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千米深井开采的重要性: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浅部资源的逐渐枯竭,千米深井开采已成为满足矿产资源需求的关键手段。千米深井开采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回收率,还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当前,千米深井开采技术正朝着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旨在通过优化巷道布置与工作面长度,实现高效、低耗的生产模式。这种趋势反映了深地资源开发作为未来科技发展重要方向的战略价值。
岩爆问题的严重性:岩爆是千米深井开采中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围岩爆裂、弹射等动力现象,对开采安全与效率造成严重威胁。岩爆不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还可能引发生产中断,进而影响整个矿山的经济效益[4]。特别是在高强度硬岩条件下,岩爆的发生频率和烈度显著增加,给深部工程的安全施工带来了极大风险[11]。因此,深入研究岩爆的灾变机理及其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的必要性:鉴于岩爆对千米深井开采的严重威胁,开展岩爆预测与支护结构协同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精准预测岩爆的发生区域与时间,并结合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岩爆风险,保障开采作业的安全与高效进行[5]。此外,协同控制机制的研究还能够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部开采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千米深井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研究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必要保障。
1 岩爆预测理论与方法
1.1 基于岩石力学特性的预测
岩石力学实验是获取岩石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的重要手段,通过单轴压缩、三轴压缩等实验可测定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等关键指标。这些参数与岩爆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高强度硬岩因其高储能特性成为岩爆易发岩体[4]。静力学理论认为,围岩切应力((\sigma_{\theta}))与单轴抗压强度((\sigma_{c}))之比((\sigma_{\theta}/\sigma_{c}))是常用的岩爆预测判据,当该比值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岩爆发生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此外,脆性指数((B_{1})和(B_{2}))及弹性应变能指数(W_{et})也被广泛用于评估岩爆风险[12]。然而,单一指标预测法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爆风险,因此需要结合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以提高预测精度。
1.2 微震监测预测
微震监测技术通过捕捉岩石破裂过程中释放的弹性波信号,实时分析微震事件的能量、频率、位置等特征,从而预测岩爆的可能性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顶板破断引起的高能级微震事件位置在工作面长度方向上呈现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基本顶破断的分区性和动态迁移现象[8]。这种技术能够提供岩体内部应力演化过程的详细信息,尤其适用于深部开采环境中复杂地质结构的监测。通过对微震数据的聚类分析和模式识别,可以进一步优化岩爆预警模型的准确性。然而,微震监测技术对传感器布设密度和数据处理方法要求较高,且易受噪声干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与其他监测手段相结合。
1.3 数值模拟预测
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千米深井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有限元或离散元软件(如3DEC、FLAC3D等)模拟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从而预测岩爆发生的区域与时间。例如,基于3DEC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姚家山矿千米深井筒关键区域的应力集中现象,并确定了井深30~50 m、55~100 m、630~635 m、1080~1090 m等四个重点支护区段[14]。数值模拟的优势在于能够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应力、岩体非均质性及开挖顺序等,为岩爆预测提供直观的空间分布结果。然而,其预测精度高度依赖于模型参数的准确性,而深部岩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1.4 各方法优势与不足
基于岩石力学特性的预测方法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其局限性在于难以反映岩体动态响应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4]。微震监测技术能够实时捕捉岩体内部应力演化信息,但对硬件设备和数据处理能力要求较高,且易受噪声干扰[8]。数值模拟方法则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见长,但由于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预测结果出现偏差[14]。此外,深度学习算法(如GD-DNN模型)在岩爆烈度等级预测中表现出较高精度,但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且模型解释性较差[10]。综上所述,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或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以提高岩爆预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2 千米深井支护结构类型及适用性
2.1 锚杆支护
锚杆支护通过将锚杆安装于钻孔中,利用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形成组合梁或组合拱结构,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在不同岩性条件下,对于硬岩地层,锚杆主要起到悬吊作用,将不稳定的岩块固定在稳定岩体上;而在软岩地层中,锚杆则主要通过挤压加固作用,提高围岩的抗剪强度。在地应力方面,当水平地应力较高时,锚杆需具备较高的预紧力以抵抗剪切变形;而在垂直地应力主导的情况下,锚杆的轴向承载能力更为关键。研究表明,在千米深井中,高强锚杆配合合理的预紧力矩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1]。此外,锚杆支护在沿空巷道中的应用表明,适当增加锚杆长度和密度可显著提升支护效果,尤其是在煤柱宽度较小时[7]。
2.2 锚索支护
锚索支护以其高承载能力和深锚固特性,在千米深井大变形、高应力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施加预应力,将深部稳定岩体与浅部围岩连接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承载结构,从而有效分散和转移围岩应力。在软岩大巷中,锚索能够弥补锚杆锚固深度不足的缺陷,增强支护系统的整体稳定性[3]。同时,锚索的超张拉措施可以快速实现高阻支护,降低围岩变形速率。然而,在高地应力条件下,锚索的锚固可靠性面临挑战,需采用伞状弹片结构或防滑移自锁装置以提高锚固效果[1]。此外,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锚索与锚杆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减少塑性区范围[3]。
2.3 混凝土支护
混凝土支护凭借其良好的抗压性能和耐久性,在千米深井的井筒和巷道支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井筒支护中,混凝土通常以喷射或浇筑的形式施加于井壁,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围岩风化剥落,并承受部分围岩压力。在巷道支护中,混凝土常与其他支护形式结合使用,如锚网喷支护,以增强支护系统的整体刚度。研究表明,在千米深井中,采用C30混凝土配合锚杆支护方案,可有效减小井壁位移,降低岩爆风险[2]。此外,混凝土的厚度和强度设计需根据围岩的地应力水平和变形特性进行优化,以确保支护效果的最大化。
2.4 其他支护结构
除上述支护形式外,棚式支架在千米深井支护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棚式支架主要用于围岩破碎、自稳能力较差的巷道段,通过其柔性支护特性,允许围岩在一定范围内变形,同时提供足够的支护阻力。在松软煤体巷道中,棚式支架常与注浆加固技术结合使用,以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6]。此外,卸压法作为一种辅助支护手段,通过人为释放围岩应力,降低支护结构承受的荷载,适用于地应力极高的区域。然而,这些支护结构的适用性受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的限制较大,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 岩爆预测与支护结构协同控制机制
3.1 基于预测结果调整支护设计
岩爆预测结果为千米深井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预测得到的岩爆烈度、可能发生区域等信息,可以有效优化支护结构的类型及其参数。例如,在高地应力与强采动叠加作用下,巷道围岩大变形问题显著,此时需根据预测结果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对于锚杆支护,研究表明锚杆长度和间距的优化能够显著提升支护效果,特别是在软岩巷道中,适当增加锚杆长度并结合注浆改性技术可增强围岩的整体性[1]。此外,锚索预应力的调整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预应力水平有助于限制围岩的扩容变形,从而降低岩爆发生的风险[3]。因此,基于预测结果动态调整支护设计方案,是实现协同控制的重要环节。
同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支护设计需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在金属矿深井硬岩环境中,由于岩体储能高且易受扰动影响,采用管缝锚杆与树脂高强变形锚杆的联合支护形式被证明能有效抵御中等强度岩爆[9]。这种联合支护形式不仅提高了围岩的抗冲击能力,还通过链式金属网的连接增强了整体稳定性。由此可见,基于岩爆预测结果进行支护设计优化,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岩体特性及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支护结构的高效性与适应性。
3.2 支护结构对岩爆预测的影响
支护结构的施工与存在会改变岩体的应力状态与力学特性,从而对岩爆预测的准确性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支护结构通过提供额外的约束力,能够减小井壁围岩的位移并降低其能量释放率,这有助于减缓岩爆的发生概率[2]。例如,在超千米竖井中,采用混凝土喷层和锚杆支护后,井壁围岩的塑性区体积显著减小,从而降低了岩爆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支护结构的存在也会改变围岩的应力分布模式,使得微震监测数据的解读更加复杂化。例如,锚杆和锚索的安装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进而影响微震事件的定位精度与能量估算结果[4]。
此外,支护结构对数值模拟预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实际建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例如,采用SHELL单元模拟混凝土支护层、CABLE单元模拟锚杆时,必须准确设置相关参数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可靠性[2]。然而,由于支护结构的存在引入了新的变量,可能导致模型求解的复杂性增加,从而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岩爆预测中,需综合考虑支护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3.3 协同控制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千米深井岩爆预测与支护结构协同控制过程中,复杂的地质条件与施工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岩爆预测本身存在一定误差,尤其是在高应力、软岩或硬岩条件下,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受到限制。例如,微震监测虽然能够捕捉到岩体内部的微小变化,但其信号易受噪声干扰,导致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8]。其次,支护结构的施工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深部矿井中,空间狭小、温度高、湿度大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与质量。例如,在南非某深井矿山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传统锚杆支护难以满足需求,不得不采用更为复杂的联合支护形式,这进一步增加了施工成本与时间[9]。
针对上述挑战,需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提高协同控制的效果。首先,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结合岩石力学、地质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发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预测模型与支护技术。其次,引入智能化监测手段,如光纤传感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方法,以提高预测的精度与实时性[4]。此外,还需优化支护结构设计,使其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例如,在软岩巷道中,可采用“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理念,通过注浆改性提高围岩强度,同时利用卸压技术降低围岩应力集中程度[1]。最后,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支护结构的质量与施工效率,从而为千米深井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保障。
4 实际案例分析
4.1 成功案例分析
以朱集西矿11502工作面运输巷为例,该案例成功实现了岩爆预测与支护结构的协同控制。在预测方面,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宽度,并运用微震监测技术实时跟踪岩体应力变化。在支护设计上,采用了高强锚杆索高预应力支护方案,配合伞状弹片结构提高锚杆锚固可靠性,同时引入锚索锚具防滑移自锁装置以降低锚具滑移风险[7]。实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了巷道正常服务能力,验证了协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这一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与优化的支护设计是确保千米深井开采安全的关键。
4.2 失败案例分析
某矿山深井采场因岩爆预测不准确及支护结构不合理导致事故发生。该采场在深部开采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复杂性,仅依赖单一预测方法且支护强度不足。由于未能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以适应高应力环境,最终导致岩爆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11]。分析原因发现,预测方法选择不当以及支护设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是主要问题。此案例警示我们,在千米深井开采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预测手段并动态调整支护方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千米深井岩爆预测与支护结构协同控制的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岩爆预测方面,基于岩石力学特性、微震监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均被证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岩爆的发生,但各有其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在支护结构方面,锚杆、锚索、混凝土及其他支护方式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得到了详细分析。通过协同控制机制的研究,发现基于预测结果优化支护设计可显著提高支护效果,同时支护结构的施工也会改变岩体应力状态,从而影响预测准确性。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协同控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成功的案例表明合理的预测与支护设计能够显著降低岩爆风险,保障矿井安全高效开采[1][3]。
5.2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千米深井岩爆预测与支护结构协同控制的研究将朝着多学科融合与新技术应用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岩爆预测的精度与效率有望大幅提升。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微震数据,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岩爆预警。另一方面,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的研发将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支护提供更多选择。此外,深部工程灾害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孕灾地质判别、灾变机理研究及靶向精细调控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在岩体信息高精度探查与监测预警装备智能化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4]。
参考文献
[1]康红普;姜鹏飞;黄炳香;管学茂;王志根;吴拥政;高富强;杨建威;程利兴;郑仰发;李建忠.煤矿千米深井巷道围岩支护-改性-卸压协同控制技术[J].煤炭学报,2020,45(3):845-864.
[2]刘鹏;余斌;曹辉.超千米竖井岩爆防控对策研究[J].有色金属工程,2021,11(1):92-100.
[3]姜鹏飞;康红普;王志根;刘庆波;杨建威;高富强;汪向明;张群涛;郑仰发;王海涛.千米深井软岩大巷围岩锚架充协同控制原理、技术及应用[J].煤炭学报,2020,45(3):1020-1035.
[4]李利平;贾超;孙子正;刘洪亮;成帅.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2(8):2539-2556.
[5]康红普;王国法;姜鹏飞;王家臣;张农;靖洪文;黄炳香;杨宝贵;管学茂;王志根.煤矿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构想[J].煤炭学报,2018,43(7):1789-1800.
[6]康红普;姜鹏飞;杨建威;王志根;杨景贺;刘庆波;吴拥政;李文洲;高富强;姜志云;李建忠.煤矿千米深井巷道松软煤体高压锚注-喷浆协同控制技术[J].煤炭学报,2021,46(3):747-762.
[7]李路恒;杨新安;谢文兵;马明杰.千米深井沿空巷道合理煤柱宽度与支护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4,20(1):219-229.
[8]王家臣;王兆会;唐岳松;孙文超;冯云贵.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顶板分区破断驱动机制与围岩区域化控制研究[J].煤炭学报,2023,48(10):3615-3627.
[9]孙扬.金属矿深井硬岩岩爆倾向井巷支护研究[J].中国矿业,2018,27(B10):263-267.
[10]张昱;张明魁.基于GD-DNN模型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方法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7):11835-11840.
[11]赵亚妮;穆锡川;李国栋;李威.矿山深井采场岩爆危险性综合分析[J].价值工程,2021,40(14):174-175.
[12]许瑞;侯奎奎;王玺;刘兴全;李夕兵.基于核主成分分析与SVM的岩爆烈度组合预测模型[J].黄金科学技术,2020,28(4):575-584.
[13]申业兴;高林;黄小芬;赵世毫;战新宇;赵芳昊.千米深井锰矿炭质页岩顶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J].金属矿山,2023,(12):14-22.
[14]李志军;刘永杰;赵建明.基于3DEC的千米深井筒关键区域稳定性与支护研究[J].中州煤炭,2015,(5):58-61.
[15]蒋红军.千米深井煤巷变形失稳控制技术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5):104-105.