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设计研究
刘博 石定武 陈威州
1.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临洮街313号 730060;2.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宁街136号 611830;3.成都市锦江区滨江西路8号1栋1单元1702号 610000

复制成功

摘要:

高寒地区因其低温、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混凝土坝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研究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设计对确保混凝土坝在高寒环境下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从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控制理论及抗冻耐久性设计理论出发,分析了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产生机理、对坝体结构安全的影响,以及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性能变化和影响抗冻耐久性的因素。提出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保温保湿养护等控制温度应力,通过添加抗冻剂、优化坝体结构等提高抗冻耐久性。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未来,新材料研发应用及智能化监测技术融合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控制抗冻耐久性设计
DOI: 10.12428/zgjz2025.08.113
基金资助:

1. 高寒地区环境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高寒地区气候特点

高寒地区以其极端的气候条件著称,主要表现为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以及冬季严寒且持续时间较长等特征。例如,文献[1]指出,我国高寒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严寒,寒潮频繁,这种气候特点对混凝土坝的施工和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此外,文献[3]进一步强调了高纬度严寒地区与高海拔寒冷地区的不同特点,如高纬度地区的年均气温较低,导致大坝稳定温度场和准稳定温度场偏低,从而增加了温控防裂的难度。这些气候条件使得混凝土坝在施工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温度应力风险,同时也对坝体的长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献[2]指出,混凝土坝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热释放和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容易导致温度应力集中,进而引发裂缝扩展,影响坝体的整体性和安全性。此外,文献[5]强调了高寒地区混凝土坝在冬季防冻和温差控制方面的复杂性,提出有效的温控防裂措施是确保大坝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因此,针对高寒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开展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设计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混凝土坝的施工质量,还能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2.1 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控制理论

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的产生主要源于水泥水化热释放导致的内外温差以及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效应。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热量,由于混凝土导热性能较差,内部热量难以迅速散发,从而形成较高的温度峰值,进而在混凝土内部和表面产生显著的温差应力[2]。此外,高寒地区日温差较大且寒潮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温度应力的复杂性。传统方法通常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筑温度以及采用冷却措施来降低温度应力。然而,在高寒地区,传统方法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发展缓慢可能影响温控效果,因此需要结合高寒地区特点对传统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7]

2.2 抗冻耐久性设计理论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设计理论的核心在于理解冻融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孔隙中的水分结冰膨胀,导致孔隙壁承受反复的拉应力,最终引发微裂缝扩展并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整体性[6]。研究表明,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与其孔隙结构、水胶比、引气剂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较大的水胶比会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加,从而降低其抗冻性能;而适量添加引气剂可以引入均匀分布的微小气泡,有效缓解冻融压力[13]。过往研究还探讨了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发现复掺粉煤灰、硅灰和稻壳灰等矿物掺合料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这为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抗冻耐久性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6][13]

3. 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温度应力分析

3.1 温度应力产生机理

混凝土坝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温度应力的产生主要受水泥水化热和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水泥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混凝土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其内部热量难以快速散发,从而形成内外温差[2]。这种温差会引起混凝土体积变化,进而产生温度应力。此外,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低的气候特点进一步加剧了温度应力的复杂性。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混凝土表面温度迅速波动,而内部温度变化滞后,导致内外温度梯度增大,从而引发额外的温度应力[3]。特别是在冬季,极端低温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增加了裂缝的风险。

3.2 温度应力对坝体结构安全的影响

温度应力对混凝土坝体结构安全具有显著影响,过大的温度应力可能导致坝体裂缝的产生,进而削弱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会在坝体表面或内部形成裂缝,这些裂缝不仅会降低坝体的承载能力,还可能成为渗水通道,加速混凝土的劣化过程[3]。此外,裂缝的扩展会破坏坝体的连续性,导致应力集中现象,进一步加剧裂缝的发展,最终可能威胁到整个坝体的安全运行[5]。尤其是在高寒地区,由于温度应力与冻融循环的叠加作用,裂缝的扩展速度更快,对坝体结构安全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有效控制温度应力对于保障混凝土坝在高寒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4. 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抗冻耐久性分析

4.1 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性能变化

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坝长期遭受冻融循环作用,其性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冻融循环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中的水分反复结冰和融化,从而产生膨胀压力和渗透压力,使混凝土微观结构逐渐劣化[6]。这种劣化表现为混凝土强度的降低以及裂缝的扩展。研究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逐渐减小,这是衡量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10]。此外,冻融循环还会引起混凝土表面剥落、质量损失等现象,进一步削弱其力学性能。因此,深入理解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性能的变化规律,对于提高混凝土坝在高寒环境中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4.2 影响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因素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包括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特性、配合比设计以及养护条件等[6]。从材料角度来看,水泥品种、骨料质量以及掺合料的选择都会对混凝土的抗冻性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掺加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和稻壳灰)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因为它们能够优化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并降低渗透性[13]。此外,水胶比也是影响抗冻耐久性的关键参数,较高的水胶比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增加,从而降低其抗冻能力[6]。在养护条件方面,充分的保湿养护有助于减少混凝土早期干缩裂缝的产生,进而提高其抗冻性能。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合理选择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以及严格控制养护条件是提升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重要途径。

5. 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温度应力控制措施

5.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在高寒地区,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是降低温度应力的关键措施之一。水泥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量,从而对温度峰值产生显著作用。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或选用低热、中热水泥,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及其速率[2]。此外,掺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石粉等,不仅能改善混凝土早期的热力学性能,还能优化其长期性能。研究表明,适量掺入粉煤灰可显著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幅度,同时提高其抗裂性能[7]。对于高寒地区混凝土坝而言,合理调整骨料级配以减少水泥用量也是重要手段,但需兼顾钢筋布置对骨料粒径的限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条件综合选择水泥类型、矿物掺合料比例及骨料参数,以实现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

5.2 采用保温保湿养护

保温保湿养护是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另一重要手段,尤其在高寒地区,其效果尤为显著。保温措施能够有效减缓混凝土表面散热速度,降低内外温差,从而减少温度应力的产生[4]。具体方法包括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板或草帘,并在寒冷季节采取加热措施以维持适宜的温度环境。保湿养护则通过喷洒水雾或覆盖塑料薄膜等方式,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蒸发,确保其内部湿度稳定,促进水泥充分水化,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5]。此外,养护时长的确定也至关重要,一般应根据混凝土龄期及环境条件进行调整。研究表明,合理的保温保湿养护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温度应力,还能有效预防早期裂缝的产生,为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6. 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抗冻耐久性设计手段

6.1 添加抗冻剂

抗冻剂作为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重要手段,其种类主要包括引气型、减水型和复合型等。引气型抗冻剂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微小气泡,有效缓解冻融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压力,从而降低混凝土因冻融作用而导致的裂缝扩展和强度损失[13]。减水型抗冻剂则通过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进而增强其抗冻性能。复合型抗冻剂结合了引气和减水的双重功能,在改善混凝土抗冻性的同时,还能提升其工作性能。在实际工程中,抗冻剂的应用需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和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选择。例如,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设计中,掺加适量的引气型抗冻剂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能力,同时减少因冻融作用引起的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下降[13]

6.2 优化坝体结构

优化坝体结构设计是提高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抗冻耐久性的另一重要途径。通过合理调整坝体的分缝措施和表面保温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温度应力对坝体结构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强其抗冻性能。研究表明,设置横缝能够显著降低坝体内部的拉应力,控制高拉应力区的范围,并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8 MPa[8]。此外,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在秋冬季节能够显著降低大坝表层混凝土的温降幅度,减小表层温度应力水平,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6 MPa[8]。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坝体裂缝的产生,还能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因此,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分缝布置和表面保温方案,以实现抗冻耐久性的全面提升。

7. 实际案例分析

7.1 案例介绍

本研究选取了扎敦水利枢纽混凝土坝和东北严寒地区某混凝土坝作为典型案例。扎敦水利枢纽混凝土坝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该地区年均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高寒区域[5]。该坝在施工过程中面临冬季防冻与温差控制的复杂问题,因此采用了基于不同龄期混凝土自约束拉应力和外约束拉应力满足抗拉极限的理论基础进行温控防裂设计。另一案例为东北严寒地区某混凝土坝,该工程针对高寒气候特点提出了一种越冬保温新方法,即通过覆盖少量保温被并结合天然或人工降雪形成雪层覆盖的方式进行混凝土越冬保温[14]。这两个案例均代表了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施工中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设计的典型实践。

7.2 措施与手段应用及效果验证

在扎敦水利枢纽混凝土坝的建设中,采用了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以及掺加矿物掺合料等措施以降低温度应力,同时实施了严格的保温保湿养护策略来减少裂缝发生的风险[5]。监测结果显示,大坝温控效果良好,满足混凝土绝热温升要求,有效抑制了温度裂缝的产生。而在东北严寒地区某混凝土坝的案例中,则创新性地将天然降雪或人工降雪用于越冬保温,通过计算论证了这种保温方法的效果显著性,不仅显著节省了工程投资,还成功解决了长间歇薄层浇筑混凝土的越冬保温难题[14]。这些实际案例表明,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坝施工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设计措施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8. 设计与施工挑战及应对策略

8.1 成本控制

在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温度应力控制及抗冻耐久性措施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成本增加的问题。例如,采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添加抗冻剂以及保温保湿养护等措施,均需要额外投入材料和技术支持,从而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成本[4]。此外,高寒地区特殊环境下的施工工艺要求更高,施工效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为有效控制成本,应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经济性,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和技术方案。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施工组织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确保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8.2 施工工艺难度

高寒地区的特殊环境对混凝土坝的施工工艺提出了严峻挑战。低温条件下,混凝土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施工保温措施代价高昂,且加热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安全生产风险[11]。此外,冬季浇筑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影响坝体的整体性和耐久性[12]。为应对这些困难,可采用装配化施工方法或综合蓄热法施工,以降低低温环境对施工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还需加强温度监测和气象预报,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关键工序作业。通过科学规划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有效克服高寒地区施工工艺难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11][12]

9.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9.1 新材料研发应用

随着高寒地区混凝土坝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提升工程性能的关键方向。针对高寒区低大气压力、强太阳辐射、低温等恶劣环境特征,未来材料研发应重点关注抗冻性、耐久性及适应性等方面的提升。例如,通过掺入引气剂以优化混凝土含气量与孔结构,从而增强其抗冻性能,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9]。然而,在低气压环境下,混凝土引气困难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此外,研发适用于高寒区的高性能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等,可有效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少温度应力对坝体的影响。同时,新型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应用也为提高坝体抗裂性能提供了新思路。这些材料的研发不仅需要实验室模拟试验的支持,还需结合现场试验数据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可靠性[9]

9.2 智能化监测技术融合

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寒地区混凝土坝的温度应力控制与抗冻耐久性监测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传统监测手段往往受限于高寒区恶劣的气候条件,难以实现实时、精准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而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则能够克服这一难题。例如,通过在坝体内部埋设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湿度及应力变化,并结合数据分析模型预测潜在风险区域[1]。此外,无人机技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为大坝表面裂缝检测提供了高效手段。未来,智能化监测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高寒区混凝土坝的精细化管理和安全性评估,为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重要支撑[1]

参考文献

[1]杨春宝;韩小妹;温州;邵剑南.高寒区混凝土坝温控设计标准和防裂措施优化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2):96-99.

[2]杨映;景霞娟;朱振泱.高寒地区混凝土坝高温度峰值区域的温控防裂[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1,52(8):17-26.

[3]刘毅;杜雷功;钱文勋;任炳昱;王进廷;万连宾;李曙光;严驰.高寒区高混凝土坝关键技术难题与解决途径[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3):45-52.

[4]韩小妹;邵剑南;杨春宝.高寒区混凝土坝低温防裂温控措施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1):115-119.

[5]翟占英;宋学博;邢鑫.高寒区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施工技术及工程应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9,0(6):12-15.

[6]钟家东.高海拔寒冷地区建筑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测试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3,31(3):11-15.

[7]夏勇;刘毅;齐问坛;张磊;李建武;盛志刚;刘露;刘伟;朱振泱.高海拔地区高拱坝首仓混凝土温度反演分析与温控措施优化[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4,55(4):71-80.

[8]赵厚然;徐艳杰;赵恒;梁婷;金峰.叶巴滩堆石混凝土二道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及温控措施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4,35(2):167-173.

[9]姚可夫;田始光;漆一宁;周世华;黄耀英;苏怀智.高海拔区特征环境驱动下混凝土坝服役性能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23,54(6):717-728.

[10]张宇;张志伟;徐强;张雪.盐浸-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坝强震开裂机理[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2024,22(1):158-165.

[11]张慧.寒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2,(12):76-78.

[12]特来提·艾尼瓦.简述高寒高海拔特殊气候条件下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1,27(2):83-87.

[13]赖海珍;陆程铭;荆慧斌;张帅.高寒地区复掺矿物掺合料水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劣化机理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30(2):191-197.

[14]张国新;刘茂军;李松辉;王程鹏;张龑;张晓光.高寒区混凝土坝长间歇薄层浇筑越冬保温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6,47(6):25-28.

[15]李志勇.低温条件下水工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4,52(2):24-26.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