系统地理解明末历史提供较为新颖的研究思 路和框架。
(二)意义
1. 为研究明末历史发展关系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思路,丰富和完善中国明 清史的研究。促进历史学与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拓展历史研究的方法和 路径。通过对生态变迁与明末历史互动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多 元推动机制的认识与了解,推动历史学发展的研究创新。
2. 以史为鉴,为当今社会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通过研 究明末时期人类社会在面对生态变迁时的应对策略及其成败得失,为现代社会 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和借鉴,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气候角度解读少数民族南下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南下迁徙,往往以气候寒冷作为潜在推动因素。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南迁高潮,均与千年尺度的寒冷期呈现对应关系:西周时期游牧民族南迁,所对应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的寒冷期;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与公元 100 至 500 年的寒冷时期相呼应;南宋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和公园1100至1200 年的寒冷期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满族南下,则对应着“ 明清小冰期”这一寒冷时期。正如蓝勇在《从天地生综合研究的角度看中华文明的东移南迁》中所指出的,这种对应并非简单的时间上的偶然巧合,而是有着明确的因果关联和历史事实作为支撑——寒冷气候严重威胁到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与生产,构成了其南迁的潜在压力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对北方汉族人口东移南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乱对北方经济的破坏以及对统治者治理精力的分散上,更为关键的是,北方汉族聚居区同样受到周期性寒冷气候的冲击,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北方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与 游牧民族抗衡的实力,陷入应对南下威胁的被动局面;而经济困境又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动乱,在战乱的蹂躏下,北方经济更加衰落。
四、满洲先祖女真文明崛起与发展的地理机制
(一)、宋辽时期环境变化对文明走向的影响
根据满志敏的研究,从 8 世纪中叶至 10 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 从河湖海冰冻现象研究来看,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该时期与唐和五 代时期相连,构成中世纪寒冷期。该时期气候相对严寒,极端天气频发,特别 是 880 年到980 年这一百年,属于气候混沌期,季风带南退,东北地区土地沙 化严重,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在辽统和十四年,发生“闰 月己未,如挞鲁河。诏决滞狱。辛酉,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壬戌,大雪 ”的现 象。大雪导致牲畜受冻影响游牧部族生产生活,在此之后的天庆三年也发生了 类似现象,据《辽史 ·天祚皇帝本纪一》记载,“春正月丙子,如狗牙山。大 寒,猎人多死。 ”因极端天气而导致的生产停滞和人口死亡问题刺激了契丹贵 族南侵的战略动向,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南下的动机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朱 士光先生发现唐代末期开始,有农耕带和游牧带南退的现象,证明了当时的人 们为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而南下的这一动机的真实性。
(二)、气候变迁对女真部落发展的影响
从传统的研究来看,从 880 年到 1230 年被认为是中世纪温暖期,但是根据 该时间段内土壤土质深层风化程度检验得知,在 10 世纪中叶之后,气候才真正 意义上达到温暖期程度且持续不到 100 年,在其之前的一百年属于过渡期。女 真部族最早起源于松花江、长白山一带,在北宋前期的中世纪寒冷期期间,由 于气候严寒和干旱加剧,使女真族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往往只能依附于辽王 朝才可苟活。到了十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北方气候的逐渐转暖,女真族的生存 环境得到改善,人口和生产资料不断增多,反观辽王朝,虽然气候处于转暖期, 但同时也带来了极不稳定的气候波动现象。《辽史 ·圣宗本纪二》记载:统和 九年“六月丁亥,突厥来贡。是月,南京霖雨伤稼 ”。季风的波动带来的降雨、 气温等异常现象,削弱了辽朝实力,为女真的崛起提供契机。
五、明末生态变迁及具体现状
(一)、寒冷气候的长期控制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异常寒冷,被称为“ 明清小冰期”。在这个时期,许多地方的冬季气温变幅达 2.0℃,特别是 15 世纪至 17 世纪寒冷特征最明显,如正德七年,1512 年冬,江淮大风雪,洞庭湖一带冰最深达一尺。正德 十年七月文安形成冰柱高达 5 丈。清康熙九年冬大寒,长江封冻“匝月不解 ”,浙江嘉善十二月朔大风冰冻,河港封冻如平地,绍兴十二月积雪深达数尺。研究表明,这个时期西南地区气候也寒冷异常,如隆庆三年,綦江大雪深达 3 尺,顺治九年贵州西部大雪连续达 40 天,乾隆四十九年泸州、合江、江津大雪深达 3 尺。从苍山雪线变化这一微观角度来看,通过研究明代以来二百余年的诗人对苍山的赋诗来看,均为“横岑崎万,东望苍山遥;古翠欲滴,积雪春不消 ”之 态。除此之外,根据于希贤先生的研究,从 15 世纪初到 17 世纪中叶这 250 余 年时间里,苍山雪线从 3800 米下降到了3500 米,雪线越低越能说明气候寒冷, (详见下图)证明此间的二百余年里,气候一直处于寒冷阶段。
图一 苍山雪线变化示意图
图二 雪线变化原理示意图
(二)、北方的持续性干旱与饥荒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在明朝末年除气候寒冷之外,持续性干旱是另一 大主要特征。根据明代的历史记录,豫西地区发生了 493 次干旱或轻微干旱,几乎每年都面临旱灾困扰。在明朝晚期,黄河区域从1627到1641年遭遇了持续14年的极端干旱。这种旱情蔓延至长江以北,相关记录非常丰富。尤其是在1640年,出现了123个县因饥荒而发生易子相食,这是近五百年来最严重的类似事件。现在距离清军进入中原已有几年时间。根据《明史·五行志》的记载,崇祯元年夏季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导致畿辅地区土地干裂,延绵千里。在陕西,因饥饿而绝望的民众聚集起来以盗窃为生。至 崇祯十年至十六年,华北爆发“五百年最严重干旱 ”,《陕西通志》载米脂县 “草木尽枯,父子相食 ”,山西汾水、漳河枯竭,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 ”。 干旱引发蝗灾与瘟疫,《崇祯实录》记崇祯十四年北京城“ 日毙千人,户绝十 之三四 ”,山东“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从贼者四 ”。粮食价格飙升至“斗米千钱”,据《河南通志》记载,崇祯十三年河南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明季北略》也提到陕西的灾民“卖女儿只能得斗粟,还受到催款”。更甚者,《明季北略》卷十七载崇祯十四年陕 西出现“人市交易 ”,十五岁少女作价三斗粟米,童男童女肝脏明码标价。寒 冷期不仅摧毁农业生产,更激化社会矛盾,李自成起义初期“ 日行百里,只为 寻一口粮 ”,最终形成“父弃其子,夫鬻其妻 ”的动荡局面。不止明统治范围 内如此,关外地区出现“风雪一夜,牛羊毙者数千 ”的惨状。
六、气候角度阐述满清入关的必然趋势
(一)、从游牧转向农耕的过程
由于“ 明清小冰期 ”的持续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一直处 于一种物资紧缺的严峻态势。明代早期在蒙古草原地区就有“ 时冬寒草枯马饥” 的说法,许多游牧民族不断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抢掠牧马和牛羊等或是选择 定居。明朝时期东北地区出现农业大衰退的现象,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北部地区 尤为明显。在这个时期东北的许多民族纷纷南迁,改变生活方式,逐步从事农 耕。兀良哈三卫南迁西进就是受气候寒冷所迫。女真人不断南迁,逐步将发展中心转向南方。建州女真最初栖息于黑龙江的北侧,之后向南移动。明代最北方的野人女真不断南攻, 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居所不断南移。与此同时,女真的众多部落不断攻击明朝的辽东区域。在明朝嘉靖时期,海西女真已经搬迁到辽东东北的边境地带。随着女真各 部族从原来的游牧渔猎区迁到了农耕区,这些以前主要以狩猎游牧为生的民族 逐渐习惯于农耕。后来满人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从农业形式来看也成为了一 个必然趋势。
(二)、中原自危导致的军事实力下降与清军趁势南下
“ 明清小冰期 ”的影响在明朝末年达到一个小的高潮,尤其是在崇祯皇帝时期最为明显。崇祯时期的中原灾害与农民起义对汉人军事实力的削弱形成了系统性崩溃,最终为清军南下创造了可乘之机。崇祯十年至十六年,华北爆发“五百年最严重干旱”,《陕西通志》载米脂县“草木尽枯,父子相食” ,山西汾水、漳河已完全干涸,河北区域的所有九条河流均中断流动,白洋淀也已经完全枯竭。干旱引发蝗灾与瘟疫,《崇祯实录》记 崇祯十四年北京城“ 日毙千人,户绝十之三四”,山东“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从贼者四”。极端气候导致军屯制彻底败坏,据郑景云等学者研究,16 世纪中期河 北每公顷产粮 1168 公斤,到 1620 年后下降到 230—350 公斤,军粮供应锐减。 粮价暴涨至“斗米千钱” ,军饷短缺引发大规模兵变,崇祯元年各边欠饷已达520万两,士兵“鸠形鹄面,挽弓无力”。《明史·黄绂传》中记载,成化年间,延绥地区的士兵妻子穿着破旧衣服,几乎无法遮体。到了嘉靖时期,京营只剩十四万人,而经常参加操练的仅有五六万。农民起义进一步消耗明 军精锐,洪承畴虽在崇祯十一年镇压李自成、张献忠有功,但崇祯帝为应对起 义频繁征调辽东明军,导致边防空虚。松锦之战中,洪承畴率十三万明军救援 锦州,因朝廷严令速战被清军截断粮道,《清史稿》载“ 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 赴海死者甚众”,五万明军阵亡,洪承畴被俘,祖大寿献城投降。这场战斗之后,明朝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立的城池,士兵精锐几乎全部损失。与此同时,瘟疫削弱了北京守军,《崇祯实录》 载崇祯十七年北京守军“仅存老弱残兵数万,且多染病”,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城 上“每堞仅一人,且半为病夫” 。清军趁机绕道蒙古入关,皇太极采用“ 以战养耕”策略,利用明朝内乱迅速扩张,最终在吴三桂引狼入室下,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终结了明朝统治。气候的不断恶化使满族入关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汉族军事实力的下降和社会的紊乱又给满人控制汉地创造了条件,虽然满清士兵不是通过武力攻破的山海关,但是其能在很短时间内统治中原地区,足以证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使满清入主中原建立统一王朝成为必然趋势。
七、结论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它便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人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南下这一历史进程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本文通过论述明 清小冰期这一寒冷期所引发的一系列历史现象,表明了自然环境对历史走向的 作用,在满清入关以前的近 200 余年,气候逐渐转为冷干,从汉地的角度看, 在崇祯时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达到高峰,这次气候变迁,使得赤地千里、起义 不断,连年的镇压不仅削弱了明朝武装力量更严重削弱了整个汉族部队的军事 实力,以至于满清在吴三桂引入中原后一路势不可挡。而从满族本身,作为十分依赖自然环境的游牧部落,连年干旱寒冷往往是致命性的,所以南下也成为了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 2022 年版
(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4)《续资治通鉴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 年版
(5)《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三联书店,1981年版
(6)《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7)《全新世气候最宜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研究》1996 年
(8)《地理科学》2024 年第二期
(9)《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0)《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11)《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