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与实践
史可明 孙国勇 谢开
1.浙江省嵊州市鹿山街道大浦桥村前段256号 浙江绍兴 312499;2.四川省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碑中街72号1幢602号 四川绵阳 622150;3.四川省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碑中街 四川绵阳 621000

复制成功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雨水处理方式在应对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方针,强调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对解决城市雨洪管理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收集、储存、净化与利用等多环节的科学设计,可有效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和洪峰流量的调控。实践案例表明,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小区自身的雨水管理能力,还对城市整体雨洪管理及水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未来城市雨水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念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实践
DOI: 10.12428/zgjz2025.08.116
基金资助:

1 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与意义

1.1 城市化进程与雨水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自然水文循环,导致传统雨水处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硬质铺装地面和建筑物的增加使得雨水无法有效渗透,进而引发城市内涝问题[3]。此外,大量雨水径流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不仅加剧了排水设施的负荷,还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出现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4]。与此同时,未经过滤的雨水径流携带污染物进入水体,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的“快排”模式已难以应对现代城市的雨水管理需求,亟需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

1.2 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城市雨洪管理、水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途径。该理念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强调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在建筑小区层面,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缓解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通过雨水收集与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7]。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有助于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

2.1 “渗、滞、蓄、净、用、排”方针

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雨水管理系统。其中,“渗”指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方式促进雨水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并减少地表径流[1];“滞”则是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设施延缓雨水排放速度,从而降低暴雨期间的排水压力[6]。“蓄”强调通过设置蓄水池或调蓄罐等储存雨水,为后续利用提供水源;“净”则注重通过植物净化、生物滞留等手段改善雨水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而“用”体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如用于景观灌溉、道路冲洗及冲厕等,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6]。最后,“排”是在确保前五个环节充分运作的基础上,将多余的雨水通过优化设计的排水系统有序排出,避免内涝风险。这六个环节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海绵城市的技术核心[1][6]

2.2 理念的生态与可持续性

海绵城市理念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4]。该理念通过对雨水的源头控制与过程管理,有效减少了传统排水系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8]。例如,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透水铺装,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还改善了微气候环境,缓解了热岛效应[4]。此外,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8]。这种生态友好的设计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水安全水平,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4][8]

3. 建筑小区雨水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3.1 传统建筑小区雨水系统构成

传统建筑小区雨水系统主要由雨水管道、排水口、检查井等部分组成。雨水管道负责收集和输送屋面及地面的雨水,将其引导至排水口排出小区;排水口则连接市政雨水管网,实现雨水的外排;检查井用于管道的检查与疏通[3]。然而,这种系统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快速排放雨水,以应对暴雨时的排水需求。其局限性在于,大量硬化地面导致雨水难以渗透,使得地下水补充不足,同时雨水径流直接排入市政管网,增加了管网负荷,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9]

3.2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小区雨水系统特点

在海绵城市理念影响下,建筑小区雨水系统呈现出显著特点。在雨水管理方面,强调源头控制,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方式,增强雨水的渗透与滞留能力,减少雨水径流,缓解市政管网压力[2]。在资源利用方面,注重雨水的收集、储存与净化后回用,如用于景观灌溉、道路冲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效益[5]。这种系统体现了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小区的整体品质。

4. 海绵城市理念下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

4.1 雨水收集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雨水收集设计主要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等方式实现。下凹式绿地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增强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从而减少雨水外排量[2]。同时,透水性地面的应用可显著提高雨水的下渗效率,避免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并将多余的水源存储于地下,为后续利用提供条件[5]。这些措施不仅改变了传统雨水管理模式中以排为主的思路,还通过源头控制的方式对雨水径流进行了有效调控,为城市雨洪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4.2 雨水储存设计

雨水储存设施的选择与设计是海绵城市理念下建筑小区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水池和雨水罐等储存设施的设计需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如地形条件、降雨规律以及用水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1]。这些设施不仅能够调节雨水流量,还在缓解市政排水管网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降雨高峰期,储存设施可以暂时容纳多余的雨水,避免因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而引发内涝问题;而在干旱季节,储存的雨水则可被用于景观灌溉或其他用途,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0]

4.3 雨水净化设计

雨水净化设计主要依赖于生物滞留设施和植物净化等技术手段。生物滞留设施通过土壤、植被及其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分解和转化,从而显著改善水质[7]。此外,植物净化技术利用特定植物的吸收能力和根系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雨水中的有害物质,使其达到回用标准[12]。这些净化方法不仅有助于保护城市水环境,还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净”方针的核心价值。

4.4 雨水利用设计

雨水利用设计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景观灌溉、道路冲洗和冲厕等方面,从而实现节水效益的最大化。在景观灌溉方面,雨水回用系统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降低用水成本;在道路冲洗和冲厕领域,雨水的利用则可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4]。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设计雨水利用系统,建筑小区的年节水量可达总用水量的20%以上,这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5]

5. 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浙江某住宅小区与中国铁建·青秀湾项目

浙江某住宅小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充沛且分布不均,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该小区通过对雨量综合径流系数、海绵城市指标和雨水调蓄容积布置进行优化设计,并采用SWMM汇流模型模拟分析,有效降低了原地块径流过程的影响[10]。同时,中国铁建·青秀湾项目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同样面临降雨集中带来的雨洪管理挑战。该项目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给排水设计中融入了渗水、蓄水和净化功能,显著提升了小区的环境质量与防洪能力[13]。两个案例均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其具体措施包括设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以及雨水储存设施等,实施效果显著,为其他新建小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5.2 案例二:某小区雨洪管理设计与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践

某小区雨洪管理设计案例针对传统小区硬化区域广泛、缺乏公共绿地的问题,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与净化[6]。而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践则从控制目标、划分汇水分区、设计竖向等方面入手,结合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场地景观设计,达到了低影响开发的目标[12]。这两个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均面临施工量大、费用高昂等挑战,但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成功克服了困难。与案例一相比,两者均强调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在具体技术路径上存在差异,例如某小区更注重生态修复,而住宅小区则侧重于竖向设计与汇水分区划分。这些异同点为未来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方向。

6. 海绵城市理念下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与实践的展望

6.1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雨水管理系统和新型雨水净化材料等新技术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中彰显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智能雨水管理系统依托传感器、数据分析及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雨水量、水质以及系统运行状态,从而精准优化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的全过程。例如,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降雨强度自动调节蓄水设施的排放速率,以实现更为高效的雨水管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新型雨水净化材料如纳米过滤膜和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显著提升雨水净化效率,还能大幅度降低维护成本,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小区雨水系统的整体性能,还将为城市雨洪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化与可持续化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

6.2 多学科融合

多学科融合在优化建筑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与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景观设计、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协同合作,能够将美学功能、生态功能与工程技术进行高效整合,从而实现雨水系统的最佳高效性与和谐性。例如,景观设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布局和地形设计,增强雨水的自然渗透与滞留能力,营造出生态友好且美观的居住环境;环境工程则专注于雨水净化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确保水质达到回用标准,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土木工程负责精心设计优化的雨水收集与输送设施,以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还能激发出更具创新性与适应性的雨水系统设计方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臻.建筑小区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研究[J].前卫,2022,(4):58-60.

[2]汤玮.试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雨水设计策略[J].低碳世界,2019,9(3):193-194.

[3]郝强华.建筑小区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浅论[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2,(4):38-40.

[4]杨浩.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给排水系统设计与可持续性研究[J].地产,2023,(19):55-57.

[5]李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设计方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9):10-12.

[6]张珂欣;张臣.海绵城市理念在某小区雨洪管理设计中的应用及效益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15):1-3.

[7]孙宏伟;李法善;朱晓金;梁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及截污净化研究[J].绿色建筑,2023,15(5):60-63.

[8]刘欣.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小区设计方式[J].河南建材,2022,(1):145-147.

[9]赵波.建筑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计算要点解析[J].安徽建筑,2021,28(4):84-85.

[10]杨华展.浙江某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分析[J].山西建筑,2022,48(9):25-29.

[11]史建国.建筑小区“海绵城市”规划及设计要点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2,(14):33-34.

[12]李政;王雯翡;袁继强;田露;魏加雯.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践[J].住宅产业,2021,(7):43-45.

[13]颜仁骁.建筑小区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分析——以中国铁建·青秀湾项目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23,(1):31-33.

[14]袁佳佳;宋聚生;董文艺.建筑与小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9,9(11):148-149.

[15]杨阳.探讨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节能技术的应用[J].信息产业报道,2023,(10):160-162.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