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微流控芯片制造中的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
潘大强 郑毅 姜邓超
1.山东省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村镇长夼村1018号 264210;2.萃联(中国)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1130;3.重庆市路港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400000

复制成功

摘要:

微流控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关键组件,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够实现流体在微观尺度下的精准操控,为精准检测与高效反应提供了有力支持。3D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突破了传统工艺在结构与材料选择上的诸多限制。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旨在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精准集成于微流控芯片中,以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然而,该工艺开发面临界面相容性、精度与效率平衡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开发新表面处理技术增强材料结合力,优化打印算法提升打印效率。展望未来,多材料集成工艺在生物医药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有望展现更大的应用潜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微流控芯片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
DOI: 10.12428/zgjz2025.08.119
基金资助:

1. 引言

微流控芯片的重要应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生物医学与化学分析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在生物医学中,其能够实现精准的疾病检测与药物筛选,例如通过微流道设计实现非侵入式监测,显著提升诊断效率[2]。在化学分析领域,微流控芯片凭借样品和试剂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多参数集成检测,为复杂化学反应的高效分析提供了可能[3]。这些特性使得微流控芯片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3D打印技术带来的机遇:传统微加工技术因限于二维平面或简单三维结构,难以满足微流控芯片日益增长的设计需求。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微流控芯片制造开辟了新路径。该技术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工艺的空间限制,还具备设计灵活性与材料选择的广泛性。例如,光固化与熔融沉积成型等3D打印技术,可实现多级互联的微通道网络分配器,从而满足高通量药物筛选的需求[5]。此外,3D打印技术降低了制造门槛,加速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7]。

2. 3D打印技术原理与特点

2.1 3D打印技术原理

3D打印技术通过逐层堆积材料的方式制造三维结构,这一过程类似于搭建积木,通过逐层叠加材料,最终形成完整的三维物体。常见的类型包括光固化成型和熔融沉积成型。光固化成型技术基于光敏树脂的光引发聚合反应,其原理是在特定波长紫外光的选择性照射下,液态材料逐层固化形成固态结构,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微米级的加工精度,因此特别适用于制造高精度的微流控芯片。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则将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加热至软化状态,然后通过喷嘴按照三维模型切片规划的路径逐层打印,该技术由于成本较低且材料适应性广泛,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制造领域。这些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设计和制造更加高效和精准。

2.2 多材料集成优势

3D打印技术在多材料集成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够一次性成型复杂结构,极大地缩短了传统制造方法所需的组装和加工时间。与传统微加工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可以灵活选择不同性能的材料,满足微流控芯片各部位的功能需求,如通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等,这使得芯片能够适应不同的生物化学环境。多材料打印还可使同一芯片在不同结构中展现不同性能特点,例如,通过不同材料孔隙率的差异来制造分子扩散装置,实现芯片机械强度、渗透性和过滤效果的最佳状态,这种灵活性拓宽了微流控芯片的应用范围,使其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多材料集成还能够实现芯片功能的多样化,比如在同一芯片上集成传感、检测和反应功能,进一步提高微流控芯片的整体性能和应用潜力。

3. 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

3.1 材料功能需求分析

微流控芯片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所选材料的功能特性,因此在多材料集成工艺开发中,对材料功能需求的深入分析至关重要。例如,在生物医学应用中,通道材料必须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确保细胞或生物分子在其表面能够正常存活与交互,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避免因化学反应导致芯片性能衰减或污染样本[6]。此外,不同应用场景对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某些检测需求可能需要材料具备高透光性,而另一些则强调机械强度或热稳定性。因此,明确各种材料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具体功能需求,是实现多材料精准集成的首要步骤。

3.2 材料集成方法研究

3D打印技术为多材料集成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通过逐层堆叠材料实现复杂结构的构建。然而,如何实现不同性能材料的精准集成仍面临诸多挑战。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打印参数,如喷头温度、层厚、打印速度等,可以有效控制材料沉积的精度与质量,从而提升多材料集成的效果[14]。此外,连续光固化成型共打印工艺的开发为多材料集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不同材料孔隙率的差异,实现了同一芯片中不同结构的多样化性能[14]。然而,目前多材料一体化打印技术仍需解决材料快速切换与残留树脂去除等问题,以防止材料间的相互污染。例如,D. Han等人开发的多材料PμSL 3D打印系统通过集成流体单元实现了快速材料交换,为复杂多材料微结构的制造提供了可行途径[14]。该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每种材料的沉积量,并在打印过程中实时切换材料,从而实现高度复杂的多材料微流控芯片制造。

为了进一步提升多材料集成的效率和质量,研究者们还在探索新的材料组合与兼容性。例如,采用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微流控芯片的机械强度和耐用性,同时保持其生物相容性。通过将不同功能材料进行梯度设计或分层组装,能够在单一芯片上实现多种功能的协同作用,满足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芯片的整体性能,还为多材料集成工艺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同时,材料集成过程中的界面问题也至关重要。确保不同材料在界面处的紧密结合和性能一致性是实现高效多材料集成的关键。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可以在材料表面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增强界面粘附力,并改善材料的整体性能。此外,精确控制打印环境(如温度、湿度)以及后处理工艺(如热处理、表面抛光)也是保证材料集成质量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多材料集成工艺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材料功能需求、打印参数优化、材料兼容性与界面处理等多个方面。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多材料微流控芯片将在生物医疗、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D打印技术为多材料集成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然而如何实现不同性能材料的精准集成仍面临诸多挑战。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打印参数,如喷头温度、层厚、打印速度等,可以有效控制材料沉积的精度与质量,从而提升多材料集成的效果[14]。此外,连续光固化成型共打印工艺的开发为多材料集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不同材料孔隙率的差异,实现了同一芯片中不同结构的多样化性能[14]。然而,目前多材料一体化打印技术仍需解决材料快速切换与残留树脂去除等问题,以防止材料间的相互污染。例如,D. Han等人开发的多材料PμSL 3D打印系统通过集成流体单元实现了快速材料交换,为复杂多材料微结构的制造提供了可行途径[14]

4. 工艺开发面临的挑战

4.1 界面相容性问题

在多材料集成工艺中,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微流控芯片通常需要结合多种功能材料,如通道材料、密封材料和支撑材料,这些材料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能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界面结合不紧密,从而引起芯片渗漏或性能衰减[14]。例如,某些树脂材料在固化过程中可能因收缩率不同而产生内应力,导致层间剥离或裂纹扩展。此外,材料表面的润湿性和粘附性也会影响界面质量,进而影响芯片的整体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通过优化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技术来改善界面相容性,以确保微流控芯片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4.2 精度与效率平衡

在3D打印技术应用于微流控芯片制造时,打印精度与效率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重要挑战。微流控芯片通常包含复杂的微纳结构,这对打印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高分辨率打印往往伴随着较长的制造时间,这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9]。例如,基于数字光处理(DLP)的3D打印技术虽然能够实现较高的通道精度,但其逐层固化的过程使得整体打印速度较慢。为了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平衡,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优化。硬件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光学系统和光源性能来提高固化效率;软件方面,则需优化打印算法和路径规划,以减少不必要的打印时间。此外,开发新型光敏树脂材料也有助于在不影响精度的前提下提升打印速度,从而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5. 挑战解决方案

5.1 增强材料结合力

为解决多材料集成工艺中不同材料间的界面相容性问题,开发新的表面处理技术至关重要。通过引入表面改性技术,如等离子体处理、化学镀膜等方法,可以有效增强材料之间的结合力,从而减少因界面不相容而导致的芯片渗漏或性能衰减问题[14]。此外,优化树脂配方以提升材料的互溶性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光固化3D打印过程中,通过调整光敏树脂的化学成分,使其在固化后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材料结合,从而显著提高微流控芯片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14]

5.2 提升打印效率

在多材料集成工艺中,实现打印精度与效率的平衡是一个关键挑战。为提升打印效率,优化打印算法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改进图像分割算法和路径规划算法,可以显著减少打印时间,同时保证微纳结构的精度要求[9]。此外,采用高速扫描技术和动态曝光策略也能够有效缩短层间处理时间,从而提高整体打印效率。例如,数字光处理(DLP)技术结合高速投影仪的使用,能够在保证高分辨率的同时大幅提升打印速度,为实现复杂微流控芯片的快速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9]

6. 未来应用前景展望

6.1 生物医药研发领域

多材料集成工艺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流控芯片凭借其精准的流体操控能力和多材料集成的灵活性,能够为药物筛选、细胞培养及疾病诊断等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2]。例如,通过集成不同功能的材料,可以设计出更加复杂的生物相容性微环境,从而实现对细胞行为的精确调控。此外,多材料集成工艺还能够结合智能传感技术,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实时监测,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有望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并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

6.2 环境监测领域

在环境监测领域,多材料集成工艺同样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微流控芯片技术因其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以及便携化等特点,已成为水质检测的重要工具[3]。通过多材料集成工艺,可以进一步优化芯片的性能,例如引入高灵敏度传感材料以提高检测精度,或采用耐腐蚀材料以增强芯片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此外,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芯片功能的高度集成化,从而同时检测多种污染物参数。这不仅能够提升监测效率,还有助于实现实时、原位的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梦月;郝秀清;李子一;徐文豪;李亮.微流控通道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21,58(3):244-253.

[2]王玄烨;禚文瀚;崔悦悦;胡满芳;范雨薪;韦会鸽.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无创血糖监测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23,42(11):6-10.

[3]姜慧芸;孙冰;金艳;冯俊杰;田松柏.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石油炼制与化工,2020,51(9):110-118.

[4]谢煜;田旺;张杨;秦康.无源微混合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24,44(5):82-87.

[5]陈小军;莫德云;连海山.3D打印多级互联结构的浓度梯度微流控芯片[J].机电工程技术,2021,50(7):154-158.

[6]李璐;冯鑫;范一强.微流控芯片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22,59(7):625-635.

[7]范一强;王玫;张亚军.3D打印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6,44(4):551-561.

[8]施浩杰;黄嘉欣.微流控器件制作与应用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进展,2022,12(2):47-52.

[9]刘宇;GIUSEPPINA SIMONE.基因检测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应用与发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22,41(7):1-4.

[10]袁哲;李宗安;唐文来;朱莉娅;徐泽玮;迟翔;张馨宇;杨继全.PDMS微流控芯片中的微通道加工技术[J].微纳电子技术,2019,56(3):239-247.

[11]崔永晋;李严凯;王凯;邓建;骆广生.微分散设备数量放大方式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20,71(10):4350-4364.

[12]范一强;王洪亮;张亚军.低成本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38(5):1-5.

[13]刘雯雯;马妍;魏岩;潘建章;祝莹;方群.从2015年国际微全分析系统会议看当前微流控芯片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J].分析化学,2016,44(4):500-511.

[14]姜丁瑞;张栩源;靳聪;柏寒之;厉婉琪;张彩勤;陈翔.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的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24,61(4):26-37.

[15]庞浩然;解加庆;关其锋;孟晓宇;孙汝千;周福阳.搭载微混合芯片的食品内亚硝酸盐含量光电检测方法研究[J].食品与机械,2021,37(11):50-54.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