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优化与实时性分析
梁任春1 王福泉2 王玲海3
1.广西扶绥县柳桥镇岜留村岜留屯41号 广西崇左 532106;2.沈阳市大东区北大营街58-9号1-4-1 辽宁沈阳 110044;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青山村端三队组31-1号 安徽宿州 234102

复制成功

摘要:

在现代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设备,其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与实时性直接影响机器人的性能表现[1][2]。本文围绕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优化与实时性分析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原理与架构分析,明确系统运行机制;进而探讨影响精度与实时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改进控制算法以及优化硬件配置等方法,可显著提升系统精度与实时性[4][11]。本研究为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对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精度优化实时性分析
DOI: 10.12428/zgjz2025.06.046
基金资助:

0 引言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涵盖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装配等多个领域。其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1]。随着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生产线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成为实现产品快速化、柔性化、自动化生产的关键设备[9]。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逐步向高精度、高稳定性方向拓展,为满足复杂生产工艺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

运动控制系统精度与实时性的意义: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实时性是工业机器人性能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节拍。高精度的运动控制能够保证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定位准确性与轨迹跟踪能力,从而满足精密装配、焊接等高要求任务的需求[2]。而实时性则决定了系统对外部指令的响应速度,尤其在需要快速调整或突发事件处理时,实时性不足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设备损坏[4]。因此,提升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与实时性对于提高工业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原理与架构

1.1 运动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实现依赖于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的有机结合。运动学研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姿变化,通过DH模型或MDH模型描述关节与连杆之间的几何关系,从而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方程[12]。动力学则关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通过分析关节力矩与加速度的关系,为运动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基于这些原理,运动控制系统通过规划关节轨迹并实时调整关节角度,实现机器人对复杂运动的精确控制[1]。此外,NURBS插补算法作为一种高效的实时插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运动控制的平滑性与精度,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性能[1]

1.2 系统架构组成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器、驱动器和传感器三大部分构成。控制器作为系统的核心,负责任务规划、运动学计算和实时控制,通常采用高性能处理器以保障系统的运算能力[14]。驱动器则将控制器输出的指令转换为电机的实际运动,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驱动精度与稳定性[14]。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机器人的位姿、速度和受力状态,其中旋转编码器在反馈位置信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其高分辨率设计为提高系统精度奠定了基础[14]。各组成部分通过高效的通信协议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机器人的精确运动控制[1]

2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精度优化

2.1 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机械结构误差是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偏差,如关节间隙、连杆长度误差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定位精度下降[2]。其次,控制算法的不完善也对系统精度产生显著影响。例如,传统的运动学模型未能充分考虑动态特性及非线性因素,从而引发轨迹跟踪误差[4]。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振动干扰以及负载波动同样不可忽视,这些外部条件会改变机器人的动力学行为,进而影响其定位精度与重复性[13]。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全面分析这些误差来源,以制定有效的精度优化策略。

2.2 精度优化策略

为提升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可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实施优化策略。在硬件层面,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是提高系统精度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编码器和激光跟踪仪,可以更准确地获取机器人的实际位姿信息,从而减小测量误差[2]。同时,优化机械结构设计也是关键环节,包括改进关节刚度、减少传动链间隙等措施,有助于降低机械结构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在软件层面,改进控制算法尤为重要。例如,基于误差补偿算法的运动学参数辨识方法能够显著减小定位误差,如文献中提出的PSO-LM混合优化算法和两步误差补偿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这些方法通过建立精确的误差模型,并结合智能优化技术求解运动学参数误差,从而实现系统精度的有效提升。

3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实时性分析

3.1 实时性影响因素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系统响应时间、任务调度和通信延迟是关键因素。系统响应时间决定了系统对外部指令或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较长的响应时间会导致运动控制的滞后,从而影响实时性[1]。任务调度则是实时性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多任务并行的场景下,不合理的任务调度策略可能引发任务冲突或资源竞争,进而降低系统的实时性能[14]。此外,通信延迟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延迟会直接影响控制指令的及时执行,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实时性表现[1]。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运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3.2 提高实时性的方法

为提高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可以从软件算法优化和硬件设备升级两个方面入手。在软件层面,优化任务调度算法是关键手段之一。通过采用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策略或实时操作系统(RTOS),可以有效减少任务冲突和资源竞争,确保关键任务能够优先执行,从而提升系统的实时性[14]。此外,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设计专用的算法,如动态调整任务优先级或引入预测机制,也能进一步优化实时性能[1]。在硬件层面,升级处理器是提升实时性的直接途径。高性能处理器具备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显著缩短系统响应时间,从而提高实时性[14]。同时,选择低延迟的通信模块和优化通信协议,也能有效减少通信延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实时性表现[1]。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可以实现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实时性的全面提升。

4 精度优化与实时性改进的案例分析

4.1 实际案例介绍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选取Staubli TX60和SR4C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作为典型案例。Staubli TX60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其对绝对定位精度的要求极高,然而未经优化的运动控制系统难以满足这一需求[2]。SR4C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则以其复杂的运动轨迹精度著称,尤其是在曲线运动轨迹中,其位置误差需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以确保产品质量[4]。这两个案例分别体现了工业机器人在静态定位精度和动态轨迹精度方面的典型需求,同时也反映了运动控制系统在精度与实时性方面的挑战。

4.2 优化改进效果与问题

针对上述案例,采用基于优化位姿集的辨识方法和运动学分析补偿策略后,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SO-LM混合优化算法辨识后的TX60机器人的平均综合位置姿态误差分别从(0.5777 mm,0.0039 rad)降低为(0.0816 mm,0.0014 rad)[2]。而SR4C机器人在经过轨迹精度补偿后,平均位置误差由3.65%提高至0.79%,直线、圆弧轨迹精度分别提高了38.75%、25%[4]。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优化位姿集的选择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高,且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频繁调整参数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场景,这对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高精度传感器的引入虽然提升了测量精度,但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5 前沿技术对精度与实时性的影响

5.1 新型控制理论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传统控制理论在应对复杂任务和高精度需求时逐渐显现局限性。新型控制理论,如鲁棒控制和智能控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鲁棒控制通过设计控制器以应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能够显著提升运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3]。例如,在激光切割和弧焊等需要高相对精度的应用场景中,基于鲁棒的极小极大优化理论被用于运动学结构参数校准,通过最小化靶球的最差相对定位误差,实现了对机器人结构参数误差的有效辨识与补偿[3]。此外,智能控制理论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动态调整控制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实时性[7]。这些新型控制理论的应用潜力不仅体现在精度优化上,还在于其对复杂任务的灵活处理能力,为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5.2 智能控制方法

智能控制方法,特别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为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与实时性提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运动过程中的误差分布,从而指导误差补偿策略的优化[7]。例如,基于误差相似度原理构建的定位误差与关节转角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相关性模型对精度补偿效果的影响规律,选出了最优模型,使得工业机器人的绝对定位误差显著降低[7]。深度学习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对复杂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能够更精确地描述运动控制过程中的动态特性。此外,强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控制方法,通过试错机制优化控制策略,能够在不确定环境中实现高精度与高实时性的平衡。这些智能控制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业机器人的性能,还为其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制造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7]

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优化与实时性分析是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其成果对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在精度优化方面,通过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改进控制算法以及优化机械结构设计等方法,显著降低了机械结构误差、控制算法不完善性和环境因素对系统精度的影响[2][4]。例如,基于运动学分析的轨迹精度补偿方法和优化相关性模型的精度补偿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有效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和轨迹精度[4][7]。此外,实时性分析表明,系统响应时间、任务调度和通信延迟是影响运动控制系统实时性的关键因素,而通过优化软件算法和升级硬件设备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实时性[1]。这些研究成果为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在精度优化与实时性方面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新型控制理论如鲁棒控制和智能控制的引入,有望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3]。另一方面,智能控制方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应用,将为复杂任务下的高精度实时控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7]。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结合多学科技术,开发更加高效、可靠的精度优化与实时性改进方法,以满足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精度制造领域的需求。此外,针对工业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动态环境下的实时路径规划和多机器人协同控制,也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推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全面发展[3][7]

参考文献

[1]王玉婷.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20,36(10):86-88.

[2]张颖;乔贵方;王保升;刘娣;田荣佳.基于优化位姿集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方法研究[J].中国测试,2023,49(3):91-95.

[3]毛晨涛;陈章位;张翔;祖洪飞.基于相对精度指标的机器人运动学校准[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0,54(7):1316-1324.

[4]唐尧;张恩政;陈本永;陈刚;刘翠苹.基于运动学分析的工业机器人轨迹精度补偿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20,41(3):175-183.

[5]乔贵方;杜宝安;张颖;田荣佳;刘娣;刘汉忠.基于POE模型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二次辨识方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24,55(1):419-425.

[6]吕仲艳;温秀兰;崔伟祥;乔贵方.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的位姿点集优化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21,(7):97-102.

[7]程思渺;田威;李波;廖文和.一种优化相关性模型的机器人精度补偿方法[J].航空制造技术,2021,64(21):77-83.

[8]陈启军;周自强;刘成菊;孙晓娴;张雪.基于视觉的六自由度机械臂运动学参数辨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7):1023-1029.

[9]任永杰;尹仕斌;邾继贵.面向现代柔性制造的工业机器人高精度控制方法[J].航空制造技术,2018,61(5):16-21.

[10]尹宏杰;唐尧.六自由度机器人轨迹精度评定方法优化与补偿实验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4):293-298.

[11]朱江新;刘吉刚;田硕;陈琳;梁旭斌;潘海鸿.两步误差补偿法提高工业机器人绝对定位精度[J].机械科学与技术,2020,39(4):547-553.

[12]梁兆东;肖永强;游玮;葛景国.工业机器人误差补偿运动学算法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21,(5):273-275.

[13]李祥云;向民志;范百兴;王同合;周维虎.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标定精度分析与改进[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8,35(3):255-259.

[14]赵亮.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中PLC技术的应用分析[J].工业加热,2020,49(8):28-29.

[15]柳松;张德权;吴锦辉;张宁;刘海涛.基于Kriging模型的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补偿方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22,51(6):19-24.
作者简介:梁任春(1981—),男,壮族,广西扶绥人,大专,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