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ITBFS)主要是指由于过度运动或不当姿势等原因,导致髂胫束在膝关节外侧被反复摩擦、刺激而引起的膝关节外侧疼痛或不适,也是导致膝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好发于长跑、自行车等运动员群体[1-2]。目前关于ITBFS的治疗仍没有统一、规范的诊治指南,临床针对ITBFS患者多给予肢体制动、非甾体药物口服、物理因子治疗等保守干预,均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起效慢、病情易反复等不足,而微创治疗(如局部注射、小针刀、银质针等)、手术治疗等可能会对机体造成新的医源性损伤,故临床亟待改进治疗手段[3]。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具有疗效可靠、作用温和、非侵入性等特点,已有大量文献报道ESWT对治疗骨骼肌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4-6],但目前鲜见采用聚焦式ESWT治疗ITBFS患者的临床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在常规口服非甾体镇痛药基础上采用聚焦式ESWT治疗ITBFS患者,获得满意康复疗效。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及分组
本研究患者入选标准包括:①均符合《中国疼痛病诊疗规范》中关于ITBFS的诊断标准[7];②患者为单侧发病;③患者神志清楚,能积极配合治疗及疗效评定;④患者对本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本研究获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临平一院伦2022论第050号)。患者排除标准包括:①冲击部位及附近区域有皮肤破损、感染等;②冲击部位及附近区域有明显肌腱断裂、骨折、结核、肿瘤等;③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或患有神经精神类疾病;④患有严重心、肺、脑血管等重要系统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碍或患有出血性疾病;⑥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等。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ITBF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情况(详见表1)经统计学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入选时2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8138328、8138412、8142892、8145743、8149377、8149398)口服,每天2次,每次200 mg,连续服用4周;观察组患者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基础上辅以聚焦式ESWT治疗,采用德国产AR2R型电磁式聚焦冲击波治疗仪,选择SmartFocus的智能变焦功能直径为67.5mm的治疗头,设置冲击波治疗能流密度范围为0.051~0.117mj/mm²,深度约15~35mm,冲击频率范围为5~8 Hz,治疗时患者保持舒适仰卧位或健侧卧位,膝部微屈,肌肉放松,小腿处垫薄垫。治疗者在患者髂胫束及附近臀大肌、股四头肌体表投影处涂抹耦合剂后开始游走式冲击治疗,寻找局部痛点,并且在疼痛点部位可加强冲击100~300次,上述部位总冲击次数3000次。进行聚焦式ESWT冲击治疗时,按以患者有酸胀疼痛感且能耐受为宜,治疗期间探头移动速度须缓慢,以防遗漏疼痛点,注意避开重要的血管及神经组织。上述聚焦式ESWT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和观察组除了以上治疗外没有其他治疗。
三、疗效评定标准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上、下台阶时的膝关节外侧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8];采用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评定患者下肢功能情况,该量表评定内容共包括20项不同活动,如穿鞋子或裤子、上车或下车、站立1 h等,每个项目分值范围0~4分,0分表示极端困难或无法完成活动;1分表示相当困难;2分表示中等难度;3分表示有点困难;4分表示没有困难,满分为8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9];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定患者焦虑情绪,该量表是一种分析患者主观症状的简易临床工具,能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患者的主观感受,共有20个测评项目,满分为100分,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10]。
四、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4.0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下台阶时的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此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具体结果见表2。
治疗前2组患者LEF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LEF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此时观察组LEFS评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具体结果见表3。
治疗前2组患者S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此时观察组的SAS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具体结果见表4。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上下台阶时疼痛VAS评分比较(分,x±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bP<0.05
表3 治疗前、后2组患者LEFS评分比较(分,x±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bP<0.05
表4 治疗前、后2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分,x±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bP<0.05
讨论
髂胫束起自髂嵴前缘的外侧缘,横跨髋关节的厚筋膜带,走行于大腿外侧并向远端延伸,分别止于外侧腓骨近端的头部及胫骨外侧结节[11],其主要功能是维持髋关节及膝关节稳定。ITBFS多发于膝盖需长期屈曲活动或膝部外伤人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12]。有研究表明当膝关节屈曲大约30°时,髂胫束与股骨外侧髁间的摩擦最大,而长期、反复摩擦易导致髂胫束产生炎症、疼痛,严重时可引发肌腱挛缩,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膝关节或(和)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中如患者奥伯(Ober)试验阳性则表明髂胫束挛缩;而髋关节内收功能受限则表明髂胫束及阔筋膜张肌紧张。目前临床针对ITBFS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炎症,减轻疼痛。常规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行筋膜松解术、切开行筋膜松解术等,但术后可能会影响髂胫束功能,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或肢体活动[13],并且还有创伤、感染或发生滑膜炎的风险,故临床针对ITBFS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等。
冲击波是波长极短且能量较强的不连续机械波,通过介质将高能量的机械脉冲压力波传导至治疗部位,能发挥消炎、镇痛等作用,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骨骼肌肉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具有安全、高效、经济、非侵入性、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较传统治疗手段具有明显优势[14]。冲击波根据波源不同可分为聚焦型和发散型两类,由于聚焦型冲击波的能量集中,能治疗深部组织且定位准确,更适用于治疗髂胫束及其周围肌肉组织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LEFS评分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表明常规口服非甾体镇痛药能有效缓解ITBFS患者症状,如联合聚焦式ESWT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在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情绪同时,还能显著提高肢体运动功能。相关作用机制包括:冲击波能导致局部组织微小损伤、刺激组织修复因子产生,有助于病变肌腱及韧带组织修复[15];冲击波的空化效应能产生具有很高能量和穿透力的微射流,有利于闭塞的毛细血管重新开放,加速微循环及炎性介质吸收,减轻炎症反应[16];冲击波作用于人体骨骼、肌肉时,其峭化-撕裂效应可产生不同的拉力、压力及剪切力,这些机械应力效应能松解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肌纤维恢复正常排序及张力;冲击波干预还能显著下调局部区域炎性反应,促进内啡肽分泌,抑制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致痛因子释放,同时冲击波还能通过机械效应对神经末梢组织产生超强刺激,能抑制疼痛信息传递,阻断痛觉过敏形成,缓解局部组织疼痛[17]。
综上所述,在常规口服非甾体镇痛药基础上辅以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能进一步缓解ITBFS患者疼痛及焦虑情绪,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样本量较小且来源单一、未进行远期疗效随访、冲击波治疗参数待优化等,后续研究将针对上述不足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Baker RL, Fredericson M.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n runners biomechanical implications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s[J]. 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 2016, 27(1) :53–77. DOI:10.1016/j.pmr.2015.08.001.
[2] Ellis R , Hing W , Reid D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Man Ther, 2007, 12(3):200-208.DOI:10.1016/j.math.2006.08.004.
[3] Balachandar V , Hampton M , Riaz O ,et al.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evaluate lower-limb biomechanics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J]. MLTJ,2019, 9 (2):181-193. DOI:10.32098/mltj.02.2019.05.
[4] 豆勇刚,陈秋宇,相大勇,等.体外冲击波联合牵伸训练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4, 26(08):651-656.DOI:10.3760/cma.j.cn115530-20240428-00190.
[5] 范友强,马明,孙武东,等.不同跖趾关节角度下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 44(4):4.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2.04.008.
[6] 唐贻贤,张晓松,宋波涛,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09) : 812-814. 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2.09.010
[7]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疼痛病诊疗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65-167.
[8] 黄晓琳,燕铁斌. 康复医学[M]. 第 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7—268.
[9] Dingemans SA , Kleipool SC , Mulders MAM ,et al. Normative data for the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 (LEFS)[J].Acta Orthop,2017,88(4):1-5. DOI:10.1080/17453674.2017.1309886.
[10] Cheng BH , Chen JH , Wang GH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oice of prenatal diagnosis in Chinese multiparous women with advanced maternal age[J].J Matern - Fetal Neonatal Med, 2019, 32(14):2295-2301. DOI:10.1080/14767058.2018.1432038.
[11] Hadeed A, Tapscott D C.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M].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2022,5:274-359.
[12] Willwacher S , Kurz M , Robbin J ,et al. Running-related biomechanical risk factors for overuse injuries in distance runners: a systematic review considering injury specificity and the potentials for future research[J].Sports Med, 2021, 52:1863 - 1877. DOI:10.1007/s40279-022-01666-3.
[13] Blidi LE ,Aurélie N, Bridoux A ,et al.Outcome of Low-Invasive Local Split-Thickness Lengthening for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J].IJSM, 2018, 39(03):232-236. DOI:10.1055/s-0043-122152.
[14] 李占标,吕运良,马飒飒,等.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 44(3): 3. 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2.03.015.
[15] Chen YJ , Wang CJ , Yang KD ,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 promote healing of collagenase-induced Achilles tendinitis and increase TGF-β1 and IGF-I expression[J]. J Orthop Res, 2004, 22(4):854-861. DOI:10.1016/j.orthres.2003.10.013.
[16] 周达岸.冲击波治疗作用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 31(7):5. DOI:10.3969/j.issn.1005-8982.2021.07.009.
[17]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肌肉骨骼疾病体外冲击波治疗专家共识组.肌肉骨骼疾病体外冲击波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41(007):481-487.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9.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