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与种植模式优化研究
樊浪生
安徽省舒城县南港镇过湾村新义组 231325

复制成功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与种植模式优化,以提升区域农业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合土壤、气候、地形等多维度数据,并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与叠加运算,得出了区域作物适宜性等级分布图。基于此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适宜性区域的作物种类选择与种植结构调整等优化策略。研究表明,GIS技术在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与种植模式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3]

关键词: GIS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种植模式优化
DOI: 10.12428/zgjz2025.06.070
基金资助: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整合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GIS能够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精准管理与优化配置[1]。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作为GIS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通过分析土壤、气候、地形等多维度因素,明确不同区域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程度,从而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此外,种植模式优化策略的制定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还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因此,基于GIS的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与种植模式优化研究,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1 GIS技术原理及其在作物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与显示的技术。其核心功能包括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地理数据库管理等。在作物适宜性评价中,GIS技术能够整合多种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如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等。通过采集土壤类型、含水量、矿物质含量等数据,并结合气候变量如温度、降水量以及地形信息如海拔高度和坡度,GIS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适宜性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加权分析等方法量化不同因素的作用,从而为作物种植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此外,GIS还支持矢量数据结构模型,在SuperMap等开发工具的支持下,用户可自定义适宜性评价指标与标准,从而实现针对不同作物的精准适宜性评价。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GIS技术通过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地理区域的特性,并结合历史数据对未来种植环境进行预测。这种预见性为农民和农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例如,在土壤特性方面,GIS能够分析土壤的肥力分布、酸碱度以及排水性能,进而判断其是否适合特定作物的生长需求。同时,结合气候数据,GIS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种植时间、灌溉频率以及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策略。

此外,GIS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精准农业中,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作物生长状况信息,结合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精准定位生长不良的区域,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这种精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通过与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结合,GIS可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这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还为农业政策制定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GIS技术在作物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不仅为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实现高效、环保的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系统化与自动化的评价过程,农民和农业研究人员可以更科学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

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首先,需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综合考虑土壤、气候、地形等多方面因素。土壤的质地、肥力以及排水能力是决定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日照时长等,也对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地形特征如海拔、坡度和坡向也会影响作物的种植选择。例如,在评价苹果种植适宜性时,研究人员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共计10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布、土壤pH值等;而在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则建立了涵盖多个与蔬菜生长密切相关指标的体系,如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平坦度以及无霜期长度等。

其次,运用GIS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GIS能够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将复杂的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取因子权重,该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权重。利用空间插值法对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可以有效填补数据空白区域,确保分析结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再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这种方法能够将不同因子综合考虑,得到综合性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最终,得出作物适宜性等级分布图,该图能够直观展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等级,为后续种植模式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依据此分布图,农民和农业规划者可以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种植模式优化策略

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不同区域的作物种植模式需进行针对性优化。在高度适宜区,应优先选择高附加值且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如乌龙头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结合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以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河北省的围场县通过大规模种植乌龙头,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显著提升,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度适宜区则可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同时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作物种类,例如烤烟或甜橙等经济作物,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灌溉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福建省的永春县通过推广智能灌溉系统,使得甜橙产量增加了20%。对于勉强适宜区,建议减少高强度耕作,改种耐贫瘠或环境适应性强的作物,如某些耐旱杂粮作物,或者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以降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此外,可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方法,例如轮作休耕和有机农业实践,增强土壤肥力和抗逆能力。山西省的一些地区通过轮作和有机农业,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在不适宜区,应避免大规模农作物种植,转而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例如植树造林或恢复自然植被,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陕西省的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有效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以上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4 种植模式优化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在种植模式优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首先,农民对新种植模式的接受程度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种植习惯,农民可能对新的作物种类选择或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抵触可能源于对新模式的不了解,以及对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例如,在某地区推广水稻与经济作物的轮作模式时,初期许多农民因担心产量下降而持观望态度。

其次,市场适应性也是一大挑战。优化后的种植模式所产出的农产品需符合市场需求,否则可能导致销售困难,影响农民收益。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难度。以水果种植为例,某些年份市场需求大,而次年可能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与宣传教育,通过示范田展示新种植模式的优势,提高农民接受度。比如,上述轮作模式在几个示范田取得成功并增加收益后,更多农民开始接受并尝试这一模式。同时,政府与农业合作社应积极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引导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此外,还可以引入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其尝试新模式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种植模式的优化,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农民收入水平。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多源数据,构建了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种植模式优化进行了系统性探讨。研究表明,GIS技术在作物适宜性评价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高效整合土壤、气候、地形等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借助GIS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研究能够精确识别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研究区域的适宜性等级分布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不同区域的作物种植潜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种植模式优化策略,例如调整作物布局、改进灌溉方式等,从而有效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这不仅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还为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区域农业向精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GIS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之一。通过GIS,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作物适宜性评价与种植模式优化有望进一步实现精准化与智能化。例如,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提升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找出影响作物产量的复杂因素,并进行精准预测。而物联网技术则能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参数,动态调整种植策略,实现自动化管理。同时,应加强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的培训,提高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水平。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演示会等方式,让农民了解新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方法。此外,市场适应性问题也需引起重视,未来研究可探索如何将市场需求与适宜性评价结果相结合,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例如,通过分析市场对不同作物的需求情况,调整种植结构,确保农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持生态平衡。总之,基于GIS的区域作物适宜性评价与种植模式优化研究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农业将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伟男;闫喜中;刘宇;郝赤.GIS在农业种植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展[J].农学学报,2021,11(3):20-24.

[2]陈涛;陈施越.GIS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研究,2022,11(5):447-453.

[3]贺天慧.GIS技术在农业种植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讨论[J].农村科学实验,2019,0(8):45-45.

[4]林燕;白秀佳;叶泽宇;张衡.基于ArcGIS的南通市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J].地质通报,2021,40(6):968-977.

[5]吴星雨;杨林楠;费凡.基于GIS的云南省苹果种植适宜性区域划分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8):42-48.

[6]李超;李文峰;赵耀;尚敬敏.基于GIS的云南山区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3):445-454.

[7]朱大威;朱方林.基于GIS的江苏省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50(8):1878-1884.

[8]韩慧杰;夏学齐;吴海东;汤明;姜明亮.基于GIS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的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以安徽省青阳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0(4):591-600.

[9]高海河;刘宏金;高维常;刘勤;钱春荣;靳拓;严昌荣.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22):95-107.

[10]黄文魁;周晓芳;徐辉;章梅.基于GIS的甘肃张家川县耕地种植乌龙头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22,34(5):66-71.

[11]王彦珺;苏鑫宇;朱成豪;张淑睿;马思宇;傅平国;孙志蓉.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的金槐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6):1-6.

[12]刘磊.GI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8,8(12):30-31.

[13]叶延琼;李韵;章家恩;秦钟;李逸勉.GIS支持下的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2):131-136.

[14]李茂森;王继军;陈超;成思敏;李玥.基于GIS的安塞县县南沟流域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1):237-242.

[15]袁媛;瑚波;雷蕾;常庆瑞.GIS支持下的商南县小麦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1):7-14.
作者简介:樊浪生(1984—),男,汉族,安徽舒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农艺师。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