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seamless integrated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stroke patients
Liang Wufen 1 Mo Jieling 2(Corresponding author)
1. Emergency Center of Guigang People's Hospital,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angxi Guigang 537100
2. School of Nursing,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xi Nanning 53002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eamless integrated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mergency stroke patients. Method: 100 emergency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Center of Guigang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patients were admitted from June 2024 to February 2025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the odd even number method. 50 patients assigned to odd number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received routine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50 patients assigned to even numbers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ceived seamless integrated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shorter reception time (4.01±0.23)minutes and referral time (6.03±0.48)minute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6.29±0.37)minutes and (8.42±0.59) minutes, respectively,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4.00%),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00%,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00%), 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amless integrated emergency nursing for emergency stroke patient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speed of treatment and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patients, but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Key words:Seamless integration of emergency care; Emergency stroke; Rescue efficiency; Effect
急诊脑卒中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对于预后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然而,由于急诊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医护人员专业能力的差异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近年来,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模式在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效率方面显示出潜在优势[2]。然而,关于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护理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急诊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急诊脑卒中护理领域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操作建议,从而提升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救治速度和康复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接诊的100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入院起始时间为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采用单双号法将其分为两组,50例分到单号者纳入对照组,50例分到双号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医院已批准本研究立项。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3]中关于急诊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者,②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者,③发病时间<6h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其他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者,②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干预方式为常规急救护理,(1)院外护理,在外部护理环节中,一旦接收到患者或的紧急求助电话,我们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登车伴随救护车赶赴患者遭遇突发状况的地点。抵达现场之后,遵医嘱给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治疗。然后,将患者安全搬运至救护车上,送往医院。(2)院内护理,到达医院后,立即给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并给予吸氧、血压、心率监测等,以维持呼吸和循环稳定。
观察组干预方式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1)院外护理,在院外护理阶段,首要任务是迅速识别紧急情况并采取行动。一旦接收到患者或其亲属的求救电话,立即启动紧急响应程序,迅速登上救护车赶赴患者发病地点。在赶往现场的过程中,与患者家属保持持续的通讯,收集关键信息,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既往健康状况以及发病时的具体症状,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快速病情评估至关重要。同时,指导家属在救护车到达前确保患者处于安全且舒适的位置,防止因不当移动而引发进一步的伤害。抵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涵盖意识水平、语言能力、肢体功能等方面。随后,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现场急救措施,如患者处于意识不清状态,应检查其口腔和鼻腔是否存在分泌物,若有,及时处理干净,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完成基础的现场急救后,确保患者在安全体位下被快速转运至医院。转运途中,通过急救通讯系统将患者的病情和评估信息实时传递给医院。(2)院内护理方法,①急诊绿色通道,开设专门的脑卒中绿色通道,优先处理脑卒中患者。②快速评估与诊断,到达医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并快速完成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③早期干预,根据病情迅速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等。另外,给患者提供吸氧、血压、心率监测等,以维持其呼吸和循环稳定,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④营养与水分管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与水分管理,如吞咽困难者通过鼻饲提供营养和水分。吞咽功能正常者给予适当的饮食。⑤并发症预防,全面预测和分析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如考虑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长期卧床等因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考虑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给患者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同时,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或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⑥信息共享与协调,在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急诊、神经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且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信息共享,确保患者信息的连贯性。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接诊时间、转诊时间:接诊时间是指接到患者或家属急救电话后,护理人员开始对患者进行医疗评估和初步处理的时间间隔。转诊时间是指患者经现场初步处理后,被转运至医院急诊科或相应科室的时间间隔。
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按以下标准评估救治效果:若患者症状显著好转或病理征象完全消失,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18分及以上,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症状有所缓解,病理征象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升9至17分之间,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升不足9分,则判定为无效。治疗的整体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病例总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 × 100%[4]。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诊时间、转诊时间对比
接诊时间、转诊时间对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接诊时间、转诊时间对比(±s,分钟)
2.2 两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对比
救治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我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5]。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机会、生活质量以及康复效果。因此,在当前医疗发展背景下,提升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救治速度和质量,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在过去,临床对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干预,多依赖于常规的急救护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应对急性脑卒中的紧急情况,但其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导致不同医护人员在执行护理干预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一致性直接影响了救治的质量和患者的预后[6]。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种新型的急救护理模式——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强调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救治需求,合理地分配急救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管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理论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护理方面,相关的研究尚不充分[7]。目前,这一模式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次研究通过开展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与常规急救护理用于脑卒中急诊急诊救治护理的实践研究发现,接诊时间、转诊时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救治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快速响应机制与标准化流程,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能迅速识别并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启动救治流程,减少延误[8]。并且,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救治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和重复操作,提升整体救治效率。(2)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为实现急救护理的无缝对接与一体化,须对急诊科内部资源与院外相关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包括但不限于紧急医疗设备、常用药品储备等,确保在关键时刻能迅速调用所需资源。同时,还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救治需求,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确保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和效果[9]。(3)多学科合作与信息共享平台,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鼓励跨学科合作,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救治,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全面性。并且,还要求不同科室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确保患者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延误,不断提高救治水平[10]。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强调早期识别脑卒中的症状,通过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可以尽早发现潜在并发症的风险[11]。在早期阶段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2]。并且,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减少了救治过程中的延误,使得患者能更快地接受有效的治疗,从而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另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还要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测和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能有效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3]。
综上所述,通过执行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不仅能显著提升急诊脑卒中患者效率和成效,还能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晓斌,叶颖颖,陈梁.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急诊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05):141-144.
[2]刘勤,黄桂先.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急诊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03):154-156.
[3][1]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7):721-728.
[4]王增娜,庄英乐,于倩茹,等.一体化急救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3,(03):135-137.
[5]李霞.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02):321-323.
[6]Yuying Y,Qing C,Jing C,et al.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Model Based on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Frontiers in Surgery,2022,9874577-874577.
[7]彭晓虹.急诊脑卒中患者应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J].名医,2021,(20):40-41.
[8]Hunter R,Chalil K M,Anjali J,et al.An exploratory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barriers,facilitators,and demands affecting caregivers in a telemedicine integrated ambulance-based setting for stroke care[J].Applied Ergonomics,2021,97103537-103537.
[9]李芹仙.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21,45(14):1490-1491+1494.
[10]蒋彬彬.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04):43-44.
[11]韩雪松.一体化急救护理在脑卒中急救中的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3):112-114.
[12]张伟,徐平,汪佩玲,等.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J].蛇志,2021,33(01):68-70+76.
[13]张瑞霞,李志琼.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研究,2022,30(05):159-162.
作者简介:梁武芬(1994—),女,汉族,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