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采场优化设计
钟长意 武星彦 郝俊小
1.武汉市洪山区烽胜路 湖北武汉 430000;2.山西省盂县南娄镇拦掌村396号 山西阳泉 045000;3.内蒙古武川县可镇永康巷A148号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复制成功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成为矿业领域的重要趋势。在当今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且开采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种融合为采场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采场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从而优化采场布局和开采顺序。然而,融合过程面临数据安全与隐私、技术实施难度以及人才短缺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可采取数据安全保障、技术改进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引进等策略。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有望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进一步融合,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推动矿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智能采矿学人工智能技术采场优化设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DOI: 10.12428/zgjz2025.08.130
基金资助:

1 智能采矿学背景阐述

1.1 智能采矿学的重要性

智能采矿学作为现代矿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采矿效率,从而满足全球工业化进程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1]。其次,智能采矿学注重生产安全,通过实时监控和智能控制技术,有效降低了矿井作业中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地下工作环境复杂、恶劣的条件下,这一点尤为重要[5]。此外,智能采矿学还致力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开采策略,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点使得智能采矿学成为当今矿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1.2 智能采矿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智能采矿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矿开采已初步实现智能化模式,部分技术和工程实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包括建成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以及实现地面远程集中控制[4]。然而,智能采矿学的发展仍面临诸多不足。一方面,现有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特别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尚需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技术选型不当、管理流程优化不足等问题,导致实际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10]。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 人工智能技术剖析

2.1 机器学习技术特点及优势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在采场优化设计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多种方法,机器学习能够对大量采场数据进行高效分析,从而揭示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与趋势[3]。例如,在矿山生产调度优化中,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对历史生产数据的训练,预测设备故障率、矿石品位变化等关键指标,为采场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6]。此外,机器学习技术还能够适应不同的采场环境,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动态分析,帮助决策者制定更加灵活和精准的生产计划,从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2.2 深度学习技术特点及优势

深度学习凭借其深度神经网络结构,在复杂模型构建和特征提取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深度学习能够自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高层次特征,无需人工干预,这使其在采场优化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例如,在综采工作面智能化采掘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对井下环境扫描数据的三维建模,实现对采场地质条件的精确刻画,从而为开采顺序优化和采场布局设计提供支持[14]。此外,深度学习模型还能够结合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开采条件变化,帮助采矿企业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降低生产风险。这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分析方法,不仅能够提高采场优化设计的科学性,还能够为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路径

3.1 采场数据智能分析

在智能采矿中,采场数据的智能分析是实现精准设计的关键步骤。通过部署多种传感器,如地质勘探传感器、设备状态传感器和环境监测传感器等,可以实时获取地层情况、设备运行状态和工作环境参数[10]。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经过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后,可被用于训练机器学习模型,从而实现对地质条件和设备性能的深度分析。例如,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回归分析技术,能够预测设备未来的运行状态;而聚类算法则可以帮助识别不同地质区域的特征模式。此外,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可进一步挖掘复杂数据中的潜在规律,为采场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14]。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对采场动态变化的感知能力,还能为后续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3.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提升采场优化设计效率的重要手段。该系统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决策建议模块。在数据采集模块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类传感器数据整合到统一平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3]。随后,数据分析模块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生成可视化报告和预测结果。例如,在开采顺序优化中,系统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开采方案的效果,推荐最优策略。同时,决策建议模块结合专家知识库和实时数据分析结果,为采矿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此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决策者更快速地理解复杂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11]。这种系统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还显著降低了人为误差的风险。

4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采场优化设计

4.1 采场布局优化

采场布局优化是提升采矿效率与资源利用率的关键环节。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对采场的地质条件、设备分布及作业流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1]。例如,在智能化采掘运输系统中,硬件集成与软件设计的协同工作为采场布局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自动化采矿设备与智能传感器的结合,使得系统能够实时感知现场环境并调整设备位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条件[15]。此外,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不同布局方案下的生产效率与安全性指标,从而辅助决策者选择最优方案。某矿山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成功优化了采场布局,将设备间的协作效率提高了20%,同时降低了因空间浪费导致的资源损耗[1]。这一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采场布局优化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4.2 开采顺序优化

开采顺序的合理规划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开采成本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立数据驱动的生产调度优化模型,能够根据实际生产数据与地质条件,确定最优的开采顺序[3]。例如,在煤炭智能化开采中,中方向保护技术的应用使得采煤机能够在多向割煤过程中自动切换工艺模式,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开采[13]。通过对采场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可以预测不同开采顺序对资源回收率、设备利用率及生产成本的影响,并据此生成优化方案。某矿山企业在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开采顺序优化后,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5%,开采成本降低了10%[3]。这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开采顺序优化中的潜力,同时也为其他矿山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5 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5.1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在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采场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面临着显著的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采场环境中部署的大量传感器和监控系统会生成海量的敏感数据,包括地质结构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人员活动记录等[7]。这些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网络攻击,导致数据泄露或篡改,从而对生产安全和商业机密构成威胁。此外,存储环节也存在数据被非法访问的风险,尤其是在云存储模式下,一旦权限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数据外泄,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2]。因此,如何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成为推动两者融合的重要课题。

5.2 技术实施难度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采场优化设计时,技术实施的难度不容忽视。首先,算法适应性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采场环境复杂多变,现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不同的工况条件,例如地质条件的多样性、设备性能的差异性等,这要求算法具备更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8]。其次,设备兼容性问题也是一大挑战。采场中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新旧设备并存,其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往往不一致,导致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协同性难以实现[11]。此外,矿井特殊的工作环境,如高温、高湿、强电磁干扰等,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技术难题亟待通过研发创新加以解决。

5.3 人才短缺问题

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现状,已成为制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智能采矿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矿业工程、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而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8]。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当前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也未形成规模,导致人才培养速度无法满足行业需求[10]。这种人才短缺的局面不仅延缓了技术的落地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采矿学的进一步发展。

6 应对挑战的策略

6.1 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在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应对这一挑战,可采取多层次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首先,加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据的安全传输与存储,通过对敏感信息进行高强度的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7]。其次,访问控制机制能够限制对关键数据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特定数据,从而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12]。此外,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包括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定期进行安全审计以及实施实时监控,以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6.2 技术改进与创新

针对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算法适应性不足和设备兼容性问题,需要从技术研发和创新角度寻求突破。一方面,研发适应性更强的算法是关键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引入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等技术,使算法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采场的复杂环境和动态变化,从而提高其鲁棒性和实用性[8]。另一方面,提高设备的兼容性也是技术改进的重要目标。这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协议来实现,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能够无缝集成和协同工作[11]。此外,推动智能化采矿设备的模块化设计,也有助于降低设备升级和维护的成本,同时增强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6.3 人才培养与引进

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是关键举措之一。通过开设智能采矿学、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8]。其次,开展职业培训也是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帮助采矿人员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其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10]。此外,积极引进外部高端人才同样不可忽视。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技术专家加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项目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7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7.1 与新兴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智能采矿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结合,从而创造更多价值。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能够实时采集采场中的环境参数、设备状态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为采场优化设计提供实时动态支持[5]。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对海量的采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取出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从而为智能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依据[9]。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增强采场数据的安全性和透明性,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确保数据在采集、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不可篡改,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这种多技术协同的模式将推动智能采矿学向更高层次发展,为采场优化设计带来更多创新可能性。

7.2 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

未来采场优化设计有望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其中自主决策和自适应调整是关键发展方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智能系统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采场环境中独立制定优化方案。例如,在面对不同地质条件或突发状况时,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开采顺序、设备参数以及布局规划,以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性[2]。此外,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的不断成熟,采场中的各类传感器将能够更精确地监测环境和设备状态,为智能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输入,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14]。这种高度智能化的采场优化设计不仅将显著提升矿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还将为整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李学鹏;王朝娜.人工智能技术在矿井开采资源配置中的优化策略[J].有色金属工程,2024,14(4):I0009-I0009.

[2]魏文艳;吴桐.综采工作面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前景综述[J].煤炭工程,2024,56(5):160-165.

[3]李召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矿山开采生产调度优化策略[J].新疆钢铁,2024,(2):76-78.

[4]李首滨;李森;张守祥;王峰.综采工作面智能感知与智能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21,49(4):28-39.

[5]刘峰.矿山智能化开采与智慧矿山建设技术系统应用及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4,(7):16-18.

[6]顾清华;江松;李学现;卢才武;陈露.人工智能背景下采矿系统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金属矿山,2022,(5):10-25.

[7]张勇.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科幻画报,2022,(6):0153-0155.

[8]乔亚强.智能化采矿技术对煤炭资源利用率的影响[J].幸福生活指南,2023,(40):61-63.

[9]黄林超.新兴信息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冶金与材料,2023,43(10):178-180.

[10]张学伟.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分析[J].能源与节能,2024,(6):250-253.

[11]林爰娇.煤矿采掘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3):60-62.

[12]马小平;杨雪苗;胡延军;缪燕子.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智能化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工矿自动化,2020,46(5):8-14.

[13]田泽黎.基于煤炭智能化开采关键技术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28-30.

[14]李祖佶.综采工作面智能化采掘技术研究[J].煤炭新视界,2024,(1):176-178.

[15]孙鲁兵.智能化采掘运输系统的集成与优化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4,(7):115-117.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