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孙小婷1 李一君2 何鑫3
1.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卜奎大街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杨家村47号 青海 平安 810600;3. 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筻社区第一组 湖南 岳阳 414113

复制成功

摘要:

本文聚焦于低碳建筑领域,旨在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以实证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同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首先梳理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基础,从概念、评估范畴及常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评价体系构建奠定基础。随后,从评价指标确定、计算方法及体系架构与权重分配等方面详细阐述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建筑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展示评价过程并分析 results. 最后,针对评价体系及低碳建筑实践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本研究对推动低碳建筑领域的发展,提升建筑低碳性能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DOI: 10.12428/zgjz2025.08.167
基金资助:

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低碳化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低碳建筑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建筑形式,正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1]。然而,仅关注建筑的某一阶段或部分性能难以全面衡量其低碳化水平,因此全生命周期评估作为一种从建筑原材料获取到拆除处置全过程的分析方法,成为衡量低碳建筑性能的关键工具[2]。本研究旨在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 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基础

2.1 全生命周期评估概念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量化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获取、制造、使用到最终废弃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在建筑领域,LCA通过覆盖建筑物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评估建筑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及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LCA包括目标与范围定义、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影响评估和结果解释四个关键阶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全面分析建筑在不同阶段的环境绩效,还可以为可持续建筑设计提供量化信息,从而辅助决策[11]。LCA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综合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所有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2 评估范畴

在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评估通常涵盖四个主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以及拆除与处置阶段。设计阶段涉及建筑方案的选择与优化,包括材料选用、结构设计等,这些决策直接影响后续阶段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3]。施工阶段则关注建筑材料生产、运输及施工现场的能耗与排放,这一阶段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运营阶段是建筑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其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如供暖、制冷、照明等[13]。最后,拆除与处置阶段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回收,这一阶段的评估重点在于如何减少废弃物并提高资源再利用效率。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全面分析,LCA能够揭示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绩效特征。

2.3 常用评估方法

全生命周期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碳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CI)等。碳排放系数法通过将各类活动的碳排放因子与其活动量相乘,计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该方法操作简便,但依赖于准确的碳排放因子数据,且可能忽略某些间接排放源[6]。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则是一种更为详细的方法,通过收集建筑各阶段输入与输出的数据,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清单,从而全面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然而,LCI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且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较高[14]。此外,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发展,BIM与LCA的结合为建筑碳排放测算提供了新的工具,使得评估过程更加精确与高效。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3. 低碳建筑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确定

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需从多维度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确保全面反映建筑的低碳性能。在能源消耗维度,选择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作为核心指标,该指标直接关联到建筑运行阶段的能源使用效率,与低碳目标密切相关[5]。碳排放维度则选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作为关键指标,这一指标涵盖了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营及拆除等各阶段的碳排放总和,能够有效衡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9]。此外,在资源利用维度,引入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指标,旨在评估建筑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5]。这些指标的选取不仅符合低碳建筑的本质特征,还能够为后续评价提供明确的方向。

3.2 指标计算方法

为确保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各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需具备清晰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计算公式。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的数据可通过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获取,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按年度进行统计,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 = 年度总能耗 / 建筑面积[1]。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则需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将各阶段的碳排放量累加得出,具体公式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 ∑(各阶段活动数据 × 对应碳排放系数)[9]。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为:可再生资源利用率 = (可再生资源使用量 / 总资源使用量) × 100%,数据来源包括建筑材料清单及施工记录等[5]。这些计算方法不仅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还便于在实际操作中推广应用。

3.3 评价体系架构与权重分配

本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级指标体系架构,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低碳建筑综合评价,准则层涵盖能源消耗、碳排放和资源利用三个维度,指标层则具体细化为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等指标[5]。各层级指标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准则层指标是对目标层的分解,而指标层则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化。在权重分配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和一致性检验确保权重分配的合理性。例如,能源消耗维度因其对低碳建筑性能影响较大,赋予较高权重;而资源利用维度虽重要性稍低,但同样不可或缺,因此赋予适当权重[5]。这种架构与权重分配方式能够全面反映低碳建筑的综合性特征,为科学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4. 实证分析

4.1 案例选取

为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广泛适用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多个不同类型的低碳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案例选取的标准包括:建筑类型多样性(涵盖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地域分布广泛性(涉及不同气候区)以及技术措施的典型性(采用当前主流低碳技术)。例如,选取了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中的一个住宅项目作为案例之一,该项目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自然通风优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4]。此外,还选取了传统和现代住宅建筑外墙体的碳足迹评估中的对比案例,该案例通过对同一建筑采用不同材料的外墙体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能够充分体现材料选择对低碳性能的影响[10]。这些案例不仅反映了不同类型低碳建筑的特点,还为后续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4.2 评价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首先根据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明确各评价指标的数据需求,并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软件模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例如,在计算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时,参考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中的碳排放系数,并结合斯维尔CEEB软件进行详细核算[14]。对于建筑运营阶段的能源消耗数据,则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获取实时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数据处理阶段,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权重分配原则计算综合得分。整个评价过程严格按照评价体系的规定执行,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具有透明性和可追溯性[1]

4.3 结果分析

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所选案例在低碳性能方面表现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建材生产和运输阶段,部分案例由于选用高碳排放材料或运输距离较长,导致该阶段的碳足迹较高。在建筑运营阶段,尽管部分案例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和高效空调设备,但由于运行管理不当或设备维护不足,导致实际节能效果未达预期[7]。此外,在建筑拆除阶段,案例中普遍缺乏对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详细规划,从而增加了碳排放量。这些问题表明,尽管低碳技术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减碳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技术细节,以充分发挥其效果[1]

5. 优化策略与建议

5.1 针对评价体系

为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应根据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增加或调整评价指标。例如,在能源消耗维度,可进一步细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具体指标,以更精准地反映建筑对清洁能源的依赖程度[2]。同时,考虑到低碳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可增设生态修复能力等相关指标,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建筑的环境友好性[5]。另一方面,优化权重分配至关重要。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结合专家意见和实际案例数据,对各层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估与调整,确保权重分配更能体现不同指标在低碳性能评价中的实际贡献,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5.2 针对低碳建筑实践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在低碳建筑的设计环节,应推广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如高效节能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等,以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7]。在施工阶段,倡导装配式建筑工艺,减少施工现场的能源浪费与污染排放。同时,优先选用低碳排放、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经过处理的混凝土组件、环保型内装建材等,从源头上降低建筑的碳足迹[15]。在运营阶段,加强建筑能源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建筑用能形式,推动低碳建筑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构建了一套涵盖能源消耗、碳排放及资源利用等多维度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其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成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低碳性能,为低碳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建筑在不同阶段存在的低碳性能瓶颈,为优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低碳建筑评价的理论体系,也为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导。[1][2]

6.2 未来展望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估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有望在精度与实用性上进一步提升。未来研究可结合BIM技术,建立更加精细化与动态化的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从而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实时监测与优化。此外,评价体系可进一步融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与预测准确性。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评价体系需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新的政策要求与技术标准,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力。[6]

参考文献

[1]姚远.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8):36-39.

[2]吴杨.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29(11):96-100.

[3]伊长生;孙妍妍.基于碳排放核算的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及其决策应用[J].工程管理学报,2018,32(6):29-34.

[4]刘剑.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建筑节能,2020,48(2):39-42.

[5]朱文祥;吴志敏;董凯红.低碳建筑特征分析及其评估指标构建研究[J].绿色建筑,2023,15(6):16-20.

[6]杨勇.全生命周期理念下的建筑碳排放测算方法[J].北方建筑,2022,7(4):21-25.

[7]周伟杰.关于住宅建筑绿色低碳设计的研究[J].建设科技,2024,(10):36-39.

[8]沈玥;王龙;俞超;鲍光青;金敬飞;顾景景;汪东辉.零碳建筑概念及关键技术梳理[J].绿色建筑,2023,15(2):21-24.

[9]徐伟;郭雅楠.基于低碳理论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分析[J].上海节能,2023,(1):24-29.

[10]胡晶捷.传统和现代住宅建筑外墙体的碳足迹评估[J].建材世界,2022,43(2):177-180.

[11]谭峥;许镜心.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装配式建筑设计趋势--基于可拆卸设计的研究[J].住宅科技,2020,40(5):33-40.

[12]钟春玲;蔡笑天.整体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研究[J].砖瓦,2022,(8):56-59.

[13]陈静;毛刚;陈慧祯;付诗瑶;李岳岩;周轩.装配式“零能耗”低碳建筑的碳排放比较研究——以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栖居作品为例[J].世界建筑,2024,(1):94-101.

[14]灵灵.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减碳潜力分析[J].新材料·新装饰,2022,4(20):27-29.

[15]黄莉;张军学;刘伟.基于全生命周期低碳理论的工业建筑可持续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16):132-135.

作者简介:孙小婷(1997—),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本科,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